全球社區網

09月08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希望工程 看見合和眾成

希望工程 看見合和眾成

E-mail 列印
6月23,慈濟臺北松山聯絡處培訓志工和氣課程,安排參訪希望工程。大家乘坐四輛遊覽車,還有前導車隊,總計有一百八十七人參與。早上六點二十分,全體於西松公園集合,預定前往參訪臺中東大園區及竹山國小希望工程 。

◎走過傷痛大地「921」

1999年9月21日,臺灣發生規模七.三級的大地震,地震災情慘重,死亡人數高達二千多人,是臺灣戰後時期傷亡損失最嚴重的自然災害。

培育課務團隊,特地安排本月份培訓和氣課程,帶領培育志工前來參訪,讓他們瞭解當年發生災難時,慈濟匯聚社會的大量愛心,承擔援建五十一所學校。過程中志工如何動員,大家群策群力不分彼此一起完成艱難使命。

車程中,由當年由參加921希望工程的志工,包括營建工程、舖連鎖磚、煮熱食的香積志工、進入校園膚慰學童的靜思語教學老師,分別分享當年的情景。

志工陳月霞提到當時說,大家天未亮就摸黑出門,接力舖設連鎖磚,中午都捨不得休息,大家相互鼓勵要做夠本。志工林靜薰回想當初承擔香積輪值一梯要四天,每次出勤從臺北至南投,都是在深夜約二、三點,就摸黑出發前往災區。晚上睡覺就是簡單用紙板舖地,最害怕是晚上上厠所都要走很遠,因此都是偕伴同行,但大家還是做得很歡喜。

當時志工楊碧雲是組長,也是香積的窗口,她記得每次分配承擔日期,從臺北會包一輛遊覽車約四十一人,再加上一.七五 噸大貨車,載滿四天要烹煮的各式樣生鮮食材前往。提到當時承擔香積最讓人費盡心思,就是四天裡要如何變化菜色,因為工程人員大部人是吃葷食,如何讓人歡喜享用素食餐,一定要考量菜色多變化兼具色香味俱全。而且希望工程一天至少要供應五餐,三餐之外還得準備十點鐘點心及下午的點心,這些都要依賴團隊同心協力分工來完成的。

車上放映當時證嚴上人坐鎮臺中一個多月,親自指導救災,一方面關心弟子們出入的安危,一方面不捨民衆遇到的苦難。上人當下的心境只能以「悲極無言」來形容,這一幕讓培訓志工看了都非常感動。

◎地湧菩薩 愛心無限

車上播放影片上人《衲履足跡》走過傷痛大地921影片,上人開示:「慈濟人不一定是專業,但一定是專心。」多位志工自己是受災戶,但仍然出來當志工,看到上人前來災難現場關懷,還告訴上人說:「我們都很平安!」看見師父關懷內心是充滿歡喜,但眼眶是紅的、黒的,每一幕都是令人感動。

志工賴麗英經營美容院,回憶當時店裡四位美容師都協助在外幫忙募款,她說:「店裡客戶都紛紛響應,印象最深刻就有一位客人說要捐款,要我陪她去分會繳款,我欣然答應,沒想到她一次就捐了一百多萬元,真的讓人很感動。」

志工羅秀錦也分享,當初真的是「地湧菩薩」,好多人都自動自發加入志工的行列。她提到自己在榮星花園義賣果凍、臘燭、吊飾等物品,那時心裡只是想要怎麼幫助災民。

培訓志工潘彥廷921時尚未出生,他說:「我原先還好奇今天到底參訪什麼?看到當年紀錄影片真的感動滿滿。看到上人憂心忡忡到處奔走,一般人是做不到的,我都沒有參與到,期待以後有我的付出身影,日後有活動都可以參與,願意承擔。」

◎東大自然生態洗禮

早上九點鐘,首站來到東大靜思堂,門口已有多位志工及小朋友以歌聲來歡迎大家到來,靜思堂佔地四公頃多,建築物有一萬多坪,設計法華坡道,樓上七層地下一樓,歷經六年時間興建完成。

東大建築外型的特色方中帶圓,圓中有方,尤其屋頂以三片菩提葉組成。建築鋼構千秋萬年,建築外圍地上舖設連鎖磚,是由志工接力共同齊心打造的家園。

生機盎然落實生態的保育環境,看到一百多種臺灣原生品種四季開花,有蜜蜂,蝴蝶,蜻蜓,瓢蟲,蚱蜢。生態自然生物及環境都是由志工分工來照料。園區還設有輔具專區,環保站,惜福區,茶軒等,都可以感受到是個非常溫馨的「家」。

志工林聰明除了介紹當地環境外,他說:「什麼是家?家人是共同生活的地方,每個人都有責任,這裡還好有很多善女人,把女人當男人用,不論工程興建、鋤草、交通指揮等粗重工作都少不了女人,不分彼此同心協力所以成就一個家。」

他詢問大家對家的定義? 培訓志工張凝佳舉手說:「家就是互相幫忙、包容,給予不是給剩下,一起來凝聚就是家人。」培訓志工林彥如說:「以家的主題,讓人有賓至如歸的感覺。每一個人笑臉迎人,感受家的溫暖。」

看到志工用雙手打造自己的家雖辛苦,但後續怎麼耕耘更是重要,整理井然有序環境需要平時眾人合和互協。更特別是規劃朝山步道,固定每月農曆十五在早上五點半,就接引當地會眾一起來朝山,開放式的大空間也是供附近鄰居運動的好去處,提升每個人的身心靈。

張凝佳說:「我是臺中人,印象中大肚這一帶是荒地,沒想到可以改變這麼美麗,現在回家感覺很好,我也會帶媽媽一起來,享受大自然之美。」培訓志工張景晴說:「非常震撼,藥草及植物,志工用心培育生態園區,我參觀輔具,用心整理,擺得很整齊,看到志工們的用心。」

培訓志工范志偉也說:「建築很雄偉,輔具平臺讓人震撼,看到年輕人加入更好。」見習志工林郁文說:「從建築物我看到慈濟人人文精神,從無到有,一步一腳印,是需要這麼多人的努力。」培訓志工莊浚豪說:「東大園區為行動不方便者設計斜坡,帶給人更多幫助。」

領隊之一的志工游美雲詢問大家:「家人及客戶有何區別?看到男衆可以做煮飯燒菜,女衆可以做機動搬運物資及指揮交通等,每個人隨時都可以為這個家來補位,看到人有無限可能,也驗證凡事都是從一顆種子開始。」

◎慈悲為樑 智慧為牆

第二站來到竹山國小,這是南投最大的小學,當時全校有八十七個班級,也是災後慈濟援建最大的學校。老校長陳清水特別回來迎接臺北慈濟人的參訪,細說當年狀況,他說:「地震後時內心是多麼無助,八十七間教室倒了七十六間,中庭也倒了,到處都是災情,很無奈也不知該怎麼辦,學校腹地那麼大,要恢復原來的樣貌是不可能啊!」回憶當年,眼淚止不住。正愁眉不展時,看到一輛遊覽車下來穿著藍天白褲的人,知道慈濟人來了。慈濟人以愛為出發點,是來幫助我們,是我們的希望。

一直都在竹山國小任教的梁明訓導主任,他參與了整個校舍重建過程,最後也成為慈濟志工,他引用上人教誨說:「大地震帶來這樣嚴重的損害,我不知錢在那裡?但我們知道愛在那裡,一包水泥一份愛一世情,慈悲為樑智慧為牆,驚世災難要有警世覺悟。」

現任陳榮昌校長也說:「現在如果發生大地震,我都說不用跑,待在教室反而安全,因為現在建築是防震十級以上啊!」

八十八歲的前老校長陳清水導覽解說第一站,看到一個非常大的大石頭分為二半,他說:「這象徵慈濟人智慧都開了,一邊是雕刻希望工程字樣及捐贈石頭者姓名外,另一半立下碑文標榜以佛教及孔子的精神,這也是竹山,竹子的精神,也說明這就是大愛慈濟精神。」

梁主任也解說當初興建希望工程的建築內涵與原則與方向,以人文出發點,重視環保,結合在地特色,環境綠化,水資源再回收,外牆以洗石子為結構體,俗語說沒舊沒新,就是日久彌新。提到景觀工程都是臺北的志工來做的,以連鎖磚鋪地象徵讓愛傳出去;門口掛上一個大「鐘」就是提醒要終止悲傷。建築物是無聲說法,在軟體工程注重人文,課程中帶小朋友去老人院關懷長者,五月浴佛節邀約師生會衆一起來學習感恩父母恩,年度歲末祝福都在這裡舉辦。

導覽志工彭秀蓁分享說:「這裡的阿公阿婆都會說怎麼小學變大學了!」門口有大大的「人」 字型的建築,又有人說怎麼變成廟呢?其實是以人為本要留住每個人的慧命,人文不可缺,分段生死,人格成,佛格就成。

志工陳貴美說:「古人范仲淹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希望工程就是以這樣的精神來建造,希望工程是一種學習教育,也是人文社會希望。」正在就讀臺大研究所的林彥說:「竹山小孩子好幸福,小朋友生活中享受自然生態行禮,有這麼大的腹地,比北部學習環境太好了,不用接受知識的灌輸,是採取創新探討啓發教育,日後我畢業了從事教職工作也可以作為參考。」

培訓志工唐于婷說:「去年雖有參加南投希望工程,但還沒參加小巨蛋入經藏,帶著出來玩玩心情前去,但今年完全不一樣,看到從無到有,對家的詮釋,此行很值得,可以跟著上人走。」提到學校設計上考量孩子會碰撞的安全性,建造外牆用洗石子是灰色的,有安定人心作用,

培訓志工徐天慈說:「看到教育可以做到預防措施,體會人可以沒有權力,但不能沒有影響力,可以影響週邊的人一起向善的力量。」

年輕的培訓志工張慧儀說:「尚未到達東大園區之前,看到地震影片中天搖地動,記得當時每天看著新聞我都一直哭,上人說全天下沒有他不愛的人,心疼弟子辛苦,又心痛會衆無家可歸。」她來到東大看到莊嚴道場及竹山國小參訪,雖回顧921悲傷的事件但也是提醒年輕人要接引年輕人。

培訓志工張謹晴說「聽到校長跟老師分享,原先以為這是偏鄉小學,非常驚訝,學校為孩子爭取很多資源,不一定要到大城市才能受到好教育。」培訓志工林廷安說:「教育讓我們見識到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沒有找到方法的老師。」

希望工程是一趟充滿感恩之旅也是開闊視野之旅,慈濟人對於人文及教育深耕,無論是有形還是無形,無非是要改變社會上很多惡習,證嚴上人曾說:「教育是社會的希望,對的事做就對了。」

圖左 :慈濟臺北松山聯絡處,全體參訪志工及培訓團,一百八十七人在臺中大肚山上的慈濟東大園區留影。[攝影者:林有政]
圖右 :培訓志工林彥如(戴藍色口罩)專注聆聽講師分享,她說:「東大讓人有賓至如歸的感覺,感受家的溫暖。」[攝影者:林有政]

圖左 :全體參訪學員們在竹山國小大禮堂,聆聽梁明主任導覽。[攝影者:林有政]
圖右 :學員張景晴說:「這是讓人震撼的教育,生態環境可以做得那麼好,我看到志工的用心。」[攝影者:林有政]
圖左 :松山和氣四今年有六位培訓志工及多位資深志工陪伴。[攝影者:林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