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兩天 後的8月19日,在證嚴上人慈示下,正在科索沃援助的慈濟四人勘災團,經馬其頓緊急趕抵土耳其災區勘察,隨後迅即展開急難人道援助。全球慈濟人走上街頭「馳援土耳其,情牽苦難人」,抱著募款箱,為土耳其災民募心募愛。
◎時間空間 人與人之間
雪上加霜的是,11月12日晚間六點五十七分,距離伊斯坦堡東邊一百八十公里的博魯省(Bolu)都覺市(Duzce),又發生7.2級強震。這場災難造成該市兩千多人死亡、近五千人受傷,六萬餘市民再也不敢住在屋內,露宿在攝氏三度左右的寒夜中。
獲悉信息,慈濟不僅緊急捐贈兩百頂具防寒保暖功能的過冬帳篷應急,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仍然持續不斷地濟助災民糧食及各項生活物資,以幫助他們度過難關。
「2019年,剛好是慈濟援助的二十周年,我想要去把當初被慈濟照顧的那一群有緣人找出來,關心他們的近況。」坦承做文史紀錄,需要一直有變化的土耳其慈濟志工余自成表示,那時,不像現在可以用臉書或社群媒體保持聯繫,甚至連手機也不一定有,災民更不會有私人電話。「聯繫上會比較困難,因此,只有自己去。」
來到都覺市後,儘管希望渺茫,但仍然熱情滿滿。刻意穿著「藍天白雲」慈濟制服,每天包計程車到慈濟當年蓋的帳篷區附近,現在已是學校用地的地方,見人就問:「你們有沒有知道慈濟,二十年前在這裡搭建過冬帳篷,幫助地震災民?」
「對不起,不知道。」
「請問一下,你們知不知道當初慈濟在這邊蓋了帳篷區?」問飯店服務生。
「我才二十幾歲,怎麼會知道二十年前的事情?」
「請問……」不死心,又到省政府去問警衛。
「我六年前才調來,這位資深的八年前調來,我們也都不知道二十年前的事情。」
◎心存善念 得福報
「只為報導新聞而去,一心一意只想要找到新的個案,挖出亮點。」雖然每天都很努力,但遺憾的是,完全沒有任何消息,有點失望的余自成決定放棄。
第六天早上,無所事事中,心想再兩天就要回去了,於是改穿便服待在位於省府旁邊一間不錯的飯店裡,沒有出門。剛好從房間的陽臺可以看到省政府,而省府的斜對面街上很熱閙,似乎像一個市集。「反正個案找不到了,就把相機放飯店,決定去逛一逛。」
不算大的市集上約有五十個攤位,賣二手衣的、賣泡麵的、賣茶的,各式各樣林林總總都有。「你們在做什麽?怎麽這麼熱鬧?」東看看西摸摸,感到好奇的他問攤販。
「一個星期前,這裡一個比較偏鄉的區域有水災,我們正在義賣。所得會全數捐出,去幫助受災的鄉親。」
「一杯茶一塊里拉,先生!您可以喝我的茶,這一塊里拉我就會捐給災民。」茶攤老闆熱情介紹。
余自成停下來,掏出身上所有的土幣現金,算一下剛好有二百二十里拉(約合新臺幣一千二百六十元),「這樣好了,我這裡有二百二十里拉,但給我一杯就好。」說完,雙手將錢遞過去。
一個跑到義賣市場來,看起來不太像觀光客的黃皮膚外國人,說著流利的土耳其文,要付二百二十杯茶卻只喝一杯,讓這位身爲穆斯林的當地人相當震撼。自然,感謝的音調也因爲激動「大聲」了起來,而一念單純想要幫助災民的舉動,卻更讓人感動。「您為什麼來這個地方?」很多人圍上來,表達關心,甚至敏感如記者,聽聞消息也好奇得「刻意」擠過來詢問。
「二十年前,臺灣來的慈濟,援助過這裡的地震災民。現在來,是想要追蹤關懷,瞭解他們的現狀……」打開手機,開始用簡報做介紹的他,沒想到自己一個小小的舉手之勞,卻結了一分善緣。
「你明天早上有沒有時間?我們幫你找到了。」熱心的記者帶來好消息。
「真的嗎?」
「是記者幫我找到,不是我自己去找到的。如果沒有這二百多杯茶,人家也不一定會跟你講。」余自成直嘆這件事請,讓他體悟到,只要「心存善念,人生就會有不一樣的結局。」
◎莫忘當年那一人
第二天(7/29)一早,在好心記者陪同下,余自成包了一部計程車,前往當年的災民家中探望。遠遠地,就看見全家大小十幾個人,早已等在門口熱情迎接,很高興地準備很多茶水,各種甜點招待。原本要去吃喜酒的一對年輕家人,聽到慈濟人要來,中途還專程開車回來Say Hello後再去。
茶水的寒暄中,認識了女主人,媽媽聶吉拉(Necla),今年四十五歲;女兒烏穆古蘇姆(Ümmügülsüm),二十二歲,就讀當地都覺大學(Düzce Üniversitesi)四年級。
談話間,這位媽媽做的第一件事情就說:「來,您趕快跟我進去。」急切地帶余自成及他邀的同伴一起進到她房間,來到一個櫃子前表示,「這是我給女兒的嫁妝。」接著,媽媽從女兒打開的嫁妝箱裡,拿出整齊曡放在裡面,從沒用過全新的七條毛巾,激動地說:「這是當年,慈濟送給我們的。」
「你怎麼都捨不得用?」
「慈濟給我們很多、很多,我們就把它留下來,想要保持與慈濟一份情感的連結……」
「怎麼保存了二十年呢?」媽媽的一念心打動余自成,他好奇追問。也從與母女倆的一問一答、及媽媽拿出珍藏當年和慈濟人合照的照片中知道,地震當下,媽媽才二十五歲,女兒剛二歲。而將毛巾放進櫃子裏,是因爲,土耳其人嫁女兒,會在女兒初長成時開始準備嫁妝箱,陸陸續續把要給女兒的嫁妝擺放進去。
「媽媽為什麼會把慈濟的毛巾,放在你的嫁妝箱裏?」
「媽媽跟我講,『這一輩子,或許媽媽沒有辦法再見到,『藍天白雲』這樣子的一個慈善團體。』」雖然當年帳篷區有慈濟logo,災民也知道慈濟。但因爲毛巾是在土耳其當地緊急採購,上面並無慈濟logo字樣,再加上「慈濟」這兩個字土耳其文比較不容易記住,因此後來不知道該如何發音。
「但媽媽叮嚀我:如果有機會見到,記得一定要當面跟他們道感恩。不要忘掉二十年前,當我們在地震後徬徨無助、一無所有的時候,從臺灣來的這樣一個慈善團體,幫助我們度過難關,那分永遠的溫暖。」
聽得眼眶發熱的余自成,含著熱淚拍下了這分滿滿感動與愛的溫馨感人畫面,至今和這對母女保持著聯繫。也在持續的關懷中,得知他們後來有機會,將自家二樓租給逃到土耳其的敘利亞難民。「一個媽媽帶著一個孩子,我便宜租給他。」女主人聶吉拉說:「我能夠幫助的,就只能這樣而已。」但她願意,身體力行去關心和協助比她們更苦的人。
回憶起過往的點滴紀錄,坦言「就是有這樣的感動啊!」的余自成,說著說著又感動得眼眶紅起來:「當初是為了新聞而新聞,有時候不一定找得到答案,但是因為有愛,結果就會不一樣!」
圖左 :媽媽聶吉拉(Necla,右),今年四十五歲;女兒烏穆古蘇姆(Ümmügülsüm,左),二十二歲,就讀當地都覺大學(Düzce Üniversitesi)四年級。母女倆拿起1999年受助的照片。[攝影者:余自成]
圖右 :「慈濟給我們很多、很多,我們就把它留下來,想要保持與慈濟一分情感的連結……」媽媽聶吉拉說起過往,仍深深感恩。[攝影者:余自成]
圖左 :女主人聶吉拉(左)將房子便宜租給到土耳其避難的敘利亞難民,她說:「我能夠幫助的,就只能這樣而已。」但她願意身體力行去關心和協助比她們更苦的人。[攝影者:余自成]
圖右 :女兒烏穆古蘇姆(Ümmügülsüm,左六),1999年二歲,2019年二十二歲,特地從宴會場趕回來看慈濟人。[攝影者:余自成]
圖左 :回憶起過往的點滴紀錄,坦言「就是有這樣的感動啊!」的余自成,說著說著又感動得眼眶紅起來:「當初是為了新聞而新聞,有時候不一定找得到答案,但是因為有愛,結果就會不一樣!」[攝影者:余自成]
圖右 :余自成在1999年土耳其地震發生後20周年,只為了新聞報導,再度回到當時現場,發現故事的亮點,作為永恆的歷史。[攝影者:余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