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常不輕是一個平凡的修行者,堅信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顆閃閃發光的佛性。不管遇到誰,他都會 發自內心地說:「我尊敬你們未來都會成為覺者,我們都會成為覺者的道路上!」
在教學途中,老師面對的孩子們資質不一,如何面對?如何引領啟發?都深契著教師的修養與經驗。
◎莫輕未學 人有無限可能
誠如常不輕菩薩,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他的想法,有些人覺得他太天真,甚至打他罵他。但是他一心只想讓大家知道-只要人人守本分,也是在修行。就像種下一顆種子,只需要耐心等待它發芽一樣。
相信老師們只要持續傳遞這樣的信念,總有一天,大家都能夠看見他們的潛力。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顆自性寶石,不要看輕自己,也要尊重他人。
謝湘怡抽考現場的老師,看完影片的發想。看到什麼人文點?如何運用在教育現場?
來自花蓮園所的晏家文回答:「不要輕視每一個孩子。他們的能力,只是沒有被我們看見而已,而不是他們沒有具備。我們除了不要輕視他人,也不要輕視自己。」
有人說:「每個人都會成佛,就像小朋友,每個人都會長大。所以我們不能輕視任何一個小孩,要用愛來好好的教育他。」
也有老師說,要很耐心地去等到他們長大!
◎不輕己能 轉念生智慧
凌阿板講到在漫畫畫本裡也有畫到「不輕視」的情境,轉換說法叫「珍惜」。也就是要怎樣去珍惜身邊的人、事、物,包含一粒米,甚至一滴水都要珍惜。
在教育現場的行動上,謝湘怡期待能推行「常不輕」週。希望孩子們可以學習「常不輕菩薩」的精神,不輕視每一個人,不輕視每一件事物,包括滴水、粒米。
藉由「常不輕」的精神,帶入孩子的心中,佛法將不會只是艱深、遙遠,而是可以推行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來自馬來西亞的學員吳可欣分享:她自己也有畫畫的能力,她想回去之後要用自己的心得來畫一些畫面,然後分享給孩子們。她覺得常不輕菩薩的故事,也提醒老師對每一位學生要很耐心,也要把他們視為未來佛,去敬重他們。
「課程中學到最多的,是佛法生活化跟靜思語,融入生活的部分。就像上人說的,孩子的教育要從小培養。」
「從常不輕菩薩的身上,學會要去敬天愛物。每個東西都有他的生命,現在的小孩因為很多是獨生子女,要教導他們跟別人相處以及尊敬的心。」來自臺南園的王雅柔說。
◎透過繪本善用資源
講師和老師們分享一本可愛的繪本。描寫阿媽到山上求來平安符,符上寫著「五百羅漢交通平安」,希望小孫子生活平安、出入平安、交通平安。
平安符化成的五百個小人,在小男孩成長的過程中,許多羅漢犧牲了自己,保護了他的平安。小男孩曾置身在一場大火中,最後由大師兄奮力保護小男孩。
這是一個寓意深遠的故事。凌阿板補充:在繪本裡,小男孩醒來之後,看到有一個小人為他擋住火焰,他趕快捧著這個大師兄衝出去。大師兄救了他,他也救了大師兄。故事最後大師兄,深深地向這個小男孩一鞠躬之後就消失了。
繪本在最後說到「我們不只是要被人家保護,而是長大之後,我們要成為別人的羅漢,去保護別人。」
謝湘怡告訴現場所有的老師,要如何把這樣的繪本用在跟孩子的互動當中?她希望老師們可以自己有不同的想法。不論是自己的觀察,看到的人文點,如何運用在教育現場?更重要的是要結合資源。
她進一步解釋所謂的結合資源,在各地靜思堂都有展覽,介紹慈濟從有到無的過程,都有四大志業、八大法印,可以帶著孩子到哪裡做結合。
繪本故事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們透過這個人文的教案,人文的眼光,回頭看看,有哪些人為他們做了哪些事?他才能夠平安長大,如何向他們表達感恩?藉由這個角度帶孩子們去思考,生活中的五百羅漢有哪些?
從人文方面來說,凌阿板提醒大家,生活當中有很多的媒介可以讓大家去運用,去看到這世間有很多生活的禮儀或規矩,還有那顆心要怎樣去運用,再回到生活中,其實會非常感恩跟充滿幸福。
◎看見人文的力量
謝湘怡及凌阿板提到,2011年敘利亞內戰爆發,造成人民流離失所的難民潮,看到孩子的畫裡充滿飛彈,及哭泣的臉,甚至失去了腳。
上人不忍孩子心中埋下仇恨的種子,長大後又以仇恨的心去面對這個世界,造成惡性循環。從2014年至今十年胡光中、周如意投入難民孩童的關懷。慈濟也在滿納海蓋國際學校,希望讓更多的孩子可以接受人文與愛的教育。
慈濟人的守護,愛的澆灌,在孩子心中轉化了,畫畫裡是一個很大的家,那是「愛」,可以住很多人,愛的大家庭。
難民傑內德是一個案例。他在小的時候是童工,他每天必須工作十三個小時來養家,他的弟弟幸運的到了滿納海就讀。傑內德曾對慈濟人分享說到,慈濟給他物資物質上的支援,是充滿愛心跟鼓勵的。
謝湘怡相信,如果沒有無私的愛,只給物資,他也不會有這麼大的反轉,這個愛就是人文。最重要的是,他學會把這個快樂再分享給更多人。他穿起了慈濟志工的背心,投入了賑災的工作,這是最好的人文的見證。
◎美好人文看得見
在平安富裕中,人文要如何看見?
謝湘怡談及看見「美」與「好」時,談到親子作家蔡穎卿老師,帶著孩子及家長一起投入生活教育。在一張圖裡,看到蔡穎卿老師帶著孩子,為父母布置餐桌、備餐。
她覺得,這不是華麗的物質所能營造出來的氛圍,而是跟孩子的互動,回到生活感受定靜的「美」與「好」。
把心定下來,原來平凡的生活,自有平凡之美。那個「好」是發自內心由衷的感恩而呈現,不是矯情造作能夠看得到的。
「打開的,不是只有我們自己的人文眼光,而是我們也打開孩子人文的眼光。帶著他們回到生活的『美』跟『好』,這是我們很重要的一個使命!」
她說對所有老師說。
◎做一件比生命還長的事情
「『人文』沒有絕對的答案。這個答案是我們自己在教育的過程當中,或是我們自己在慈濟的氛圍裡面,不斷用全身去感受,然後找到了之後,就試著去實踐。」凌阿板說。
她覺得教導孩子就像種花木,種子如果握在手裡沒有機會有發芽的一天。如果種下去,開始澆水的時候,他才有成長的可能性。孩子就像是這個可能性,他可能會開花,或者是一棵樹,這些可能性都需要我們不斷的陪著他一起去長大。」
也許有一天當我們不在了,但是人文的種子已經布種下去。孩子們就可以帶著這個愛的種子,人文的種子不斷的成長,再傳給下一個人,把這個愛的人文不斷地傳下去,他們的慧命就比我們的生命還長。
謝湘怡也勉勵大家-「做一件比生命還長的事情」。 老師都是慧命無限公司,都是在做一件比生命還長的事,撒下去的是慧命的種子。
圖左 :打開孩子人文的眼光,帶著他們回到生活的「美」跟「好」,老師的使命![攝影者:陳淑貞]
圖右 :來自花蓮園所的晏家文說:「不要輕視每一個孩子。他們的能力,只是沒有被我們看見而已,而不是他們沒有具備。我們除了不要輕視他人,也不要輕視自己。」[攝影者:陳淑貞]
圖左 :來自馬來西亞的學員吳可欣分享:她自己也有畫畫的能力,她想回去之後要用自己的心得來畫一些畫面,然後分享給孩子們。她覺得常不輕菩薩的故事,也提醒老師對每一位學生要很耐心,也要把他們視為未來佛,去敬重他們。[攝影者:陳淑貞]
圖右 :「從常不輕菩薩的身上,學會要去敬天愛物。每個東西都有他的生命,現在的小孩因為很多是獨生子女,要教導他們跟別人相處以及尊敬的心。」來自臺南園的(右一)王雅柔說。[攝影者:陳淑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