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陳淑麗師姊藉由自己從義工到作志工,一路幸福滿滿的心得[攝影者:簡嘉池]
11月13日晚上雖然下著雨,但北市新舞臺靜思書軒卻是充滿「幸福的味道」,因為今晚的心靈講座主題《活出幸福》,特地邀請慈濟志工陳淑麗來分享《活出幸福》一書的內容。 「活出幸福」是林幸惠師姊所執筆,內容平實卻感動人心,陳淑麗不僅分享書中故事,也分享自己從絢麗的演藝事業,到從事公益活動到進入慈濟世界的歷程,從他個人參加公益活動 的切身體悟,讓現場聽眾更了解幸福是甚麼。
有一位媽媽因為小孩有過動的傾向,先生因為他每天愁眉苦臉最後受不了跟她離婚,當她意識到哭也是於事無補,就開始帶著這小孩賣甘蔗,有天卻因小孩腸道阻塞開刀接觸慈濟,認 識了慈濟後來又加入做環保,目前她覺得她跟小孩是幸福的,若沒因為小孩的開刀,也不接觸到慈濟,所以她感恩上天給她這個小孩,一般家庭若有過動兒,母親多半不快樂,但就是 轉心念,其實也是可以很幸福的。
幸福其實是無所不在,連掃地也可以悟出幸福。有個更生人,假釋出獄,被安排每天掃地,他很不高興掃著,「我真的不想掃地」他的內心這麼想著。有一天他掃地時,看到一群陌生 人掃地看起來很快樂,就上前問這些人,為何你們那麼快樂,被問的人跟他說:「掃地掃地掃心地,我每天掃地也是在掃自己心中煩惱,當地面乾淨了,煩惱也被掃起來,所以可以很 快樂」。他聽了很感動,原來別人掃地可以掃煩惱,自己卻是換來更多煩惱,老想著煩惱,當然不會快樂。 陳淑麗以「活出幸福」書中的二個改變心念的故事來分享,故事主角如何因為心念的改變找到活出幸福的方法。
關於幸福淑麗也有切身的領悟,她說對自己而言「創造被需要就是一種幸福」。 淑麗三十幾歲時,因父親過世,自己覺得不幸福,她很難接受原本一個健康的人就無聲無息的走了。 淑麗父親過世後她有機會參加了許多公益團體的活動,董氏基金會的反菸公益、聯合勸募、「做個快樂的捐血人」呼籲大眾勇於捐血、到盧安達去救助小孩子,敷慰那些小孩失去親人 的痛,即使只是抱抱他們,都能體會「被需要」的感覺,所以她說「創造被需要」就是幸福。
付出也是一種幸福來自於「做中學 學中覺」,淑麗接著分享自己在民國79年有因緣加入慈濟,在培訓過程中,自己吃足苦頭;有一次獨居長者的關懷,一早就打掃房子、洗碗,下 午房子擦上油漆,房子就煥然一新,頓時她體悟到原來助人可以這麼快樂,一開始覺的是苦頭,打掃結束後變成了幸福,這是她第一次協助獨居長者打掃。 第二次是過年在慈濟醫院服務,她跟其他志工到一個感恩戶家裡打掃,對象是一個智障的家庭,無法打理自己起居,房間棉被都排泄物,成堆的髒衣服要洗,還要幫忙洗澡,對淑麗而 言是全新的體驗,當時她很抗拒,後來她不多想認真去做很快就洗好了,最後才發現很多顧慮都是自己問題,所以幸福是需要練習的。
36歲那一年淑麗當了「志工」是生命的全新開始;目前雖然62歲了,但是,她覺得自己才三十歲而已,因為沒有虛度三十六歲以後的人生。去了盧安達回來台灣後,學著開始不再 吹冷氣了,921大地震也學會包粽子、前幾年考瑜珈考證照,淑麗認為年齡漸長不可怕,重要的是找到生命價值,在生命的長河勇於去創造被需要,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淑麗這麼 說。
其實就是幸不幸福常來自於一種心念的轉變,心門一開不在煩惱與是非中糾葛,就容易去接受不同的觀念,有了不同的看事情角度,也就容易超越自己的不快樂,幸福的滋味自然就容 易感受了。這也就是慈濟人常說:「心開福就來」。 .
圖左 : 陳淑麗在介紹「活出幸福」書中故事,每則都讓人感動,原來找要面對逆境,幸福就在自己身邊[攝影者:簡嘉池]
圖右 : 與會聽眾,認真聽演說者認識幸福,並活出幸福[攝影者:簡嘉池]
圖左 : 「創造被需要就是一種幸福」是陳淑麗師姊對幸福的一種定義[攝影者:簡嘉池]
圖右 : 會後由靜思書軒小天使致贈紀念品[攝影者:簡嘉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