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德澄師父鼓勵校長、老師,守住自己的本分,以職業為志業,用愛的大環境改變孩子。[攝影者:童茹棠]](/community/./images/community/19C586004FCD11EF906AFB8082F6BE27_0.jpg)
◎傳遞愛教育 老師責任大
要用什麼方法解救?上人曾指示,「唯有布施」,愛的力量的會合,就像堅固牢靠的大船,能度貧窮海。德澄師父表示,生活貧困,是因過去生未造福,所以今生若有機會聞法,打開心門,付出力量去助人,即使過去的業果未盡,不過已經開啟善心,就能心富足而歡喜面對一切的考驗。
德澄師父強調,「學校教育更須重視因緣果報的品德教育。」說錯一句話,即是種下一個惡因。而時下青年人的新創詞彙很多,為了跟上潮流,許多不該說的話在不經意中脫口而出;懵懵懂懂,不知說出這句話會造成什麼後果,所以不要輕視一句話的力量。
「這些青少年也不是特別有仇恨心,只是一種心理的反常。在社會上,他感覺沒有人愛他,也不懂得要去愛人,所以就變成行為反常。如果有人愛他,有人照顧他,有人關懷他,自然就不會做出不當的行為。」
因緣果報在日常生活中累積,造成社會問題。德澄師父提醒校長、老師們,時時鼓勵孩子說好話、結好緣,只要身體承受得了,能做事就不要怕辛苦;且要主動伸手幫助,即便小小的幫助或說一句好話,都會給人留下好印象,累積福因福緣。
德澄師父希望不論中小學或大學的每一階層,都能重建文化、道德和倫理,拉近人的心思;「而這些全都要靠老師們,希望能將慈濟人文精神,傳遞給未來的孩子們,讓他們傳承中華文化優美的人文精神。」
上人的願是淨化人心、祥和社會,天下無災難,而淨化人心離不開教育。德澄師父說,「世界上,唯有愛的力量最大。如果每位老師都能站在自己的崗位上,守住自己的本分,以職業為志業,用『愛之深,教之切』的使命感教育學生,用愛的大環境改變孩子,發揮真誠的『愛的教育』,相信孩子會有所改變的。」
◎深感因緣果報 老師續把愛傳下去
德澄師父句句箴言,臺下的學員認真記下重點。來自豐原區翁子國小的陳智枚老師,是級任班導。她聽到德澄師父的教勉,感同身受「因緣果報」的重要。「種下好因,自然會得好果。」這是她在自己身上應證的。
陳智枚從小家庭貧困,小學一年級時,受級任導師的褒獎:「智枚!妳以後會當老師。」人小志願大,這個志向如護身符一樣,讓她一路順遂地考上嘉義師專,並從事教職工作。
陳智枚老師很注重生活教育,如同德澄師父所提,青少年心中充滿怨恨與不平,來自現在的教育,很少人講倫理、講道德、講因果,所以,造成災難苦痛頻傳。
2015年,臺灣八仙樂園發生粉塵爆炸,現場彷如人間煉獄。而五百人死傷名單中也有她在校的同學,而他的姊姊不幸往生了。那件不堪回首的事件,讓她非常痛苦,「若是孩子不去涉及彩色派對,一切就會很美好。」
後來,她應邀參加在豐原靜思堂舉辦的祈福活動,為往生者、受難者祈福中,見證到慈濟人及時到災難現場救援,接續關懷他們的家庭,盡全力的協助受難者脫離困境,她非常感動。陳智枚感受到慈濟人投入社會災難事件的關注,從走到最前,做到最後,她說:「這是我接觸慈濟前,所看不到的真實。」
注重學生生活教育的陳智枚老師,比較在乎得失,容易生氣,難免對教育有倦怠感。歷經教聯會四次培育薰陶後,加上年紀也漸長,經歷的事也多,她漸漸懂得轉換心情,正向思考,所以教聯會培訓是她收穫最多的課程。
課程的緊湊充實,讓她重溫小時候當學生的情景。求學過程中,她感恩一路有貴人相助,因導師的一句鼓勵話,促成她這一生為師的目標。如今已經達成志向,教職三十三年,她將傾力把這分「愛」再傳下去。


圖左 :德澄師父希望不論中小學或大學的每一階層,都能重建文化、道德和倫理,將慈濟人文精神,傳遞給未來的孩子們。[攝影者:童茹棠]
圖右 :德澄師父說,「唯有布施」,才能將愛的力量會合,就像堅固牢靠的大船,能度貧窮海。[攝影者:童茹棠]


圖左 :德澄師父句句箴言,希望校長、老師了解因緣果報的可怕。[攝影者:童茹棠]
圖右 :陳智枚老師聽德澄師父的分享,更相信因緣。教職三十三年的她,她傾力地把這分「愛傳下去」。[攝影者:童茹棠]


圖左 :德澄師父以非洲黑珍珠菩薩為例,雖然身在洲貧窮地方,因為領受上人的法,而翻轉人生,且造福人間。[攝影者:童茹棠]
圖右 :德澄師父以「見因緣諦理 教育在人間」為題,語重心長地說,宏觀天下,貧苦人偏多,主要來自共業相聚。[攝影者:螢幕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