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9月20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南投 人文真善美共修 引領志工提升視野

人文真善美共修 引領志工提升視野

E-mail 列印
2024年7月14日,來自臺南、彰化、雲林以及大中區的人文真善美家人們,超過一百五十位參與者,齊聚南投聯絡處,進行了一場內容豐富大中區人文真善美共修。

這次活動請來了多位菁英講師,包括慈濟基金會公傳 處的陳宜謙、《大愛全紀實》節目製作人李慧智,以及資深的人文真善美志工,他們分享了寶貴的經驗與技巧。

◎張秋菊的鏡頭故事 從初學到精進

第一堂課「說故事的人」由埔里人文志工張秋菊分享,她以多部影片帶領大家回顧她的成長歷程。從2014年初次製作通識課程影片,到進入社區紀錄菩薩身影,再到海外紀錄,張秋菊的故事展現了她從不會到精進的過程。

「這樣太殘忍了!」這是張秋菊在向萬榮奭導演請益時所聽到的評語,重重印在心裡。這句話讓張秋菊學會了兩個重點:第一、拍攝主角過度情緒畫面要適可而止;第二、拍攝畫面要注重美與善的呈現。因此,她的作品在2016年獲得中區影片最佳人氣票選獎。

張秋菊分享了她拍攝的其他影片,包括「無話可說的賴進聰」、八十二歲的「機械達人李正誠」、九十二歲的環保志工「明潭超級阿嬤」,以及海外紀錄片,每一部影片都扣人心弦,展現了志工的無私奉獻精神。深入主角生活的採訪,讓她的影片標題增添了創意與活潑。

張秋菊記錄了「人文志工蔡鳳寶的故事」。921地震時,蔡鳳寶家平安無事,受上人「發觀世音菩薩的心,立地藏王菩薩的願」的呼籲啟發,她和先生黃南暘開始投入慈濟。蔡鳳寶以寫作記錄慈濟歷史,黃南暘用相機見證時代。蔡鳳寶說:「即使是最後一朵花,我也要拿來供佛!」以表達對佛陀、慈濟與上人的虔誠與敬重。張秋菊剪輯這部影片用上了近幾年來南投區活動時,人文真善美出班的身影,足以證明影像保存與蒐集的重要。

◎記錄中的成長 學習與敬重

草屯人文真善美志工陳秋燕表示,聽了張秋菊的分享後,深感共鳴。錄影與剪輯時,會不自覺進入主角的生活,情緒隨之起伏。完成一支影片需要多人的共同努力,張秋菊師姊專心記錄的態度,值得她學習。

來自東區的志工葉水福特別佩服張秋菊從門外漢變成一名熟練志工的成長歷程,並強調錄影或拍攝時應注意細微部分,構圖與取鏡頭尤為重要。

來自埔里,今年參加培訓委員的陳月千,相當讚賞張秋菊,稱其溫和有修養,散發慈濟大愛的人文氣息,面對困難時能夠突破並具自省能力。護理師退休的她,目前也擔任人文真善美文字志工,因患有飛蚊症,擔心無法勝任,但聽到證嚴上人說人文真善美志工可為慈濟留歷史,為時代作見證,所以她期許自己盡量克服障礙來深耕人文。

◎ 感同深受與同理心的重要性

「感同深受的柔軟心,是文化工作者所必需。」這是慈濟基金會公傳處陳誼謙,作為一名文字工作者超過二十年的心得。她透過在慈濟公傳處的所見所聞,分享了在紀錄歷史時,如何實踐感恩、尊重與愛。

在災難和意外現場,文化工作者應避免「侵入式」採訪,尊重受害者及其家屬的感受,展現同理心。換位思考,如果是自己,是否願意被拍照?這種思維更有助於報導的真實性和人性。

陳誼謙師姊還向大家介紹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以及經歷創傷性事件後可能出現的症狀。除了受害者,助人者也有可能會患上PTSD。因此,若發現有類似情況,應及時尋求專業協助和治療,照顧好自己才能繼續幫助他人。證嚴法師還特別安排了一場會談,邀請曾經參與災難或意外事故的志工們分享心路歷程,給予他們愛的回饋和撫慰。

出於信任,陳誼謙師姊的報導得以刊登在《消防月刊》中。消防局長等長官也願意分享自身經歷和實際資料供參考,這一切都源於她在報導前讓所有涉及的照片和文字都經對方確認。

最後,誼謙師姊與大家共勉,自愛愛人。只有照顧好自己,才能真正做到感恩、尊重與愛,讓媒體清流得以傳承。

莊雅秀參加大愛媽媽活動一年多, 聽了陳宜謙的「災難現場 傳遞善與愛」這堂課,被當年普悠瑪事故紀錄片和慈濟人的行動感動了!從紀錄片及自己走進慈濟一年多的觀察,她說:「慈濟真的有在做」。

莊雅秀說:「我發現自己比較喜歡錄影及拍照,希望以後在這個領域努力學習,發揮功能。」

◎大愛全紀實 製作人李慧智的創意秘訣

看過《大愛全紀實》嗎?這個節目主要記錄了全球永續報導。在這堂課中,節目的製作人李慧智將與大家分享他如何企劃影片,並闡述他的思考與發想過程。

每集節目都會有一個主題,而故事的靈感可能來自於主管、生活、新聞或是朋友等各種來源。選定主題後,李慧智會運用「加法與減法」來確定敘事的方向。他選擇了節目中的兩個案例《雙橋記》和《誰偷摘了水果》,以此解析內容產出的過程。

《雙橋記》是從《2%的國土流失》這篇報導演變而來的,囿於涵蓋面廣和專業性強,節目時間有限,許多素材需被刪除,因此稱之為「減法」作節目。

而因為市場上荔枝價格高昂,李慧智開始反思臺灣水果的現況。只談水果可能引發觀眾的疲乏,因此需要尋找其他特殊題材,形成小題大作的「加法」敘事節目《誰偷摘了水果》。

製作影片的過程同時形成了李慧智的企劃心法。例如,《雙城記》這個題目十分龐大,需要許多專家進行分析與見證。因此,對不夠專業的我們來說,就必須「不懂就要問」。

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水果,覺得其再熟悉不過。但當我們「把熟悉的事情變成陌生」,就會產生好奇心,激發新的想法,發現更多可加入的元素,使故事推進並增加趣味性,這便是《誰偷摘了水果》誕生的原因。

透過李慧智的分享,我們可以了解到,靈感在於挖掘日常中的不尋常,並在有限的資源中調整內容,使節目達到最佳的呈現效果。

◎分組課程 實用技巧與創意火花

下午的分組課程中,文字之美講師張麗雲,鼓勵大家每天抽時間閱讀,培養人文素養。即使忙碌,我們也可以利用零碎時間閱讀,養成習慣,增進人文素養和說故事的能力。林天來的例子證明讀書能改變命運。

AI圖說課程講師林玲俐教導大家如何利用AI,看照片寫出圖說。南屯區林宜屏說AI圖說這堂課程很實用、有趣,不用花很多時間去寫圖說,Al的文字造詣很強。

近期AI風潮襲捲全球,它必定成為未來技術趨勢。電腦大師張廷旭與大家分享如何善用AI,幫助人文真善美功能組發揮最大效益。張廷旭利用他對電腦工程的專業,將幾個AI平臺作整合,和大家一一講解如何操作。

分析照片、修改舊照片清晰度、打馬賽克、文稿整理、文字整理、旁白、歌詞生成、歌曲創作、採訪問題、年表統整、語言互轉翻譯…等,透過練習和創意應用,大家可自行使用簡單AI功能,不需等待專業志工,節省時間。期望更多人參與,傳承人文真善美,文史流芳。

志工陳榮豐說:「想了做不到,做了想不到。對的事,做就對了。」因為慈濟,千里因緣一線牽,陳榮豐遠赴印度,帶回他拍攝的作品,有佛陀說法的靈鷲山空拍,世界和平塔,摩耶夫人寺廟,藍毘尼花園,阿育王石柱,還有印度人到此朝聖的盛況。他還分享了在印度拍攝的點滴趣事,更期許人文真善美志工要為慈濟留下真善美的故事,讓生命更豐富。

圖左 :埔里人文志工張秋菊分享她製作多部影片的歷程,從2014年初次製作通識課程影片,到進入社區記錄菩薩身影,再到海外紀錄,大家見證張秋菊從不會到專業的精進成長過程。[攝影者:曾富春]
圖右 :作為一名文字工作者超過二十年的慈濟基金會公傳處陳誼謙,分享了在紀錄歷史時,如何實踐感恩、尊重與愛。[攝影者:陳美文]

圖左 :大愛電視《大愛全紀實》節目製作人李慧智,與大家分享他如何企劃影片,並闡述他的思考與發想過程。[攝影者:張正佳]
圖右 :來自埔里,今年參加培訓委員的陳月千,相當讚賞張秋菊,稱其溫和有修養,散發慈濟大愛的人文氣息,面對困難時能夠突破並具自省能力。[攝影者:洪銘輝]

圖左 :莊雅秀(中)參加大愛媽媽活動一年多, 聽了陳宜謙的「災難現場 傳遞善與愛」這堂課,被當年普悠瑪事故紀錄片和慈濟人的行動感動了!一年多的觀察,她說:「慈濟真的有在做」。[攝影者:洪銘輝]
圖右 :文字之美講師張麗雲,鼓勵大家每天抽時間閱讀,培養人文素養。即使忙碌,我們也可以利用零碎時間閱讀,養成習慣,增進人文素養和說故事的能力。[攝影者:陳美文]

圖左 :AI圖說課程講師林玲俐教導大家如何利用AI,看照片寫出圖說。[攝影者:陳美文]
圖右 :電腦大師張廷旭與大家分享如何善用AI,幫助人文真善美功能組發揮最大效益。他對電腦工程的專業,將幾個AI平臺作整合,和大家一一講解如何操作。[攝影者:曾富春]
圖左 :因為慈濟,千里因緣一線牽,師兄遠赴印度,帶回他拍攝的作品,有佛陀說法的靈鷲山空拍,世界和平塔,摩耶夫人寺廟,藍毘尼花園,阿育王石柱,還有印度人到此朝聖的盛況。[攝影者:陳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