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9月14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印尼 慈科大護理系蒞臨指導 三天課程學員受益滿滿

慈科大護理系蒞臨指導 三天課程學員受益滿滿

E-mail 列印
慈濟科技大學護理系前來印尼慈濟醫院分享護理相關知識。2024年7月2日至4日,為期三天的課程分為早場與下午場,每一場兩個小時。共有四位老師——郭育倫、李玲玲、洪玉龍、徐少慧前來分享,分享的內容包括安寧 照護、基本護理學、急診護理、護理教育、護理領導與管理、實證照護等。

印尼慈濟醫院護理培訓與教育主任艾斯特(Ester Maria)特別強調,因為大家有意願繼續學習,尤其是人文相關知識,以及臺灣護理學的發展與應用,因此,才會邀請慈濟科技大學的團隊前來面授機宜傳授指導。

◎提升專業知識 學習「全人照護」

艾斯特說:「慈濟科技大學護理系擁有扎實的基礎知識,身為護士不只是一個日常工作,而且還要加強自我的知識填滿,在工作上才能充分運用發揮。這樣一來才可以提供一套安全、國際標準的服務,表現出我們的專業。」

慈濟科技大學護理系系主任郭育倫副教授表示,會有這樣的課程是透過慈濟印尼分會執行長劉素美(慈含)、副執行長郭再源(濟宏)的牽線,「當我們得知印尼計畫要蓋大學,也要成立護理系,所以希望能夠讓他們了解慈濟科大護理系是如何辦學,護理教育是如何推動成功的,也希望彼此可以交流分享,所以才會安排這次課程。」

透過這三天課程,希望大家不只學習到護理專業知識,更能提升人文素養。郭育倫副教授說這次的課程設計上,團隊下了不少工夫,就是希望能帶大家看到慈濟的護理師,除了具備專業能力,還要具備人文涵養,「例如在基本護理學或者急診護理方面,從病人一入院整體的評估,到發現問題之後的護理措施,可以用全人的角度看到病人身心靈的需求,這是大家這次學習護理的目標。從急性、慢性、到最後安寧的照護,我們都希望分享一個有尊嚴『全人照護』的概念。」

◎畫圖實作 分組討論

印尼慈濟醫院護理師也十分興奮。他們對於講師詳細的講解、耐心的解釋,入木三分。加上每一堂課都是淺顯易懂,而且也開放大家實作與討論。課程中,大家也透過有趣的圖騰,學到既容易操作又可以服務病人的新知識。其中,包含在基本護理學當中,大家分成四人一組,每組畫出一個人形圖,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大家可以從中分析,更快得知病人的問題。

「剛才我們已經學習到有關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因此,我們會按照這個理論,來了解病人最有可能遇到的問題。透過這個圖案,我們也能夠知道病人的需求,並且用最直接的方式解決。」加護病房護理師耶爾文(Yelvin)表示。

上課的時候,耶爾文除了專心致志地聽課,甚至非常踴躍回答講師的問題。對他而言,馬斯洛理論十分有趣,而且是第一次學到的。「除了畫人形圖,我們也學到很多東西。可以更專注於病人主要的問題,找到目標,接下來才是接手如何照護措施,決定該怎麼做。希望未來我們可以運用這樣的模式,來全面了解病人的需求,如果日後有新的護理師進來,我們也會傳承今天所學到的竅門。」

◎看病 還要看懂病人的心

三天的課程當中,講師們也分享許多感人的故事。艾斯特希望印尼慈濟醫院的護士也能落實這樣的精神,同時,在解決病人病兆的同時,也具有「批判性逆向思考」,不是只著重醫療上的痊癒,而是病人全人的恢復。「我們希望可以學到臺灣團隊的人文精神。接近病人,不單只是因為想要解決病人的病痛,也要以愛的精神為出發點,讀懂病人的心,這樣醫病關係才能做到視病如親。」

郭育倫對參與課程的四百位護理師也留下深刻印象,她認為大家都很有禮貌、很有人文,也十分認真學習,甚至有人下班之後還趕來上課,看得出他們學習的積極態度。她說:「我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的交流。護理部的主管有提到希望未來慈濟大學,可以開設護理系碩士全英文專班,讓這裡的護理師可以回到慈濟大學念碩士班、博士班。未來可以進一步交流。」

更上一層樓。學而優則碩士博士。能力,也在一次次的磨練中得來;理論基礎夠了、專業知識夠了,內心也豐厚了,自然能成就一隻隻華陀之手。

圖左 :2024年7月2日至4日,慈濟科技大學護理系教師團隊,前來印尼慈濟醫院進行三天課程。[攝影者:Clarissa Ruth Octavianadya]
圖右 :在分組討論的時候,慈濟科技大學護理系系主任郭育倫親自指導大家。[攝影者:Clarissa Ruth Octavianadya]

圖左 :印尼慈濟醫院護理培訓與教育主任艾斯特(Ester Maria.中)表示作為護士不只是一個日常工作,而是要加強知識,這樣一來才可以提供安全、國際標準的服務。[攝影者:Clarissa Ruth Octavianadya]
圖右 :加護病房的護理師耶爾文(Yelvin)很開心,可以學到新知識。[攝影者:Clarissa Ruth Octavianadya]

圖左 :即使有語言上的隔閡,但是老師們也十分熱情,在分組討論的時候老師,也是願意隨時提供援助。[攝影者:Clarissa Ruth Octavianadya]
圖右 :分組討論之後,學員要上臺分享討論結果。[攝影者:Clarissa Ruth Octavianad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