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終達成願望 出遊增廣見聞
從事銷售的卓正義(化名),幾乎每一天早出晚歸,鮮少有機會和孩子外出。他說,一年有兩次可以請假,他把其中一次保留給慈濟,只因兩個兒子很期待這次的戶外活動,尤其么兒卓童慶(化名),一週前就開始打電話提醒人在外地的他,活動前一晚還聲聲叮嚀,讓他忍不住問:「你們到底在期待什麼?」孩子們說:「因為我們可以出去走走了!」
兩個兒子都沒想到,他們被安排去非常特別的地方,大兒子卓大銘(化名)被警官鞭笞犯人的情形嚇倒了,么兒看見孤兒很難過,心想:「為什麼他們的爸爸媽媽拋棄他們?」當下就想跟平時愛作弄他的爸爸說聲「愛你」,彆扭的爸爸卻躲開了。
深愛孩子的父母,無不期盼帶孩子出遊增廣見聞,有些人迫於經濟和時間的壓力,無法達成願望,更有面臨交通短缺或基本生活開銷都成問題的弱勢家庭,全家出遊更是成了奢望。
於是2024年6月30日早晨,在社工與志工精心安排與載送下,馬六甲八十位照顧戶親子率先集合在慈濟愛極樂環保教育站,再依年齡分三組:小學生到福利院(Pusat Jagaan Kanak-Kanak Ceria)當送愛天使,故稱「愛心天使隊」;中學生則是前往監獄博物館的「探索自由隊」;家長及幼兒留在環保教育站,組成「呼喚大地隊」,認識所處生活環境的危機,學習如何在生活中保護地球。
◎參訪孤兒院 讓愛傳下去
十四位「愛心天使隊」乘搭志工車子抵達福利院後,藉團康遊戲讓彼此更熟絡。院童雖是孤兒,和到訪的孩子們唱著唱著,融洽在一塊兒,不分身分或你我,臉上綻開笑容,玩得不亦樂乎。大夥兒再從室內走到戶外空地玩起遊戲——〈幸福快遞員〉及讓〈愛傳下去〉,從遊戲中辨識可回收與不可回收的物品,盡興玩樂,開朗的笑聲此起彼落,彷彿快樂就是那麼簡單。獲勝的隊伍還獲得志工特別準備的小禮品,孩子們握在手裡,心滿意足寫在臉上。
打破隔閡後,院長再一一介紹院童的家庭背景。他們有些是父母離異或犯罪入獄,導致孩童被送來孤兒院,其中有華裔、印裔,年齡從二歲至十八歲不等。這些孩童在福利院裡,基本生活並不充裕,更欠缺父母的愛;院長因此祝福在場擁有父母疼愛的孩子們,努力讀書回報父母恩。之後,照顧戶孩子也在院童帶領下,參觀他們的住宿環境,發現他們的房間都打理得井井有條,擺設既簡單又乾淨。
來自單親家庭的喬安娜(Hemala A/P Visualingam)不禁想起自己尚有母親的照顧和疼愛,因而感到自己是多麼的幸福。略為羞澀的她,在校課業表現優秀,平時也會把房間打理好。聆聽院長一番話後,她期望能更發奮圖強,以好成績回報母親。
喬安娜的母親蘇迪拉(化名)自從丈夫去世後,一肩扛起養育四個女兒的重擔。她到喬安娜的學校食堂當助理,既無交通工具,亦沒有駕照,每天清晨六點半,就帶著女兒乘搭雇主的車出門。早出晚歸的日子,累得筋疲力盡,根本無法帶孩子出遊。聽到慈濟舉辦戶外活動,她毫不猶豫報名參加。
今早,她不但攜帶四個女兒,也連同家婆和妹妹共七人,齊來參加學習之旅。除了么女喬安娜,另有兩個女兒到監獄博物館,她則留在環保教育站。她感恩這趟學習之旅,讓她有所收穫,除了學到省水省電,她也知道如何分辨可回收與不可回收的物品。她會嘗試整理身邊的環保物,並盡一分責任來守護地球。
美好的時光匆匆流逝,臨行前,學員們送上親手製作的花束給福利院孩子,臨別依依,有孩子忍不住詢問,還有機會再來探訪新朋友嗎?
◎監獄博物館 警惕不犯錯
二十五人「自由探索隊」乘坐巴士到監獄博物館,探索因犯罪而自由受限的生活。孩子們在監獄官仔細講解及接待下,越過長廊,走過公共澡堂、臨時扣留所、絞刑室等。囚室內部結構和牢門各有不同,有些只是狹長的四面牆,有些附有蹲廁,有些只提供糞桶及薄薄的床墊。
志工透露,打從進入博物館的監獄文物展示室開始,耳邊就傳來聲聲慘叫,原來是影片播放受刑者被鞭笞的苦況。為了讓青春期孩子起警惕心,負責講解的監獄官還現場示範鞭笞過程,當有力的揮鞭「啪!啪!」打在囚犯身上,有孩子忍不住掩耳,訴說著聲音的可怕,從中也警惕自己,不要踏上犯罪之路。
中學生蘇迪拉(化名)、妹妹蘇慧珍(化名)和母親結伴參與這次戶外活動。事後姊妹倆不約而同寫下心得。
蘇迪拉說:「一開始,對監獄的了解僅是關押犯人,讓人失去自由罷了,但今天去了博物館才發現,其實在監獄的生活是那麼可怕,沖涼、吃飯、睡覺都毫無隱私可言,甚至也沒有手機電腦,只有書籍可以打發時間。我也是第一次才知道,原來被判死刑的方式有多種,還有絞刑……如果我是犯人,一個月才能見一次家人,而且不能自由自在、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我覺得我會度日如年。」
蘇慧珍則寫道:「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鞭刑,負責人雖然鞭打在假人身上,但我依然感到十分震撼,因為那聲音非常響亮,我相信受刑的人一定非常痛,還有影片播放鞭打犯人時、流血受傷的畫面,真的十分恐怖。原來在監獄裡,行動被限制,犯人是完全沒有自由的。參觀監獄博物館其實是在警惕我們,無論成年或未成年,在做任何事情前,必須先三思,切勿衝動魯莽而犯錯。」
◎環保教育站 人人護地球
由家長、幼兒組成的「呼叫大地隊」留在愛極樂環保教育站,分別參訪布展區、書海閣、資源分類區、惜福區和「永續環境教育」展覽館。
從亞羅牙也(Alor Gajah)過來參與的印裔家長欣蒂亞(化名)很認真聆聽志工在每一站的解說。她觸摸著青色絲線,了解看似無用的塑膠瓶在高科技處理下,軟的則化成絲、編織成賑災毛毯、衣服等;硬的則製成福慧床、福慧椅等等,她驚訝也讚歎不已。
在法庭從事清潔工的安蘇亞(化名),自從丈夫往生後,和兩位孩子相依為命,平時生活節約,卻能收集舊衣服、塑料瓶等,捐給拾荒者;孩子們都沒有駕照,她最多只能走路到附近雜貨店購物,鮮少有機會出遊。如今志工載送第一次來到環保教育站,她很珍惜多學習的機會,不只辨識更多可回收、不可回收物品,也理解自己可以再節約一些,以讓食物光盤,或將回收的塑料瓶清洗乾淨再轉交他人,以減少地球的負擔。
「我很驚訝,沒想到鋁箔包居然可以製成屋瓦,真了不起……」陪伴媽媽絲華(化名)過來的諾拉(化名)欣喜長知識了。她說,在家一直有回收鋁罐、寶特瓶和紙皮,最初是為了增加收入而做,漸漸地看見周遭都是垃圾,她也俯身撿拾,是為了環境整潔而撿起手中垃圾。
「後來我明白,減少垃圾和資源回收,對保護地球很重要,而且我們必須耐心分類。曾經有人問我為什麼要這樣做?擔心會引來小動物如蛇、蟑螂。我認為更加要做好,因為小小動作,可以產生大大影響,讓更多人明白我們在做什麼,希望大家可以一起響應。」
今天,她更加明白大環境的好壞與人類行動息息相關,因此她也調整生活方式,減少使用塑膠,以可重複使用的物品替代,履行保護地球責任。
媽媽絲華笑說,今天聽了有趣故事,也第一次聽「地球媽媽」的說辭,後來她才理解,地球也像母親一樣,孕育著世間萬物,無怨無悔,她感同身受。
三地親子最後集合回環保教育站,帶著滿滿心得賦歸。
志工創造機會,讓親子一起出遊,培養對生活的觀察和思考,擁有美好難忘的時光;同時也在傳遞愛,告訴還有許多人在關心、陪伴他們,期待假以時日,他們也成為幫助人的人,讓善的循環不斷傳承。
圖左 :由小學生組成的「愛心天使隊」,在志工帶領下,到福利院為院友獻上祝福與關懷。[攝影者:周世清]
圖右 :來自單親家庭的喬安娜(化名.粉紅色衣服者)從福利院孩子的遭遇,看見自己的幸福。[攝影者:周世清]
圖左 :中學生參訪監獄博物館,得到監獄官詳細解說,從中警惕自己不要踏上犯罪之路。[攝影者:黃秀萍]
圖右 :印裔家長安蘇亞(化名)觸摸著青色絲線,驚訝看似無用的塑膠瓶,能夠織成賑災毛毯,送愛到世界各地。[攝影者:羅秀蓮]
圖左 :陪伴媽媽絲華(化名.右)到愛極樂環保教育站的諾拉(化名.橙色頭巾者),沒想到盒裝飲料中的鋁箔包成分,也可以再生製成各種物品。[攝影者:羅秀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