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9月15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中 我的青春「志」己做主 我可以

我的青春「志」己做主 我可以

E-mail 列印
2024「 Life Maker人生創客大專青年營」在7月21日進入第三天,課程以「我的青春『志』己做主」為主題,結合慈濟大專青年(簡稱:慈青)確實落實的慈濟四大志業――環保、醫療、教育和國際,分四站 進行分享。課程安排外部講師與慈青合作,讓學員瞭解慈青在這四大志業落實的足跡,讓學員們瞭解慈濟志業,進而願意與慈青攜手,參與社會工作。

◎力行環保 讓生活環境更好

近年地球暖化,環保議題受到重視。在環保分站,由保證責任臺中市大人物農產運銷合作社的徐大婷分享。

該公司是一個社會企業,主張食農教育及食物在地化。公司的主要產品是非基改大豆及節水米。臺灣地層下陷及地形限制,造成農產品種植不易,節水米比一般水稻可省下百分之三十的灌溉水。

徐小姐利用影片及問答方式,讓年輕學員了解,農作物在地化的重要性及相關環保議題,希望透過科技化的方式,讓更多人願意回歸農業,創造高品質的農產品,成為優良的良心食品供應商,與農民共創美好生活。

慈濟的環保志業已有三十三年歷史,慈青李怡樺分享中區慈青的「當我們Green在一起」的足跡。這幾年因疫情關係,慈青帶領年輕人由室內走向戶外,親身體驗做環保,服務大自然。

他們造訪各地的環保站,每個環保站都各自有特色,其中印象深刻的是「新田環保站」,體驗拆解玩具,將金屬與塑膠分開,增加經濟效益,也讓垃圾減量。慈青也曾帶領小朋友們到「后里環保站」擔任志工,或至東大靜思堂的環保站,上半天做環保,下半天溫馨聚會,將大自然殘留的花花草草製做祝福卡,傳遞滿滿的心意給夥伴們。

除此之外也有淨灘活動,減少沙灘上的垃圾量。有一次在淨灘活動中,看到籠子裡有死亡的烏龜,讓大家不禁體會到環保教育,也是一場生命教育,不能因為自己一時的方便,而傷害無辜的生命。

◎用愛「志」救生命

「醫療」單元,由慈青王瑾璇分享與醫療志工的心得。例如在醫院或到偏鄉義診,協助信望愛學生健檢等等,她藉機向學員宣導,8月11日將在東大靜思堂舉辦造血幹細胞捐贈驗血活動,抽10C.C.的血樣建檔,配對成功就可救人一命。王瑾璇邀請有意願的年輕人,填寫聯絡資料,就有機會救助血液疾病的患者。

接下來由林庭嫣與賀祥麟兩位老師,帶來「愛陌生」公益團體的精彩課程。「愛陌生」就是愛陌生人,簡單說就是招募「愛陌生團體急救推廣」。

以「聽見AED,拯救每顆心」為核心價值,「AED」就是「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致力於提升高突發性心跳停止急救率。目前在大型公眾場所,無聲路倒者,其身邊三百公尺的AED會啟動發出求救訊號。再者,透過教育推廣與宣導,提升互相幫助的意識,期望替社會帶來正向循環。

賀祥麟老師以民眾版的「CPR急救術」當場示範,教導學員在一壓一放間,加快速度,將心臟血液引到腦部,從計時開始直到救護車到場前,急救手法不能停。賀老師強調:「急救不能只等救護車,主動出擊才能有高機率存活出院。」

◎探索自我 挑戰未來

另外一站的螢幕上,播出一張「流浪挑戰賽」的照片,深深吸引大家的目光。講師龔郁雯跟大家分享,一、城市浪人簡介,他們關心什麼?計畫和合作夥伴。二、流浪挑戰賽簡介及活動行程。

2013年一群大學生為了解決青年在升學主義下,無法思考與感受生命的意義,也找不到自己熱愛的事物,對於人生感到迷惘的狀態,而開啟了「流浪挑戰賽」之路。

2015年「城市浪人」正式成立,引導青年跳脫舒適圈,挑戰自我並追逐使命感。現在,城市浪人將以探索為核心,引導青年向內探索―認識自我;向外探索―與世界對話。

城市浪人主要服務的對象是十八至二十五歲青年,服務內容有專案、自有服務,還有透過演講或工作坊,與青年第一線面對面,打造客製化的課程。並透過合作專案,與不同領域的夥伴,發揮影響力。

如2023年專案計畫成果、2024海外交流和研究合作,再來是流浪挑戰賽及活動亮點。龔郁雯誠懇邀約大家參加7月30日流浪挑戰賽線上說明會,歡迎至貼文留言「我會到」,索取線上說明會報名連結。

來自臺東大學的慈青李季錞,以長期和短期二個面向分享,2009年臺東慈濟志工發現日常關懷的家庭,因家長在星期六需外出工作,小朋友午餐無著落,因而成立新芽課輔,藉星期六早上的課輔,小朋友有機會複習功課,並備有午餐,也讓孩子感受到溫暖。

每個月的課輔課程內容多元化,有人文課,小朋友在環保實作或玩黏土,戶外運動如打棒球或桌遊,過節製作應景禮品等等,寓教於樂。

另外,屏東慈青也舉辦「大手牽小手」暑期夏令營,今年是第二屆,由屏東縣政府、屏東縣家長協會和慈濟基金會合辦,招收對象為小六升國一的小朋友,以一個星期的陪伴,為他們設計國中課程銜接。

教育不能等,李季錞期盼學員們也能共襄盛舉,付出己身之力,幫助需要的小朋友,讓他們平順求學地長大。

◎跨越國際與種族 愛無國界

大專生也參與國際救援或賑災,盡己之力,幫助千里之遙需要的人。

慈青學長黃薰緣以輕鬆、活潑的問與答,貼近年輕人的口吻,分享慈青在海外人文交流的點點滴滴。黃薰緣走訪過很多國家與城市,也和慈濟志工到尼泊爾與當地慈青互動。她的分享,主要是讓學員了解,慈濟青年志工也有機會到國外服務。

黃薰緣以一張張在尼泊爾人文交流的照片,提問學員,「願意早上八點上課的請舉手?」大部分的人都舉手,但再問若早上七點去上課,舉手的人就減少一半。六點上課的學員只剩下一位。

黃薰緣說,尼泊爾的學生早上六點上課,上午十點放學,回家後去工作賺錢,貼補家用,讓生在富裕臺灣的學員聽得目瞪口呆。

尤其,慈青徐翊蕎以一顆回饋的心,參與敘利亞難民華語文伴學計畫,學員深受感動。外表清秀的徐翊蕎,是大三學生,她曾是慈濟照顧戶,長期接受慈濟人滿滿的愛,目前是2024年華語文伴學計畫的第二屆成員。

去土耳其滿納海國際學校前,她以為自己給出去的愛已經很足夠了。沒想到敘利亞孩子用中文寫祝福語、買頭巾送給她,難民孩子們給她的愛,比自己付出的更多。

孩子們曾是難民,心中卻有滿滿的愛。徐翊蕎原本以為參加這個計畫是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後一次,但是難民孩子許多貼心的舉動,讓她感動不已。她堅定表示一定會再去,因為滿納海學校就像是個溫暖的大家庭。

因學生人數眾多,目前也規畫蓋第二所學校。徐翊蕎鼓勵現場同學們踴躍捐款,一起來了解,並參與計畫,讓年輕的生命跨越國際與種族,傳遞愛與善到全世界。

◎我也可以這樣做

學員周芝褕聽完「城市浪人」的講座後,覺得要從舒適圈跳脫出來,是一件很具挑戰性的事。因為不僅要在人生地不熟的城市完成任務,還需要很強的適應力及應變能力,學會解決問題,獨立思考。

然而,透過不斷體驗新鮮事物,遇見需要幫助或幫助你的人,也會在每一次的挑戰中自我成長,她覺得自己比想像中還要勇敢,如果有機會也想體驗這項活動。

林品宏因參與環保站寶特瓶的回收與整理工作,對環保有更深的體會,也理解到回收的重要性。他說:「環保回收,不僅有助於保護自然資源,還能減輕填掩埋場的壓力,減少土地污染。」獲得這些知識後,在日常生活中他會更加注重垃圾分類和處理。

「回收不僅是個人的選擇,而是能夠對整個社會和環境產生積極影響的責任。」他認為,只要確實回收,每個人都可以為環境保護出一分力,共同創造更清潔、更健康的地球。透過四個分站課程,希望學員們能身體力行,盡一己之力,讓青春歲月留下美善足跡。

圖左 :參與敘利亞難民華語文伴學計畫2024年第二屆成員徐翊蕎,分享許多暖心故事,同時也有募心募愛,更讓學員瞭解人人都可以參與這個計畫。[攝影者:吳健豪]
圖右 :講師龔郁雯跟大家分享「城市浪人」和「流浪挑戰賽」簡介,及活動行程亮點。[攝影者:廖碧玉]

圖左 :保證責任臺中市大人物農產運銷合作社的徐大婷說,他們是一個社會企業,主張食農教育及食物在地化。[攝影者:林季萱]
圖右 :慈青李怡樺分享環保「當我們Green 在一起」,在疫情期間帶著大家造訪各地的環保站,體驗親身分類做環保,了解回收對環境保護的意義。[攝影者:林季萱]

圖左 :學員林品宏透過實際參與環保回收,深刻理解到回收的重要性。他說,回收不僅是個人的選擇,而是一種對整個社會和環境產生積極影響的責任。[攝影者:吳健豪]
圖右 :國際志業的分享,由曾是慈青的慈濟志工黃薰緣以輕鬆、活潑的問答,貼近年輕人的口吻,分享慈青在海外人文的交流的感動。[攝影者:吳健豪]

圖左 :慈青王瑾璇為在座學員們分享,她參與醫療志工的心得卻且藉此機會進行骨捐宣導。[攝影者:劉麗欣]
圖右 :賀祥麟老師教導民眾版的「CPR急救術」,引心臟血液到腦部,一壓一放間,速度快才能達到救人的目的。[攝影者:劉麗欣]
圖左 :「城市浪人」主題,對學員周芝褕(中)是陌生的,聽完講座後,她覺得如果有機會也想體驗這項活動。[攝影者:劉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