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3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新泰慈少樂生巡禮 出坡體會付出的喜悅

新泰慈少樂生巡禮 出坡體會付出的喜悅

E-mail 列印
新泰區慈少成長班學員於今天(11/14)搭乘三部遊覽車前住樂生,此次活動有許多家長報名參加陪同孩子一起來參與,可藉此機會多了解樂生。慈少們並幫忙整理七星舍環境,拔拔雜草掃掃落葉,藉由勞動服務讓學子們親自體驗可以付出就是一種幸福。

志工帶領慈少們幫忙整理七星舍環境,拔拔雜草掃掃落葉,藉由勞動服務讓學子們親自體驗可以付出就是一種幸福。[攝影者:戴龍泉]
晨起,路上還殘留著昨夜所下的雨,心想今日的戶外參訪是否會受到影響。早上七點半來到了新泰聯絡處,天氣漸漸清朗起來,和煦的陽光微微探出頭來,也放下心裡的擔憂,一到聯 絡處,已經看見師兄、師姊熱烈地迎接慈少們,每位師兄師姊臉上神采飛揚,心情似乎很雀躍,應該是大家都很期待今日的戶外參訪活動吧,大家以愉悅的心情迎接這一天的開始。

八點整隊完畢,大夥兒即搭乘三部遊覽車前住樂生,一行人浩浩蕩蕩的從山下步行往山上走去,每一個人臉上充滿了活力與快樂。一般人對樂生了解並不多,此次活動許多家長報名參 加陪同小孩一起來參與,可藉此機會多了解樂生。

◎樂生的由來

樂生療養院成立於日據時代,是為收容痲瘋病患的地方。痲瘋病,又稱作漢生病或韓森氏病,是由痲瘋病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病人手指和腳趾喪失感覺的症狀。主要傷害皮 膚、粘膜和周圍神經,也能侵害深層組織和器官,造成臉部及手腳的變形扭曲。

早期醫學尚未研究出控制痲瘋桿菌的藥物時,樂生療養院成為病患與外界強制隔離的收容所,很多住院病患從十幾歲就被強制來這裡隔離,一晃眼就是五、六十年的歲月,與家人、朋 友分離,院民心中的無奈與悲苦只能默默的承受。院民曾經高達上千位,隨著歲月的流逝,院民們一個個凋零,現在住在舊院區的阿公阿嬤只剩下五十位左右,他們在這裡度過大半輩 子的人生。

民國七十一年,證嚴上人行腳到樂生療養院,給予無限的關懷。慈濟因此與樂生療養院結下了善緣。院民們受到慈濟志工的關懷感動在心,直至上人要募款蓋慈濟醫院,「福田一方邀 天下善士,心蓮萬蕊造慈濟世界」,樂生療養院的院民們也紛紛響應不落人後,從被關懷的角色,轉換成一位手心向下的人,在院內發起心蓮募款活動,一朵心蓮一萬元,募到了不少 的善款,全數捐助慈濟蓋醫院。

◎古蹟巡禮

走入樂生療養院,身旁盡是花草樹木以及一棟棟獨立的房舍。樂生療養院的規畫是要讓院民住一輩子,所以建築的規劃是採取獨立式房舍,而非醫院病房的形式,第一期建築建於 1920年,樂生的建築形式有日本混合式巴洛克建築、台式混合式建築等,日式房舍以台灣三合院的形式呈現,黑瓦白牆伴著拱門幽靜地座落在山坡上,四周都是老樹,形成了一個 寧靜綠色的空間。

在參觀完樂生的房舍建築後,來到這麼幽靜的環境,為了讓學生們更親近大自然愛護大地,師兄、師姊們帶領著慈少們幫忙整理七星舍環境,拔拔雜草掃掃落葉,藉由勞動服務讓學子 們親自體驗可以付出就是一種幸福,家長們也都做得很開心。跟著國三兒子一同來參訪的江玉萍,她認為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相當大的,幫兒子報名參加成長班是希望給他接觸一個 善的環境,她相信一顆善的種子種下了,總有發芽的一天。

◎身殘心不殘

結束出坡,大家齊聚佛堂,高齡九十一歲的金義楨坐著輪椅跟大家分享他的心靈世界,金伯伯表示很多院友來到這裡,沒有家人,沒有朋友,大家都會覺得很可憐,可是他卻說自己很 幸福,因為他沒有被疾病給打倒,依然抱著樂觀開朗的心境生活,他告訴大家如果一個人手腳健全心靈卻不健康,那也不能算是一個健康的人,正如上人所說的身體的殘缺不可怕,可 怕的是心靈的殘缺,以此靜思語鼓勵每一位同學。

經過這次的參訪活動,大家更了解樂生療養院。望著破舊不堪的房舍,每間房舍承載的是每一位院友的辛酸血淚史,被人們遺忘半世紀的樂生療養院,曾經是院友的地獄或是天堂?那 難忘的歲月,只有院民們知道。 .

圖左 : 新泰區慈少班搭乘三部遊覽車前住樂生,一行人浩浩蕩蕩的從山下步行往山上走去,每一個人臉上充滿了活力與快樂。[攝影者:戴龍泉]
圖右 : 青年樂生聯盟的志工巫宛蓉,透過樂生模型,介紹樂生療養院的概況。[攝影者:戴龍泉]

圖左 : 在志工導覽下,來到昔日樂生的大煙囪(樂生大廚房),現在已不再開伙了。[攝影者:戴龍泉]
圖右 : 大家齊聚佛堂,高齡九十一歲的金義楨坐著輪椅跟大家分享他的心靈世界,並與慈少學員互動。[攝影者:戴龍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