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9月20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中 臺中起家厝 再現培育學員

臺中起家厝 再現培育學員

E-mail 列印
2024年7月21日,上午七點,民權聯絡處人聲鼎沸,熱鬧非凡。廚房裡,抽油煙機正轟轟作響,砧板上「剁剁剁」的切菜聲不絕於耳。大廳中,人醫會的志工忙於盤點預備藥品,而隊輔則在整理學員的報到名冊。門口處, 擺放了十張甜甜椅;巷仔口,慈誠隊員們井然有序地指揮交通。

民權聯絡處原為慈濟「台中分會」,是慈濟在臺中的「起家厝」。臺中分會自2013年1月13日搬遷至文心南路後,時隔十一年,中投區見習委員暨慈誠課程再次於此舉辦,共有三百二十九名學員和二百一十二位工作人員參與。

◎回到起家厝 重溫慈濟中區發展史

因為六月的大精進日,受到德寧師父的鼓勵,見習培訓課程再次回到民權聯絡處。為了讓培訓學員了解慈濟中區的「起家厝」,中區培育團隊精心規劃,通過攻站、靜態課程和探索式課程,讓所有學員彷彿走入時光隧道,看見早期的「台中分會」。

資深慈濟志工在此說慈濟、話當年。在中區慈濟發展的過程中,達宏法師曾陪伴中區慈濟人進行訪視。九二一大地震時,民權聯絡處作為指揮中心,證嚴上人在此坐鎮了兩個月。

志工林永彰表示,民權聯絡處保存許多早期的慈濟文物,甚至連精舍新進的常住師父都未曾見過。隨著慈濟中區道場蓬勃發展,大型活動多集中於臺中分會舉行,林永彰希望未來每年培訓課程能安排一堂課,帶領新發意志工前往民權聯絡處尋根,透過照片、史料的導覽,讓他們更深入了解中區慈濟篳路藍縷的發展歷程。

中區培育團隊賴耀宗表示,課程安排以走動式學習為主,帶領學員參觀溯源館、「震在覺醒 紀錄.真實館」和健康故事屋等地,並搭配靜態課程,讓學員深入了解慈濟臺中起家厝的歷史與發展。

除了安排參觀展館,更在午齋時,安排佛教的「過堂」方式。早期慈濟培訓課的用餐方式別具意義,行堂人員手捧齋飯,從中央走道緩緩走到每排排首,單腳跪下遞送餐盒,以恭敬之心供養學員。

行堂人員的威儀與現場莊嚴的氣氛,深深感動了所有學員。賴耀宗表示,為了傳承這分精神,特別安排了行堂,讓新的培育幹部學習佛教儀軌及過堂禮儀,也讓學員體驗早期慈濟人培訓課用餐的情境。

合心關懷陳彩招期許學員們常回來這裡,回顧慈濟在中區發跡的過程,深入了解慈濟法脈宗門的開枝展葉。

◎追隨父母腳步 延續大愛

學員林書媺和弟弟林政泓跟隨培訓團隊,專心地穿梭在一館又一館的展覽中。透過志工的導覽及解說,對父母積極在慈濟付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原來,每個慈濟人都像父母親一樣,用自己的行動,默默地為社會貢獻力量。

林書媺和林政泓是慈濟志工林漢宗和鄭淑文的子女。在父母驟然離世後,他們秉持著父母的愛心精神,報名參加見習志工培訓。

林書媺回憶起父親的教誨:「即使吃虧也不占人便宜。」父親樂於助人,當別人有需要時,總是義不容辭地伸出援手。林書媺深深欽佩父母的無私心量。

林政泓則表示,他投入慈濟的主要原因是希望追隨父母的腳步,走過他們走過的路,看看他們經歷的人生風景。

林佩娟則是因爲一場車禍,受到臺南慈濟志工的熱心協助而深受感動,因此主動參加見習培訓。

每個人的培訓因緣不一樣,透過培訓,每個人都深刻體會到慈濟的愛與付出,並決心將愛心延續,成為慈濟大家庭的一份子,用行動為社會帶來更多的溫暖與希望。

◎慈濟善念無疆 愛心相繫跨國界

慈濟自1966年創立以來,秉持著一念善心,步步踏實,開枝展葉。希望藉由民權聯絡處的珍貴史料,回顧慈濟的發展歷程,喚起大眾的慈悲心,讓善的循環生生不息。

志工洪武正回憶「台中分會」的歷史,志工無私奉獻的精神,與今日的慈濟人一脈相承。他表示,當時的志工從苗栗以南、嘉義以北,每週三都齊聚民權會所共修,熱鬧的景象與今日幾乎無異。

「當年的志工下班後,甚至連飯都還沒吃就趕來共修。因為當時參與共修的人相當多,禮拜《法華經》時,隊伍會排到外面的屋簷下。」洪武正接著說:「屋簷外是鋪滿小石子的路,當跪拜再起來時,小石子還會黏在膝蓋上。這些師兄師姊都還在,今天在場就有很多老面孔。」

談到1999年8月,土耳其發生強烈地震,慈濟發起街頭募款,呼籲「臺灣愛心動起來——馳援土耳其 情牽苦難人」,全臺民眾慷慨解囊,展現了臺灣人的愛心與同理心。

令人難忘的是,一個月後,臺灣遭遇九二一大地震,震央位於南投。土耳其是第一個抵達的海外救難隊,他們在機場見到慈濟志工時,第一句話就說:「兄弟,我們回來了。」

這句話,不僅是對臺灣的真情慰問,更彰顯慈濟人無私奉獻的精神,感動了土耳其人民,也讓他們在臺灣遭遇困境時,第一時間伸出援手。

這段故事,讓學員們回想起當年的情境,深受感動。它提醒我們,愛心與善意可以跨越國界,在危難時刻,彼此扶持,共度難關。

洪武正的敘說,讓培訓學員看見慈濟一路走來的堅韌與奉獻,更加珍惜這分來自於愛與善的傳承。

◎一牆之隔 結下師徒緣

資深志工伍慶雲也分享與上人的因緣,早期「台中分會」還是日式建築的房子,上人常來講經說法。住在隔壁的他,因一牆之隔牽起了師徒情,後來成為慈濟志工。

「每次上人行腳到『台中分會』,我總是半夜起床,帶著三隻大狼犬在附近散步。」伍慶雲深知狗的叫聲可能會吵醒上人,因此他總是貼心地提前解決這個潛在問題。

從事營建業的伍慶雲,對於上人交付的任務一向使命必達。無論是民權聯絡處、文心南路的臺中分會,還是潭子慈濟醫院的土地事宜,他在過程中克服了種種困難和挑戰,展現了卓越的協調能力。

他表示,深受上人慈悲濟世的德行感召,願意無怨無悔地追隨上人的腳步,為慈濟志業奉獻心力。

第三組學員鄭建鈞分享,聆聽志工洪武正的人生經歷,深受其樂善助人、得人助的感觸。他體悟到因果循環不息的道理,更加堅定向善的信念。

◎探索課程 引導智慧成長

下午的探索課程由人力資源專家高明智帶領學員,以「做中學、學中覺」的方式,透過三個階段的活動,讓學員深刻體會慈濟精神。

第一階段「團隊領航」,學員以話劇形式演繹「小蟻雄兵」,展現團隊合作精神。第二階段「頭條新聞」,學員化身記者,以新聞報導方式呈現課程重點。

其中十六組以主標「一定要爆」,吸引了眾人目光。描述中午用餐時,生活組拿著飯糰詢問學員「還有人需要師公飯的嗎?」

有人品嚐了醬油炒飯加薑的飯糰,讚不絕口。究竟什麼是「師公飯呢?」原來,以前有個小孩要求媽媽炒醬油飯來吃,省下的錢就能讓師公去救人,這就是師公飯的由來。

第三階段「撈法寶」活動,以桌遊和行動劇的形式,讓學員溫習課程內容,並以活潑生動的方式,深入了解慈濟的慈善精神與理念。

學員潘佩貞表示,探索課程擴展了她對不同領域的理解,尤其是「撈法寶」的設計,讓她更深刻地體會到佛法生活化的學習目標。

見習委員暨慈誠課程生動有趣,讓學員掌握學習課程內容,培育值星志工賴宛柔,期望學員能夠扎根,將慈濟精神傳承下去。慈濟人世代相傳,希望子孫能夠清楚長輩的付出,並以善行傳承家業,啟發智慧與生命。

圖左 :林書媺(左)及弟弟林政泓(右)因父母驟然離世,決定加入見習培訓,藉此了解父母在慈濟的道路上,為何能做得法喜充滿。[攝影者:江美芳]
圖右 :中區培育團隊的賴耀宗(右)表示,團隊計劃設計一系列的走動式課程,包括參訪溯緣館、九二一地震館、典藏館和健康故事屋。此外,還安排了靜態課程,以便讓學員更全面地認識民權「起家厝」。[攝影者:余明儒]

圖左 :過堂,指的是佛教中一種端正身心用餐的禮節。一排整齊的志工恭敬地進入佛堂,靜靜地傳遞餐盒,以動中帶有禪定的行堂供養學員。[攝影者:余明儒]
圖右 :學員林佩娟(右一)因車禍受到慈濟人的協助,將感動化為行動投入志工行列。[攝影者:洪淑真]

圖左 :學員林佩融(左二)認真記錄講師的口述,她表示,這麼齊全的慈濟文史典藏,可惜課堂時間緊湊,無法詳細地閱讀。[攝影者:留榮松]
圖右 :志工林麗萍為來訪的培訓志工導覽典藏文物。她表示,依照靜思法脈、慈濟宗門及四大八法分類整理,慈濟的歷史全部收藏在藏經閣裡。這樣大家在向前邁進的同時,仍然可以回顧我們的源頭。[攝影者:留榮松]

圖左 :資深志工林永彰提到,民權聯絡處保存了許多早期的文物,希望新發意菩薩來民權聯絡處尋根,透過文物的展覽,了解中區慈濟發展史。[攝影者:章丞儀]
圖右 :民權聯絡處的靜思書軒經兩年規劃推出「健康故事屋」,結合聽故事和遊戲,提供七百多本童書,成為親子共度美好時光的理想天地。[攝影者:彭東整]
圖左 :臺中民權聯絡處,收藏慈濟深具歷史的文物,及九二一地震見證全臺湧現的愛心。[攝影者:簡鴻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