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慈濟路上不缺席 用心耕耘福田
林美惠是豐原國中國文老師退休,她生長於佛教家庭,因此耳濡目染之下,對佛教經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三十年前,繳交慈濟功德款而認識慈濟,並在同學王桂蘭的引薦下,開始學習靜思茶道。在茶道中,她體會到「以茶水汲取法水,以茶會祥和社會」的精神,更深刻感受到證嚴上人慈悲喜捨的人文典範。
新冠疫情期間,林美惠參加了靜思妙蓮華線上品書會。影集中,上人用簡單語言表達深奧法理的方式,她震撼並攝受,深感這樣的學習讓自己更加了解佛法的真諦。一日夢中,夢見上人,林美惠於是下定決心,在慈濟路上不缺席。
培訓期間,林美惠投入了香積、環保和醫療志工等工作,也發揮國文老師的專長,為聚福環保站記錄第一篇慈濟大藏經。這些不同的環境,讓她的心性和韌性得到磨練與提升。林美惠期望自己能在靜思茶道中繼續精進,同時發揮教職專長,投入人文真善美功能,記錄菩薩足跡,為每一段生命留下歷史。
生長於臺灣的許瑞琪與劉明宗,他們在中國認識而結婚。2014年劉明宗受證慈誠,目前是蘇州慈濟醫院的醫師。許瑞琪的母親目前是廣東東莞的慈濟委員。全家人都鼓勵並支持許瑞琪做慈濟,因此2024年4月她自大陸回臺照顧生病的父親,並開始在臺灣接受慈濟委員培訓,也學習靜思茶道,用心耕耘福田。
許瑞琪在蘇州時,常看到先生劉明宗在義診中用心照顧病人,讓她很感動。許瑞琪曾經抽到一句靜思語:「把握一切做好事的機會」,讓她印象非深刻,覺得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能用父母給予的身體,走入正法,力行做好事,由「做中學,學中覺,覺有情」,以報答父母報恩。
許瑞琪幽默地說,「沒有慧根,也要會跟。」所以她期許自己在慈濟路上不斷學習,也發願要接引更多人走入菩薩道,並為他人帶來更多溫暖與支持。
◎因緣具足 茹素護生
豐原區白丁城是一名藥師,一直以來,認為社會公益是一項必要的行動。他更相信:「多做好事,就沒有時間做壞事,而且身邊的磁場會越來越好。」多年來,白丁城每年都會捐款給公所,並邀請弱勢家庭及街友共度尾牙。目前,每月初一、十五,會在大甲鎮瀾宮前提供素食便當,讓弱勢家庭和街友享用。透過慈濟志工的接引,白丁城開始參與偏鄉義診,在義診看到獨居長者,更加深「做好事不能等」的堅定信念。
白丁城早早就茹素,在守慈濟十戒上,他給自己打了九十八分。形容自己對做善事樂此不疲,並期許自己能天天盤點生命,保護好心靈,不起雜念。相信在日常生活中修行、修心、修性,是端正行為的重要途徑。他的目標是通過這些努力,讓自己的生活和心靈更加和諧。
豐原區連彩雲曾經承擔兒童班、慈少班隊輔及大愛媽媽,但在過程中因人事問題,多次起了退轉之心。幸好,幾年下來,她在慈濟活動中獲得不少法益,加上兒子與先生的支持,總能在重要關頭轉念。2023年,先生完成了見習志工課程,兒子也考上研究所,這些促使連彩雲決定參加培訓,期待成為慈濟委員。
自覺與慈濟有緣,連彩雲在參與經藏演繹後開始茹素,兒子和先生都非常配合。培訓過程中,在資深師姊的帶領下,進入慈善訪視的領域,體會到「見苦知福」的真諦。參與福田出坡活動時,她領悟到靜思堂的乾淨是福田志工早起努力的結果。
多年前,母親因大腸癌在臺中慈濟醫院治療時,連彩雲看到醫療志工在醫院穿梭,協助病患就醫,心中暗自發願未來也要參與醫療志工服務。如今因緣成熟,接下來她會更堅定地走在菩薩道上,不斷提升自己,期望能為他人帶來更多的關懷和支持。
◎讓寶珠發光發亮 推素我願意
豐原區楊麗真多年來一直在靜思堂擔任志工,對環境非常熟悉。然而,正因為太熟悉,曾忽略多方思考的必要性。自從參加慈濟培訓課程後,她的「慈濟GPS導航」正式啟動,更深刻體會到聞、思、修的價值,提醒自己在團體中要戒慎虔誠。
「兒童班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歷練和養分。」楊麗真從陪伴女兒參加兒童班到自己成為隊輔,即使女兒已經大學畢業,也開始執教,楊麗真也從未中斷承擔兒童班的課務。疫情期間,兒童班啟動線上品書會,她開始每日早起觀看〈靜思晨語〉薰法香。薰法四年多來,楊麗真漸漸發現,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只要放下執念,所有事情「都有法度」。
楊麗真從小就持早齋,自從參與2011年水懺演繹後,便開始全天茹素至今。她形容自己過去是身懷寶珠卻不自知的「貧窮子」,如今方向已定。2024年對她來說是新生年,楊麗真期許自己未來生生世世行菩薩道,永不退轉。在修行之路要愈加堅定,並希望能為更多人帶來更多正向的影響和支持。
林玉菁自高職畢業後,與母親經營自助餐店,達二十年之久。起初經營葷食,在2020年毅然決定轉向素食。這一改變不僅反映了她對健康飲食的認同,也展現了對環境友善的承諾。
林玉菁與慈濟結緣始於「健康挑戰21」活動,為參與者提供素食餐點,也加深了她對素食理念與信仰。儘管工作繁忙,她仍盡心投入慈濟的培訓課程,努力安排時間參與社區活動。林玉菁表示,「推素不容易,但未來會更積極推素,幫助更多『健康挑戰21』參加者找回健康。」
◎只要緣深 路就不遠
二十多年前,蔣麗因為愛情和婚姻的憧憬,翻山越嶺從內蒙古來到臺灣。因文化、習俗與背景的差異,婚後逐漸浮現。當孩子到了就學年紀,蔣麗想到「孩子未來的希望在教育」,毅然決定離開交通不便的臺中的梨山,帶著兩個孩子到平地生活。由於夫妻想法不同,導致婚姻破裂,蔣麗只能獨自撫養兩個孩子。最辛苦的時候,蔣麗與慈濟相遇,在志工的陪伴與鼓勵下,蔣麗心安了下來。之後,更憑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公務員。
蔣麗喜歡閱讀慈濟書籍,用心讓法融入心中和生活上。因工作的關係,目前只能利用每週一休假的時間,到豐原靜思堂長照據點服務。靜思法語,「人生價值無法用金錢換算,能踏實運用生命無私付出,每天所得無量無邊。」蔣麗認為能夠踏實走這條菩薩道,就是最大的收穫。
東勢區朱崇萬為了陪伴母親做環保而投入慈濟,從中受到啟發而受證慈誠。參加委員培訓是希望能影響太太一起走上菩薩道。雖然太太的因緣還不具足,但朱崇萬透過培訓、讀書會及閱讀上人的著作,增強了自己在菩薩道上的意志。未來計劃更投入環保工作,希望將更多的人文氣息融入到環保活動中,相信可以增長個人的慈濟人文,也能對更多人產生積極的影響,共行菩薩道。
「菩薩道難行能行」,東勢區李月鄉與慈濟的因緣,始於早期慈濟列車,雖然家人不是很贊成,但她妥善安排好家庭與志工時間,不讓家人起煩惱心。曾經因為生活忙碌,與慈濟曾經中斷一段時間。一直到孩子上國中,「我可回去做慈濟了!」心念一起,沒想到隔兩天,資深的志工就打電話來邀約去慈善訪視,奇妙的因緣牽起慈濟情,一直做到現在。2024年終於邁進培訓之路,李月鄉深知因緣不可思議。她很羨慕有家人一起陪伴做慈濟,未來希望可以度家人進來慈濟菩薩道。
◎同師同道同志願 恆持初發心
后里區的陳嘉輝、徐碧琴夫妻,2024年一起參與慈誠委員培訓。徐碧琴在婚前就是慈濟會員,婚後每年都邀請陳嘉輝及家人參加慈濟的歲末祝福,每次都讓他們感動不已。徐碧琴也曾回花蓮參加靜思生活營,除了深入了解慈濟各項志業外,也讓她對慈濟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與感動。
目前他們的兒子在慈濟大學醫學系就讀,受到慈懿爸媽愛的陪伴與關懷。三年前,夫妻倆將感動化為行動,支持疫苗計畫,捐款圓滿榮董,以實際行動支持慈濟的公益志業。
在培訓的這一年中,陳嘉輝和徐碧琴,發願不僅深入瞭解慈濟歷史,更將深刻地理解慈濟的核心價值和使命。這段時間的學習和參與,使他們更加確信慈濟路的意義和重要性。他們體會到慈濟不僅是一個慈善組織,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和價值觀的體現。夫妻倆在慈濟的影響下,心靈獲得了充實和滿足。陳嘉輝和徐碧琴期許自己生生世世當上人的弟子,共同為社會帶來更多的愛與關懷。
豐原區資深志工陳明珠,以「初發心最純淨」勉勵大家要恆持初發心,並以此心念來深耕八大法印。她強調,「堅定道心、深入法脈」,是修行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指引。踏上慈濟之路,必須無怨無悔,勇往直前。初發心的堅持,能讓修行者在慈濟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更踏實。
合心培育幹事賴耀宗鼓勵大家:「福從做中得歡喜,慧從善解得自在。」期勉從實際行動體會生命的價值。他強調,「唯有遇到瓶頸、困難和障礙,才有機會修行。」這些挑戰是修行的最佳契機。最後,賴耀宗送給大家五字箴言:「感恩、尊重、愛。」詞語雖簡單卻意義深遠,他提醒在日常生活中時刻保持感恩之心,尊重他人,用愛心對待周圍的人和事。培訓溫馨茶敘在分享中圓滿,祝福新發意菩薩發心立願,恆持一念初發心。
圖左 :2024年8月4日臺中豐原靜思堂,培訓分享茶敘中,合心培育幹事賴耀宗(臺前站立者)鼓勵大家:「福從做中得歡喜,慧從善解得自在。」期勉從實際行動中體會生命的價值。[攝影者:李彥緰]
圖右 :林美惠(持麥克風者)期望自己能在靜思茶道中持續精進,同時發揮教職的專長,投入人文真善美功能,記錄菩薩足跡,為每一段生命留下歷史。[攝影者:李彥緰]
圖左 :許瑞琪曾抽到靜思語:「把握一切做好事的機會」讓她印象非常深刻。覺得能用父母給予的身體,走入正法,力行做好事,以報答父母報恩,接引更多人走入慈濟菩薩道。[攝影者:李彥緰]
圖右 :白丁城(持麥克風者)是一名藥師,透過慈濟志工的接引,開始參與偏鄉義診。在義診中看到獨居長者,更加深「做好事不能等」的堅定信念。[攝影者:李彥緰]
圖左 :連彩雲(臺前站立者)曾經承擔兒童班、慈少班隊輔及大愛媽媽,卻因某些因素多次起了退轉之心,如今因緣成熟,將堅定地走在菩薩道上。[攝影者:李彥緰]
圖右 :楊麗真分享,兒童班是她生命中很重要的歷練和養分。疫情期間,兒童班啟動了線上品書會,她開始每日早起觀看〈靜思晨語〉薰法香。從中體悟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只要放下執念,所有事情「都有法度」。[攝影者:李彥緰]
圖左 :豐原區林玉菁(持麥克風者),經營二十多年的葷食自助餐,在2020年毅然決定由葷轉素。她說,「雖然推素不容易,但未來會更積極推素,幫助更多『健康挑戰21』參加者找回健康。」[攝影者:李彥緰]
圖右 :東勢區朱崇萬(前中)為了陪伴母親做環保而投入慈濟,參加委員培訓是希望能影響太太一起走上菩薩道。他發願,「未來也要將慈濟人文精神帶入環保領域。」[攝影者:李彥緰]
圖左 :后里區陳嘉輝(左)、徐碧琴(右)夫妻,三年前,將感動化為行動,支持疫苗計畫,捐款圓滿榮董,以實際行動支持慈濟的公益志業。[攝影者:楊家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