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盤點青春 勇敢出發
詹喬智老師帶領的工作坊,從「面 對迷惘」、「尋路地圖」,到學員實際參與了案家訪視、環保實作、輔具清洗、維修及送輔具到案家後「有感再出發」。了解慈濟環保、醫療、教育與國際四大志業,進入最後一次課程「盤點青春」。
詹老師提出七個問題,含括現實面,涉及——事實、情感、想法與行動四個層面。印象最深刻的食物、聽到印象最深刻的話或是對話、在社會參與時難忘的畫面,回顧從報到至現在。以文字敘述這四天的經歷,學員們將寫下答案的便利貼,貼在自己的手冊上。
內外圈的座椅兩兩相對,就每個問題做四分鐘的交流,由內圈學員以同一方向換座位、變換對象。最後的十分鐘,學員們在圈內自由活動,可以找任何人交談,也可坐下來什麼都不做。學員們或交談或拍照,充滿笑聲,完美結束工作坊的課程。
◎慈青與我
講師楊子萲,自述是內在很會「哎!」的人。今天早上六點,在緊張中醒來,直到上台前,身體仍在發抖。回顧高中畢業前,因為害怕與人互動,放棄報考師範學院的夢想,帶著遺憾以推薦管道上大學,不時自我對話「我有可能當老師嗎?」
「可以的!」她的轉變,是從大學加入慈濟大專青年聯誼社團開始。因為一次次的參加活動,一個學期後,她不僅可以與人互動,並且開心地穿上小藍制服,成為慈濟大專青年社的社員,讓她看到自己的可能性。
2023年皈依證嚴上人,受證委員,法號:慈岑。〝岑〞是什麼意思?字典的解釋是「山很高,可是看起來很小。」,而楊子萲的解讀是「不要小看自己,人有無限的可能」,雖然害羞膽小,但只要努力發揮潛力,就可以成為想要的自己。
楊子萲很感恩當年媽媽為她選擇讀慈濟高中,才有機會加入慈青社,進而皈依上人,現在是臺南慈小英文老師。她鼓勵現場的學員們,機會來臨時要把握,找到了路,生命可以無限地發光與發熱。楊子萲趁此邀約大家,參加八月的「2024 Life Maker大專青年營高雄場」工作團隊,希望還有機會跟學員再見面。
◎圓緣 我們有約
來自廣州的林煜祐,感謝志工和同組的夥伴會找話題跟他聊天,留下很深的印象。幾天的課程,有Team Building與自我探索Disc的分析自我,是人際交往中重要的部分,能認識自己與同理他人,他很喜歡這幾天課程的練習與互動,
「社會參與」他參與環保組,直覺環保分類是蠻辛苦的,因為回收物沒有乾濕分離,戴棉手套工作,雙手有異味,洗很久都洗不掉,也讓他知道師姑、師伯超級不容易,做環保很辛苦。
已經大學畢業的陳姿蓉,來自高雄。還在思考要找工作還是……,希望來營隊後能找到答案。沈富菻老師接受化療的故事讓她感觸很深,「我因為腦瘤開刀也做過化療,我走過這個歷程。」
尤其是參與輔具清洗與修復工作,讓她回想起自己面臨手術、化療時,她用過的病床和輪椅,勾起了治療時的痛苦回憶。但轉個念頭,想到自己正在整理輔具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頓時心開意解。她覺得自己很勇敢,勇敢踏出第一步,第一次來參加營隊,收穫滿滿。
◎傳授心法 做自己想做的事
林哲宇分享,小時候,外公、外婆問他和表哥,將來要當什麼?表哥說,要當醫生救人。還有一次表哥說,他要告訴大家素食,不要吃肉。他覺得表哥非常偉大。而自己卻希望有一大堆玩具,要當玩具店老闆,感覺自己很自私。
營隊裡大多數人想做的是助人、救人的事,而他只想玩樂,好像融不入這個團體。第一天做自我探索Disc,幾天來的思考,他有了不同的體會,他認為,拍影片當導演也可以推廣素食及環保,也是在做好事。即使跟別人不一樣,並不代表自己比別人差,人要相信自己。
郭晉宇參加營隊,是想認識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喜歡喬智老師帶的一系列課程,從指路箭頭開始,目前的方向,什麼是我們可以打開的可能?裡面有什麼禮物?走到人生十字路口時,去探索各個方向,遇到岔路時,設想各種可能性,最後聚焦在自己真正的目標。
人生的旅途可以攜帶的五個工具真的很實用,工具讓人有信心,不是挨打的人。「我記憶體裡藏著我讀過的書、走過的路,還有我愛過的人。我反思過去看過什麼樣的風景?遇過什麼樣的人?未來呢?」喬治老師的引導讓他很容易進入內在,回顧過去的感受、觀點與期待,慢慢從過去認領自己回來。他很感謝老師傳授心法,可以更溫柔接觸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
◎與其跳出 不如擴大舒適圈
劉宇翔是一位樂於表達的人,把握每一次可以發表的機會。他將這次營隊課程心得做整理,化為語錄跟大家分享。簡單的事重複做就能變專家;重複做苦差事,會變獨特。他每次上課都做心智圖,這麼做就不會打瞌睡,還有日後複習,回想上課學到了什麼,也可以分享給他人。
昨晚「青年之夜」,不會跳舞的他放開了,盡情舞動。他知道全場最荒唐的畫面是他,他心想「反正營隊結束後,我們不一定會再見面,那我怕什麼?」青春就是拋頭顱灑熱血,他可以做他能做到最好的表現,即使非常緊張,依然願意展現自我。
劉宇翔的座右銘是「 與其跳出舒適圈,不如擴大自己的舒適圈」,「時間不會停,幸福不會止,烏雲會有時,總會有風來。」祝福每個人活出自己。
◎慈濟的愛 無遠弗屆
在「愛語祝福」,德諦師父期勉在場的所有人,Life Maker這四天,除了知識爆炸,相信還有情感爆炸的部分,感受會留在各位心裡。有做環保的同學跟他分享:「師父!我發覺,我們喝飲料的速度遠遠趕不上做環保的速度。」訪視組同學則說,到案家居家關懷,得到療癒最多的反而是自己。
上人常常說「對的事,做就對了!」慈青社可以提供很多志工服務的訊息與機會,只有自己願意跨出去,就是自己的收穫。鄭洋老師為愛素食的故事,很多同學在留言板寫:鄭洋老師的行動讓人感動。因為鄭老師做到了素食與環保,才能引起共鳴。
德格師父來自新加坡,以前是老師,喜歡講道理。有人問他,「師父為什麼會出家?」他都簡單的回答是「愛」,因為愛加入慈濟,在慈濟發揮生命良能,幫助更多需要愛的人。
慈濟成立將近六十年,全球有一百三十三個國家有慈濟人愛的足跡。四天的課程,大家共聚一堂,都有學習與成長,德格師父邀請學員加入大愛的行列,有你的愛、他的愛、我們的愛,世界充滿了希望。
圖左 :詹喬智老師(中)帶領學員從「面對迷惘」、「尋路地圖」,學員實際參與社會服務後「有感再出發」。了解慈濟四大志業,進入「盤點青春」一系列課程。[攝影者:李怡樺]
圖右 :詹喬智老師帶領的「盤點青春」課程最後,師生們以大合照留下青春影像。[攝影者:李怡樺]
圖左 :楊子萲(站)自覺是很會緊張的人,她的改變是從大學加入慈青社開始,一次次的參加活動,可以與人互動,讓她看到自己的可能性。[攝影者:劉麗欣]
圖右 :來自廣州的林煜祐(中),他參與環保資源回收後,覺得師姑、師伯做環保非常不容易、蠻辛苦的,因為回收物沒有乾濕分離,戴棉手套工作,雙手有異味,洗很久都洗不掉。[攝影者:吳健豪]
圖左 :來自高雄的陳姿蓉,大學畢業了,還在思考要找工作還是……,來營隊希望能找到答案。她覺得自己很勇敢,勇敢踏出第一步,第一次參加營隊,收穫滿滿。[攝影者:楊淑芝]
圖右 :林哲宇想拍影片、當導演,經過四天的自我探索Disc與思考後,他認為以拍攝影片來宣導素食、環保,也是很有意義的好事。[攝影者:楊淑芝]
圖左 :郭晉宇從參與居家訪視體會到,本來是帶著關懷的心去照顧別人,結果療癒最多的是自己。[攝影者:楊淑芝]
圖右 :劉宇翔經驗分享,他每次上課都做心智圖,這麼做就不會打瞌睡,還有日後複習,回想上課學到了什麼,也可以分享給其他人。[攝影者:楊淑芝]
圖左 :德格師父與德諦師父在營隊期間,總是陪伴在學員身旁一同學習,了解他們的體悟或迷惑,也適時給予解惑。[攝影者:楊淑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