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9月18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南非約堡慈濟志工入校園 寒冬送暖送愛

E-mail 列印
南非每年的六月開始邁入冬季,南非約堡照顧戶家訪暨冬令發放隨即展開。在這個貧富懸殊的國家,對於弱勢族群來說,在缺乏資源的情況下度過寒冷的冬天,確實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慈濟人秉持著「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的精神,從四月初就開始籌辦年度冬令發放,2024年5月8日和5月10日有三位華人志工和本土志工二十五位,分別在十所學校陸續展開兩場的冬令發放活動,每場有三百戶,發放物資有:大米、食物包、拖鞋、玉米粉,加上由南非收穫食物銀行(SA Harvest)提供的一大包新鮮食物,聯合發放物資,希望愛心物資能稍微緩解照顧戶的困境。

能親手將愛心者捐贈的物資,送到感恩戶手中,是慈濟人的使命;而且事前的家訪,亦是慈濟人確認愛心物資能用在對的對象。

◎坎坷路 傳遞愛

家訪的路途,並不是條康莊大道,許多時候是蜿蜒曲折的沙塵小路,甚至需要跨過水溝,陡峭斜坡等難行之路,但是都沒有一個慈濟人半途而廢。

照顧戶做家訪所經之路只是一次性,然而這些家庭的孩子,為了求學,卻是每日必須徒步經過這些難行之路,才能求取學術知識。這趟路每天需要走一個小時,才能抵達學校。

小學二年級的諾姆坦達佐•莫萊夫(Nomthandazo Molefe)的家,不到二十五平方公尺,裡面卻居住了九個人,在這個小空間裡,廚房和臥室並沒有隔間。

小屋子裡擠滿了人,沒有書桌可以寫作業,造就地板上的「小書房」,令人看了心生不捨。

另一個類似情況的家中,這間房屋由塑膠屋頂和木材建成。孩子通常會提早一個小時起床準備上學。母親利用從附近撿來的木柴和碎紙片,生火燒熱水,供一家人清洗。

在廢料中撿拾的鐵片上生火,沒有通風設備,火和塑膠牆之間的距離不到一米,十分危險。角落裡有少量的木柴,孩子和母親清洗完後,如果有食物,他們會使用同一個鐵片煮早飯。

居住在這種狹小且危險的屋子,僅是為了應對寒冷和雨天,與避免孩子在父親面前洗澡,保留一點隱私。而且棚戶區的房屋,彼此非常靠近,根本難以遮蔽隱私,如此更是成為當地許多家庭發生性侵的原因。

◎用真情 膚苦難

「熱房」是住在棚戶區的一名學生,給她的屋子取的名字。由於屋子很小,裡面很熱難以忍受,經常無法入睡,所以決定在屋外寫上「熱房」這個名字。

他們的孩子只能在角落裡,放一張由紙板箱支撐的書桌來寫作業。在家訪中,孩子陳述著她是如何跪在地板上寫作業,直到膝蓋無法忍受硬地板的痛苦,然後會躺在地上,繼續做作業直到睡著。

當孩子說出自己想要成為一名律師,志工們看著他,只能白天利用日光在地板上學習,而且沒有充足的食物,心想:「一個孩子在這樣的情況下,能實現夢想嗎?」

另一位家訪,志工則目睹一位生病母親,正在照顧三個嚴重咳嗽、眼睛紅腫的孩子。這位母親似乎得了流感,但由於沒有藥物,只能靠休息治療。此時自稱房東的人,從一條狹窄的通道裡正走出來,與慈濟志工們交談。由於這位母親拖欠了租金,他態度十分堅決,要求這家人第二天就要搬走。

即使只是這樣一間簡陋的小屋,學生家長也無力負擔房租,志工們和隨行的校長,一起請求房東寬限一些時間。校長是在慈濟志工的邀請下,第一次走進學生家中,瞭解他們的生活條件,眼前所見情景是他曾聽說過,但從未親身經歷過。

於是,校長決定幫助這名學生,由於慈濟的愛心,透過家訪傳遞給校長和學校,讓這名學生獲得幫助,真是令人欣慰。

◎慈悲心 入人群

5月8日是十所小學發放的「第一場」,學生們手持發放單,鋪成一片粉紅色的愛心海,加上慈濟志工們巧妙運用貨車上的標誌,搭配慈濟藍布條和旗幟,陳設出聯合發放的前臺背景,此番景象更為寒冬注入一股暖流。

「今天我是志工。」司機菩薩弗雷迪•莫羅帕納(Freddy Moropana)分享,因為慈濟的因緣,他當志工已經有四年之久,樂此不疲。他表示,只要有需要的地方都會盡力而為,比如運送物資等。弗雷迪覺得許多家庭食物不足,孩子們是餓著入睡很辛苦,慈濟的幫助,會讓他們非常開心。

雖然信仰不同,他認為佛陀展現大慈悲,更何況藉著發放,可以打開心胸,走入人群做善事,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

今天(5/8)兩所小學透過聯合發放,帶來比以往更豐盛的資源,因為物資總重量,都超過學生的體重。看到慈濟志工的投入,學生們也學習加入陣容,分裝當天要發放的胡蘿蔔,志工們用心將物資整齊排列後,照顧戶學童才陸續進入會場。

南非執行長黃騰緯帶領全體學生,用手語表達感恩,並贈送《靜思語》書籍給校長,未來存放在圖書館,讓學生有機會接觸證嚴上人的智慧,校長帶領學生用本地語言齊聲歡呼。

本土志工慮琪介紹「竹筒歲月」,提倡人人有愛一日一善,「竹筒歲月」的精神在會場蔓延,照顧戶紛紛投入身上的零錢助人。

◎助人樂 共創愛

慈濟南非分會從去年(2023年)開始,攜手南非收穫食物銀行共善,也在今年2024年5月10日共同舉辦聯合發放。印籍本地志工莫娜•奈杜(Mona Naidoo)分享,她除了自己的法律職業和女性賦權輔導的角色外,也是一位社區改變者,這是她樂意為這個世界做的事。

回顧莫娜在2022年到靜思堂參訪時,接觸到慈濟,之後漸漸投入。之前,她並不瞭解「翻轉手心向上」的意義,但是認同人人都能成為志工,是一個很美好的概念;如今願意當志工,是因為在為他人付出的當下,無論是金錢、時間或專業能力,都能讓自己感到充實,彷彿是靈魂指引的方向。

莫娜表示,可以使自己與他人同時帶來愛和歡樂,讓孩子們理解有一群素不相識的人,關心著他們;而慈濟讓他人印象最深刻,是以慈悲為懷,救援苦難者的大愛精神。

彼得•宗瓦內小學(Peter Zongwane Primary)準備了感謝狀,頒給慈濟和南非收穫食物銀行。

◎續慧命 展顏容

在5月10日「第二場」聯合發放開始前,校長與志工共同追思,2023年往生的本土志工慈明,感恩她長年默默付出的慈悲大愛。

樂觀進取的本土志工蘿西(Loyce)人生原本很順利,當被診斷出罹患周邊神經病變,導致她胸口以下完全沒有知覺。幸運的她,在社區診所回診時遇到慈明,來到慈濟運動室做復健。

康復後的蘿西,全心投入慈濟,在社區所推展各項志業,舉凡訪貧、復健、供食站、發放和攝影,處處可見她樂觀助人的身影。她積極投入大小活動,更在此次冬令發放扮演重要角色,用心承擔事前的準備以及校方的聯繫。在慈濟道上,她累積的不只是經驗,那分堅定不移的信念,更是邁向慧命成長之路。

「今天我是志工。」維克多•姆波夫(Victor Mpofu)代表南非收穫食物銀行來參加活動。他分享,在遇見慈濟前,他們都只是運送食物給照顧戶。直到接觸慈濟後,才更深刻理解照顧戶的家庭背景與生活狀況;看到這麼多苦難的孩童,讓他心生不捨。

艾瑪(Elma)本來是運動室的病患,逐漸康復後,開始在運動室做志工,這次發放也來參與協助;艾瑪曾經由志工細心陪伴,在中風後練習話語能力。

接受家訪的照顧戶,在蘿西的邀請下,要到慈濟供食站當志工,學習付出,讓自己獲得的溫暖傳遞給他人。而拿到物資的感恩戶,都不禁展露笑容,因為他們知道今年的冬天會比以往更溫暖。

圖左 :小屋子裡面擠滿了人,孩子沒有書桌寫作業,造就地板上的「小書房」。[攝影者:林岱融]
圖右 :這樣狹窄的生活空間,讓居住的人彼此之間缺乏隱私,間接成為當地許多家庭發生性侵的原因。[攝影者:林岱融]

圖左 :屋子很小,裡面很熱難以忍受,經常無法入睡,所以在屋外寫上「熱房」,來為屋子取名。[攝影者:林岱融]
圖右 :想成為一名律師的孩子,她只能在白天利用日光在地板上學習,而且沒有充足的食物,真不知在這樣的環境成長下,她能實現夢想嗎?[攝影者:林岱融]

圖左 :巧妙運用貨車上的標誌,搭配慈濟藍布條和旗幟,陳設出聯合發放的前臺背景,如此發放景象,更為寒冬注入一股暖流。[攝影者:林岱融]
圖右 :本土志工慮琪(左)介紹「竹筒歲月」提倡人人有愛,一日一善的「竹筒歲月」精神在會場蔓延,感恩戶紛紛投入身上的零錢助人。[攝影者:林岱融]

圖左 :樂觀助人的蘿西,積極投入大小活動,用心承擔發放事前的準備,那分堅定不移的信念,更是邁向慧命成長之路。[攝影者:林岱融]
圖右 :家訪的路途,不是條康莊大道,許多時候是蜿蜒曲折的沙塵小路。甚至需要跨過水溝,陡峭斜坡等難行之路。[攝影者:林岱融]
圖左 :拿到物資的照顧戶,不禁展露笑容,因為他們知道今年的冬天會比以往更溫暖。[攝影者:林岱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