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正信七月慶吉祥 幼兒帶愛心撲滿祈福

正信七月慶吉祥 幼兒帶愛心撲滿祈福

E-mail 列印
傳統習俗認為農曆七月為「鬼月」,有諸多禁忌,如不宜出門、開刀、結婚、搬家等。許多民眾會準備豐盛的祭品、焚燒金紙,以求平安。然而,從佛教的角度來說七月是吉祥月、歡喜月和孝親月。

證嚴上人開示,佛陀時代 ,僧眾每年從農曆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足不出戶,專心聞法修行,由在家居士供養,稱為「夏安居」。七月十五日圓滿之日為「結夏安居」,僧眾聚集分享修行心得,看見弟子們精進修行成正果,佛陀最為開心。因此,七月是吉祥的月份,也是佛的「歡喜日」。

上人表示,七月更是報父母恩的月份。《盂蘭盆經》記載,佛陀弟子目犍連尊者的母親,在世時造了惡業,死後墮進餓鬼道。請示佛陀,佛陀指示他於七月十五日僧眾修行「結夏安居」圓滿日,設齋供僧。以此功德迴向母親,其母終脫離餓鬼之苦,往生天界,所以七月是孝親月。

「盂蘭盆」意即「解倒懸」,解救所有飢餓虛弱,宛如身體被倒吊般痛苦的眾生。此典故被穿鑿附會,演變為民間的超度祖先、普度好兄弟,年年殺害無數生靈祭拜,燒掉許多金紙。因而1974年起,證嚴上人向社會大眾倡議七月是歡喜月、吉祥月、孝親月的觀念,呼籲以行善回饋社會,以行孝回報父母恩,藉由行好事、做好人,理解因緣果報道理,導正大眾對鬼月習俗之迷信。

◎從小種善念 用愛招吉祥

每年農曆七月,慈濟馬六甲分會舉辦七月吉祥月活動,2024年8月4日至18日馬六甲靜思堂有一系列「正信普度」、「茹素護生」、「祈福造福」之活動,透過扶助貧病苦難人,茹素戒殺護生靈,將愛心普及一切眾生,天地萬物共生息,造福消災則天下平安,傳達與落實真正的「普度」,讓大眾了解七月吉祥月真實意涵,啟發正知、正信、正念。

期間,大愛幼兒園師生們,帶著日存的愛心撲滿,前來祈福。孩子們依序點燈祈福、敲鐘祈願、捐撲滿助人,人人口中說著「祝福沒有錢的人可以有飯吃。」、「祝福苦難人平安。」、「祝福遭遇天災的人,有錢可以買東西,有書可以讀。」、「祝福人人平安沒有災難……」孩子們祈願人人平安、社會祥和、天下無災難,純真的愛,不只點亮佛臺也溫暖眾人的心。

前來祈福之前,老師們與孩子們分享「結夏安居」與目犍連救母的故事,讓小朋友了解要尊敬三寶,了解因果,種下善念,傳達七月正信與吉祥月的訊息。孩子們對於七月沒有畏懼,而是對目犍連救母之故事深有啟發,害怕變成餓鬼,紛紛表示「不可以吃多多肉,不可以殺生!」
 
六歲的楊澤熙說:「餓鬼很恐怖,不可以殺生。我也不可以常常和弟弟吵架,不要生氣弟弟,剛剛抽籤,靜思語要我愛弟弟,這樣父母才會開心,一家才會和樂。」初次體驗點蠟燭和敲鐘祈福,以及寫祈福卡,也是第一次抽籤,楊澤熙體驗深刻並將邀請父母親和弟弟,一同來感受不一樣的祈福。「家裡拜拜燒金紙,媽媽都說很臭,我也覺得很臭,這裡拜拜沒有燒金紙,還可以幫助人!」

另一位六歲的彭怡雰,在祈福卡上寫下與畫上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她表示,每天將父母給的零用錢投入撲滿,感恩自己擁有很多玩具,零用錢可以拿來幫助需要的人。隨後,她抽到一句好籤「省錢是美德,用錢用得有意義是功德。」經老師解釋,她開心地說:「謝謝爸爸媽媽,我愛您們!」感恩父母,讓她有能力能助人。

民眾黃女士因喪失至親悲慟不已,到處去求、去拜、去放生,為了尋找答案,及想要知道家人身處何地。導覽志工黃循糧(濟循)與之分享,「普」濟苦難,「度」化眾生,普遍愛護生靈,幫助苦難者,才是「普度」之真實義,以及講述因緣果報觀,並引領她至「心誠則靈」與「心開運轉福就來」站,透過正法解開心中的結。

黃女士仔細看著上人的靜思語與法語,在佛前點燈虔誠祈求,寫下對孩子的祝福,並捐錢行善迴向給孩子,抑制不住的眼淚直流。母親牽掛孩子的心,一時無法接受突來的「無常」。志工同理為人母的心,請她把對孩子的牽絆轉為祝福,唯有如此孩子才能安心地離開,也期盼今日的祈福,能為黃女士帶來生命轉變的契機與心靈的慰藉。

◎虔誠一念心 日日皆平安

「以前都說七月是鬼月,來慈濟這裡才知道七月是吉祥月,我很喜歡來慈濟,來這裡忘記煩惱,念經讓我心情很舒服。我現在住在東甲,車程約一個小時,很久沒來慈濟,趁著拜經祈福,有伴我就可以開車載大家來。」

8月16日,戴惠彬邀約兩位朋友一同出席「地藏經祈福法會」。兩位朋友長年來參與商家大肆普度抑或是社區的大型普度,祈求生意興隆、平安健康,希望透過慈濟祈福會,感受不一樣的農曆七月,了解普度的真實義。

志工引領一行人祈福,分享普度與《地藏經》故事,傳達正信、正念,以及幫助貧苦者之活功德,遠比往生後祭拜和焚燒金紙更具意義。劉秀枝坦言,初次參與「地藏經祈福法會」,與她年年參與的普度很不一樣。一般的普度很熱鬧,供品豐盛,金紙燒很多,還有歌臺表演。

李碧春心有戚戚焉地說:「前幾天,才看見先生為了普度買了馬幣一百多令吉(約合新臺幣七百三十五元)金紙,一直跟先生說不要燒那麼多,但做生意人覺得要燒,才能保佑生意興隆,叫他少買一點,卻說每年都買這麼多不可以減少;把錢拿去供佛、去捐款助人更好。我在家已經拜素食,也不燒金紙,自從我接觸佛法,不再鑽牛角尖,擺脫很多煩惱,尤其念經心很平靜。」

志工恭敬獻上心燈、鮮花與素果,以〈爐香讚〉開啟「地藏經祈福法會」。席間,三人虔誠恭誦經文,雖無法每一字跟上速度,但是拜完經後異口同聲分享,很舒服,格外輕鬆與踏實!三位近七十歲者,需克服夜間開車,以及往返各需近一個小時的車程,前來祈福拜經,各有收穫與體悟。

劉秀枝初次感受,原來七月普度可以如此清淨,很舒服又不複雜。李碧春則言,殺一隻雞、殺一隻鴨,殺業以後要還。佛教用念經,不殺生,捐款助人,以這些功德迴向給祖先,給予內心一股安定力量。戴惠彬欣喜認同,只要有一顆虔誠的心,不必拘泥於任何形式,即使點燈不用燒香來祈福,以素食來祭拜,透過捐款和念經迴向,七月一樣平安吉祥。

◎正信心不迷 祈福聚善念

四十多歲的林斯雯,十八歲那年,父母相繼往生,還來不及盡孝,成了她心口永遠的痛與遺憾。獲悉有「地藏經祈福法會」,她淚眼盈眶地為父母親祈福,寫下對他們的祝福。

「我一路來不曾大肆祭拜,我以自己的行動,時時念經迴向父母親。我是佛教徒,我知道七月是感恩父母親的孝親月,我也知道《地藏經》是一部孝經,地藏王菩薩的大願力,經文裡孝道的講述,都讓我很感動,我很喜歡但是沒拜誦過,今天把握機會來拜經祈福。」

拜誦間,她強烈感受到地獄的場景,孝順的真諦。今天如願能與眾人一起拜誦《地藏經》,林斯雯內心滿是感動與感恩,期待父母親能收到她滿滿的祝福,也感恩自己信仰佛教,沒有隨著傳統民俗殺生祭拜。

另一位民眾顏雅芬帶著近期情緒起伏不定的妹妹,一連三天出席「地藏經祈福法會」,一踏進會場,看見琉璃佛和觀世音菩薩像,馬上下跪,口中唸唸有詞,虔誠為家人祈求平安。「妹妹發生一些狀況,帶著妹妹來接觸佛法,親自來現場感受,希望家人平安健康。」

顏雅芬感恩母親的因緣,讓她認識佛法,也因母親的邀約,讓她初次參與「地藏經祈福法會」,雖然母親因身體狀況無法出席三天祈福,但她能來為家人誦經祈願,為家人祈福,讓妹妹能接觸佛法,期能解開她心結,早日恢復健康。「佛經教導我們行善行孝,將佛經道理實踐在生活中,則人人都有善心善念,人人心都能安定,心安則身安,人人平安,社會就很好。」

半個月的祈福活動與三天的「地藏經祈福法會」,近八百人次參與。上人勉眾:「日日存好心,日日做好事、日日即好日。只要大家用智慧來面對每天的生活,福氣自然就來,則月月都是吉祥月!」期盼大眾破除迷信,齋戒護生,以正知、正見、正念回饋社會,將愛心普及一切眾生,多做善事造福人間,落實真正的「普度」。

圖左 :配合農曆七月,慈濟馬六甲分會舉辦系列吉祥月祈福活動,引導民眾破除迷思,以正信正念的心態行善行孝,落實真正的「普度」。[攝影者:郭巧雲]
圖右 :老師向楊澤熙解釋他抽到靜思語意涵。[攝影者:黃玉花]

圖左 :戴惠彬(左一)邀約劉秀枝(左二)和李碧春(左三)出席拜經祈福,希望透過慈濟祈福會感受不一樣的農曆七月,了解普度的真實意義。[攝影者:黃玉花]
圖右 :拜誦心儀已久的《地藏經》,林斯雯(黑衣者)內心滿是感動與感恩,期待父母親能收到她滿滿的祝福。[攝影者:黃玉花]
圖左 :慈濟馬六甲分會舉辦七月吉祥「地藏經祈福法會」,8月16日至18日(農曆七月十三至十五,五至日)誦讀上、中、下卷。[攝影者:郭巧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