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2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花蓮 花蓮祈福會 演繹經文領悟深

花蓮祈福會 演繹經文領悟深

E-mail 列印
「從之前到現在,雖然也有很多燒腦的地方,變化球很多,真的是很多人的努力,一改再改,會議一開再開,覺得活動與企劃團隊很辛苦……」身為今年七月吉祥祈福會企劃一員的慈濟志工陳俐芬說起,為成就一場場莊嚴的祈福 會,參與籌辦與企劃團隊,都是長時間磨合共識,人人合和互協、用心規劃設計。

今年花蓮地區吉祥月祈福會自8月4日啟航,依序在花蓮慈濟醫院、花蓮靜思堂、鳳林環保教育站、瑞穗共修處……各慈濟道場隆重舉行。無論場地大小、人數多寡,志工們無不處處用心,細心將每一步驟、各個環節盡善,呈現法會的莊嚴及經文的攝心與演繹的動人。

◎透過演繹植善因

「希望臺下的人,藉由這機會,聽過經文,在他們八識田中就種下一個善因,將來有得度的因緣。」陳俐芬分享,今年慈濟始自浴佛大典,至七月吉祥月及歲末祝福,透過三大節慶活動的《無量義經》〈德行品〉演繹,給自己壓力,將很不容易熟背的經文熟記於心,同時也帶動參與者浸潤於經文法義中。

她如數家珍細說著祈福會各個流程、細節與其含意。「菩薩雲來集,透過稱誦聖號,讓諸佛菩薩來到現場之後,也透過梵唄中的『天廚、天缽器、天百味……』」陳俐芬分享,從經文中的花、衣、瓔珞、各種美食……更以人人虔誠的心,供養菩薩,是法會的開場。而「天衣散花」一段經文:「天廚 天缽器 天百味充滿盈溢 見色聞香自然飽足」今年里長偕同里民參與,在供齋前讓大眾聽這段符合供齋的經文。

陳俐芬鉅細靡遺說起,法會結合花蓮大事記呈現0403地震,讓大眾看到地水火風的無常,也再次重溫當時不論是救難大隊或是慈濟志工都在搶救生命,為鄉親努力,讓大家看到愛的真諦。

而瘟疫相關影片搭配演繹,也是要藉由祈福會宣導「非素不可、非說不可、非推不可」概念,並結合最後的供齋,就如同古代的「建醮」,帝王以五天齋化禍為祥。從人們已淡忘的SARS開始,又一波波新冠肺炎肆虐,提醒大家,茹素是唯一能消弭災疫的妙方,人人除了震撼,還有滿滿的感動繼而行動。

然而要呈現這一場法會並不容易,陳俐芬提及其中滿滿的甘苦談,充滿「幸福」。「光花在找0403地震的影片,就花很多時間;整個素材要串得很好,拍點要到位,感覺要出來,連貫性要夠……」除此之外,於一個月前所有演繹人員便每個星期都進行彩排。

她期待,透過吉祥月祈福會,讓會眾有感,能改;改變之後,就可以改變飲食習慣,開始茹素、少殺生,這是令她最歡喜的成果。如此,一切苦都將成為甘甜。「這歷程就像是看到開花過程,或像農夫種稻,雖然辛苦,在收成時,卻是滿滿喜悅那一種感覺。」

◎經藏演繹的轉變

藉由祈福會,除了給予大眾安定的力量,以梵唄宣揚正信佛教、弘揚佛法、導正迷信,注重環保並誠心齋戒茹素外,更是號召青年,廣邀青年志工以演繹親近慈濟、認識慈濟,也因感動共同行善,加入遍布大愛的行列。

在莊嚴演繹隊伍中,多位洋溢青春氣息的演繹成員與布滿歲月痕跡的志工成員,同樣以恭敬虔誠身形,展現佛典的精神與精義。在花蓮慈濟醫院研究部任職的慈濟志工王天佑把握因緣參加演繹。曾在去年參加臺北小巨蛋經藏演繹,又能和演繹夥伴一起入經藏,他又找到以往的感覺與感動。

王天佑表示,七月吉祥祈福會的演繹和以往不同的是有地震、瘟疫、茹素等內容,他認為團隊在演繹當下,都有認真將0403地震的震撼演繹出來,尤其在瘟疫、茹素部分,有呈現出佛法上所說:疫情就是瘟疫,希望人人能夠齋戒茹素。王天佑認為,最終也如上人所說「因為惡的比較多,善的比較少,所以天下災難才偏多……」他分享:就是要人人向善才能減輕災難。他接著更提出想法:「多辦祈福會活動,也是在推廣人人向善,就能化禍為祥。」

2021年從臺北到花蓮慈濟醫院上班,2022年受證慈誠,王天佑認為,加入慈濟後,心性有所修正,凡事都會多想一下;尤其入經藏後,更希望能將《無量義經》經文義理融入生活中。「最大的改變是變得圓融了,不會像之前那麼容易衝動。」他靦腆說著深入經藏演繹的轉變。

「奉持諸佛清淨戒,乃至失命不毀傷,若人刀杖來加害,惡口罵辱終不瞋」這段《無量義經》經文,他覺得很受用,一直記在心裡。王天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境界來時,自然就會想到這句話。「想到就會把事情緩一下、圓一下,不會馬上反應、衝動。」

◎初次演繹收穫多

在臺上六十六位演繹人員中,一位身著白上衣的清瘦高挑年輕身影,二十四歲的陳盈竹洋溢著青春氣息。來自高雄,目前是慈濟大學醫學資訊系碩士班二年級的他,出自慈濟家庭,他也追隨父親腳步,正接受慈濟志工培訓。這次受慈濟志工邀約,是第一次參加演繹。

陳盈竹認為,很難得有機會認識、學習手語,更難得的是要搭配經文。在無數次練習、排練之後,他在每個當下都很有感覺。「就像是每一個動作都在訴說一件事情,如果只是讀經文,就無法想像那個畫面。」

《無量義經》「天衣散花」這一段的「燒散天華、天香」令陳盈竹印象特別深刻。「為供養諸佛,準備花朵等等給佛陀的供品,可以想像很多菩薩齊聚一堂的時候,供養莊嚴的畫面。」

以往陳盈竹沒有聽過《無量義經》〈功德品〉完整經文,為了演繹他自我提醒必須要背起來。「爸爸也常分享佛典中的經文,曾經有講過龍天護法的畫面。」說起爸爸給予他的教導、鼓勵與幫助,他滔滔不絕。「以前的觀念,七月是鬼月,慈濟人的七月是吉祥月,可以發願為天下人祈福。」陳盈竹提起,從小爸爸就教他們正確觀念,每年也都會參加高雄的吉祥月祈福會。

這次演繹收穫良多,除了有爸爸的引導,也得到花蓮慈濟人的愛與關懷和陪伴。陳盈竹露出尷尬笑顏表示,每次演練都時常遲到,然而很多「師伯、師姑」(慈濟志工)還是給予他溫暖的鼓勵,這令他覺得很開心。

◎克服難完整呈現

「除了慈濟醫院那一次要請假,其他場都是在假日或下班時間。希望藉由吉祥月讓會眾更認識慈濟,認識七月是佛的歡喜月……」慈濟基金會編纂處同仁蔡柏毅期望透過吉祥月祈福會,導正社會風氣,人人有正信信仰,最重要更要推廣素食,身為一名青年受證慈濟志工,他踴躍參加吉祥月祈福會,花蓮靜思堂精進日一場、社區兩場及職志場,還有慈濟醫院和鳳林環保教育站一場,共計投入六場演繹,蔡柏毅直呼做得很歡喜。

自今年年初即受慈濟志工陳俐芬邀約加入企編團隊,蔡柏毅從浴佛大典後,便開始規劃吉祥月演繹事宜,開始邀約。他表示,今年吉祥月祈福會加入梵唄、大事記等,可說是2.0版。他印象特別深刻的是,以前《無量義經》偈誦,雖然可以朗朗上口,也知道意思,然而在拜經時,唱誦菩薩名、比丘名及佛說法的景象,卻覺得很陌生。

「在精舍常聽上人開示,就了解上人希望大家能進到《無量義 法髓頌》裡面,真正了解《無量義經》經文。」而今年在一場場吉祥月祈福會演繹中,唱頌菩薩名及「天衣散花」,呼應吉祥月現場,就了解到佛說法的景象。「發現真的就是這樣,各行各業的人雲來集到現場,透過真誠的心、香花、供齋,把自己、的誠意獻給佛,天人雲來集的景象……」當他看著人人共同唱頌梵唄和著手語、獻供、獻燈、獻花、獻果,畫面很感人,很契合佛說法景象,經文深印人心。

「梵唄透過肢體呈現及供齋行動,讓我了解佛所說、所要體現的真誠景象是真的存在,覺得蠻感動的。」蔡柏毅不禁再說起一場場祈福會和人人齊心演繹中,經文不再是遙不可及、深不可測的文字或闡述。

雖然熟稔偈誦內文,要加入手語動作及梵唄旋律,一開始卻讓蔡柏毅感到困難。他藉由多練習和常聽,更深入了解經文融會貫通後便能順暢。然而身為企劃團隊成員,無法全員參與全部場次,演繹人員的位置就須依不同場次,考量身高或是熟練度而重新安排、設計,每一場次都需要花時間思考、製圖,讓整體呈現更和諧,他認為這是最困難的部分,也讓他深刻了解要呈現一場演繹,背後有很多人在默默成就。

「不論是歲末祝福或浴佛,都是志工去呈現、去說法給會眾聽,而吉祥月最不一樣的是,邀請會眾也一起比。」蔡柏毅認為,雖然會眾沒有背經文,不了解經文意思,但是大家透過螢幕上經文歌詞及舞臺上演繹動作,或許是第一次品讀《無量義經》,卻也能知道或體會。他也期待,今年從〈德行品〉起步,明年〈說法品〉,後年〈功德品〉,到慈濟六十週年時,整部《無量義經》能完整呈現讓人人共霑法喜。

◎演繹中改變習性

同樣是企畫團隊的花蓮國新和氣組長陳慕湘,雖然平日社區活動、勤務繁忙,她卻把握因緣,除了承擔企畫團隊外,更積極報名加入演繹。「畢竟年紀也大了,要把握機會。」儘管忙,她分秒不空過,利用清晨頭腦清醒的時候,練習梵唄。「到睡前再聽樂音,強迫自己背起來,總算背起來了很法喜。」過程中,陳慕湘看到那麼多人,尤其是年輕人,為入經藏努力付出,深受感動;她更發現只要有心就有力,她很歡喜做到了。

「這次入經藏,稱誦菩薩聖號,就都記住了,串起來了。」以前陳慕湘只知道是「諸菩薩」,現在已經清楚諸菩薩聖號,戒定慧,解脫知見……她漸漸從熟悉的梵唄聲中,感覺心很安定,思緒很平穩,提升專注度。而專注閱誦經文時,她恍然大悟發現,經文可以和生活結合起來,也愈來愈清晰佛法脈絡。「清楚了,方向定了,又能聞法,智慧到八識田中,就更清楚,這也是對煩惱無明的解脫。」陳慕湘表示,現在她更能對人我是非,委屈、誤解一笑置之。

「在日常生活中,就很容易化解掉無明煩惱,覺得越輕安自在,在人力勤務上或是生活中,別人的批評等等,越來越不在意。」她認為,就是心裡很清楚佛法,遇到無明要把持住自心,即不受影響,輕安自在,做起事來就愈發歡喜。

平日總是勤於耕耘社區、接引會眾及會務的陳慕湘,更念念不忘透過七月吉祥祈福會活化道場,讓社區民眾走入道場,透過村里長邀約里民、村民前來參加。在事前,慈濟志工們發揮螞蟻雄兵力量,一步一腳印踏入鄉里,一村、一里地經營、互動,邀約大家結伴而來。

藉由一場場吉祥月祈福會,陳慕湘希望能廣傳法音,大家聽過、學過,在平時就可以時時唱誦經文。她深覺,這樣的法會儀式,也是一種以聲音傳法。她更期待,透過年輕人的演繹能接引更多年輕人,讓年輕人可以感受到佛法的多元化,也能體悟到佛法在日常生活中時時都運用得上。

圖左 :陳盈竹(右)認為,很難得有機會認識、學習手語,更難得的是要搭配經文。[攝影者:詹進德]
圖右 :蔡柏毅(中)期望透過吉祥月祈福會,導正社會風氣,人人有正信信仰,最重要更要推廣素食。[攝影者:柏傳琦]

圖左 :陳俐芬(中)期待,透過吉祥月祈福會,讓會眾有感,能改;改變之後,就可以改變飲食習慣。[攝影者:蕭寂興]
圖右 :王天佑(前右二)入經藏後,更希望能將《無量義經》經文義理融入生活中。[攝影者:徐政裕]

圖左 :從梵唄中的「天衣散花」經文中的花、衣、瓔珞、各種美食……更以人人虔誠的心,供養菩薩,是法會的開場。[攝影者:徐政裕]
圖右 :藉由一場場吉祥月祈福會,陳慕湘希望能廣傳法音,大家聽過、學過,在平時就可以時時唱誦經文。[攝影者:柏傳琦]

圖左 :透過梵唄稱誦聖號,讓諸佛菩薩來到現場。[攝影者:廖文聰]
圖右 :在供齋前讓大眾聽「天衣散花」一段符合供齋的經文,里長偕同里民參與,跟著臺上的演繹人員比動作。[攝影者:薛崑城]
圖左 :演繹結合花蓮大事記呈現0403地震,讓大眾看到地水火風的無常。[攝影者:詹進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