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2024年7月20日,盧布林慈濟志工再次於明愛會發放小瓢蟲(Biedronka)超市的物資卡給烏克蘭長者,共計發出二百六十一張。[攝影者:塞爾希(Serhii Yerzov)]](/community/./images/community/03099980652911EF98B045FBAC997A67_0.jpg)
其中,逃難至波蘭盧布林(Lublin)的年長者或有殘疾的家庭,很幸運地持續能獲得來自慈濟基金會持續的關懷,在烏克蘭、臺灣以及波蘭等多國慈濟志工合力協助下,在異鄉度過難關。
◎攜手同行為難民
「我們很自豪能繼續透過小瓢蟲(Biedronka)超市的物資卡,為年長的烏克蘭難民提供經濟支援。」自烏國來波國求學,畢業後接手打工的美甲店經營的安納斯塔西婭(Anastasiia Kulyk)自信表示。
戰爭發生後,心繫鄉親的安納斯塔西婭開始和盧布林明愛會合作幫助鄉親。德國慈濟志工陳樹微受基金會之託,來到盧布林與她接洽後,認同慈濟理念的她,加入志工團隊,是慈濟在盧布林很重要的窗口。
安納斯塔西婭指出,盧布林的長者援助專案現已進入第二輪,在確保食品安全和改善社區中,對一些最脆弱成員的生活品質援助,發揮了關鍵作用,「我們與慈濟基金會同在的承諾會堅定不移,一起攜手面對難民援助和融合的挑戰。」
7月20日,安納斯塔西婭帶著志工團隊,順利地向年長的烏克蘭鄉親發放了二百六十一張物資卡,「物資卡旨在減輕他們的經濟負擔,確保他們的營養需求能夠得到滿足。這個項目是提供全面支援和援助難民社區的整體策略中,很重要的部分。」
令安納斯塔西婭同樣引以為豪的是年輕力量的加入,他們自願加入服務,承擔各項工作,「他們的貢獻跟大人不相上下。」
儘管存在語言障礙,臺灣留學生陳皓昀(Ellie)依然非常受到長者的歡迎。她溫和的態度和真誠的溫暖,深深打動每一位受惠者,激勵他們以擁抱、祝福及上帝保佑的祈願,來表達感激之情。
◎從手心向上到手心向下
每次物資卡的發放過程,都會確保公平和效率,讓有需要的長者能夠順利領取。當長者抵達時,志工會先登記並核實符合條件的個人,然後再發放物資卡,使他們得以在任何小瓢蟲超市購買菸酒除外的基本生活用品和食物,足以安然度過每一天。
志工與長者聯結的時刻,總是充滿了尊重與愛。長者對志工的存在,為他們的生活所帶來的改變深表感激,每每都會想用照片來記錄相聚時刻。
不過,在波蘭的烏克蘭難民,正面臨著極其艱難的時刻。因最近的難民立法變更,導致許多人自七月以來失去了住所。儘管其中許多人正與癌症或其他嚴重疾病在搏鬥中,極其依賴醫生和診所進行治療,但波蘭政府和市政府仍決定,將他們從主要城市遷離。
志工盡最大努力為這些難民提供必要的資訊、支援和安慰,期能幫助他們留在盧布林。安納斯塔西婭設法令長者能接收到:「在這個艱難的時期,我們與他們站在一起,提供指導和關懷,以緩解他們的憂慮。」
儘管生活充滿挑戰,這群長期受惠於慈濟的長者,展現了非常令人尊重的一面,「他們完全融入了慈濟的精神,即使他們自己也處於需要幫助的狀態,他們仍然堅持捐出善款,將善行轉化為社區內一個美麗而持久的傳統。」安納斯塔西婭讚歎長者慷慨助人的善舉,「他們的慷慨與堅韌激勵著我們所有人。」
另一位定居在靠近烏克蘭邊境的海烏姆鎮(Chelm),隔代教養孫子、孫女的娜塔莉亞‧布特科 (Natalia Butko) 女士,是志工心目中傑出的女性。她在女兒拋棄了兩個孫子康斯坦丁(Konstantin)) 和索菲亞(Sofia)後,前來波蘭撫養他們,挑戰身兼母親、父親和最好朋友的角色。
年齡較長的康斯坦丁現在已經十幾歲了,開始在一所建築技術學校學習,他很努力要養活外婆和妹妹。索菲亞今年即將開始一年級,她很快就學會波蘭言,適應新生活。
儘管處境艱難,娜塔莉亞的善舉卻彰顯出她的力量。自去年冬天以來,她一直在為烏克蘭士兵編織保暖的衣服,由於沒有多餘的錢,她從二手店購買針織品,用自己的巧手將它們拆開,重新編織成溫暖的衣服,送給醫院裡的受傷士兵。
◎重建新生活 適應有聲世界
去(2023)年11月21日,慈濟基金會送去的三副全新助聽器,改變了一個聾人家庭的生活,當媽媽和二個女兒得到驚喜的禮物時,女孩們所發出的燦爛笑容,一直令志工難忘,他們也向志工道出無盡的感恩。
「我們非常感謝慈濟基金會贈送給我們的助聽器,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輕鬆,我們絕對喜歡它。女孩們在波蘭適應得很好,她們很快就適應了並結識了新朋友。現在她們繼續在聾人學校學習,小女兒波莉娜(Polina)今年開始讀一年級,大女兒朱莉安娜(Julianna)則是四年級。」媽媽阿妮(Ani)女士喜孜孜說道。
此外,最近他們也收到新的禮物,那是一直關心和支持他們的聾啞特殊學校老師格雷戈茲神父(Father Gregorz)所贈的自行車,女孩們開心地騎著車悠遊,開心的不得了。
「我的丈夫在盧布林找到了一份計程車司機的工作,而我則專注於照顧我們的女兒,並為我們創造一個舒適的家。每個週日,我們都會前往華沙,參加教堂為聾人舉行的儀式,在那裡我們找到了一個熱情的社區。」說起近況,阿妮女士提到他們有一個新的想法,就是搬去華沙。
華沙為聾啞人士提供了許多專門的設施,「女孩們可以在那裡享受休閒活動並成長。然而,在尋找公寓後,我們意識到它太貴了,所以我們決定暫時留在盧布林。」因此,他們不會立刻採取搬家的行動。
「感謝大家一直把我們放在心上。」阿妮女士非常感謝所有關心和支持他們的人,幫助一家度過艱難時刻,有一個溫馨的住所能夠安身。不過,他仍有放不下的牽掛:「對我來說最沉重的一件事,是我已經快三年沒有見到我的父母了,我非常想念他們。」春去秋來容易過,悲莫悲兮生別離,與父母團圓的渴望,不時縈繞心頭,為了一家,她只能偷偷拭去淚水,堅強以對新生活。
◎見證不可思議的女力
學習當地語言是難民在新國家努力建立更美好生活的重要一步,語言能夠為就業打開大門,幫助獲得基本服務,並促進社區內的聯繫。掌握語言不僅使個人能夠為自己爭取權益,還可以增強信心,使能充分融入社會並為社會做出貢獻。
志工團隊非常感謝慈濟基金會贊助全面且高品質的波蘭語學習課程,在幫助許多難民獲得機會,並得以建立有尊嚴的生活,「語言不僅僅是文字,它是釋放機會和創造更光明未來的關鍵。」
受惠於語言班的學員娜妲莉‧赫琳諾娃(Natalia Khlynova)的故事,也是志工們津津樂道的人物之一。戰前,她在赫爾松地區從事熱愛的導遊工作,和丈夫、女兒過著幸福的生活。但戰爭改變了一切,戰火襲來,因她的丈夫是職業軍人,必須留在故鄉為國家奮戰。
她逃離佔領區,與女兒在盧布林團聚。在旅途中,她目睹了難以想像的恐怖——流血、死亡和破壞。在盧布林,她雖然面臨絕望和不確定性,但她一步步逐漸重建了自己的生活。去年,她完成了慈濟為烏克蘭難民所開設的第一級波蘭語課程後,研究了新城市的歷史,甚至開始帶領同胞參觀,她熱情而充滿活力的個性開始激勵他人。
今年,娜妲莉參加了更高級別的語言課程,並參加了成為波蘭語認證導遊的計畫。這個夏天,她通過了波蘭語考試並獲得了官方導遊資格證。她的第一次波蘭語之旅是一個情感上的里程碑——她帶領班級和老師穿越了這座城市,並受到了大力讚揚。自那以後,激發了她越來越多對旅行的興趣。
盧布林明愛會經常邀請娜妲莉前來,帶領他們的受益者參訪。透過她所說的故事,歷史變得生動起來,聽眾被吸引到過去的事件中。唯一不能提到的是她的丈夫,對留在烏克蘭的她來說,這是一個非常痛苦的話題。
◎學習新語言 自利利他好處多
娜妲莉的故事只是眾多故事之一,大多數完成慈濟語言課程的人,都渴望繼續進步。隨著信心的增強及越來越習慣說波蘭語,他們正在報名參加各種用波蘭語提供的技能提升課程,並參與不同的社交活動。
七月,他們參加了第一堂美甲設計課程。對參與者和指導者來說,這都是一次美好的經驗。烏克蘭婦女們不僅學到了新技能、獲得了實務經驗,還有機會與波蘭專業者交流。
「我們深深感謝慈濟,讓娜妲莉這趟旅程成為可能。看到這些課程如何幫助培養新技能和培養社區意識,真是令人鼓舞!」見證這一切過程的安納斯塔西婭,樂於向上人及所有慈濟人分享盧布林所發生的感人及成功故事,她和團隊也會不負所托的繼續耕耘為烏克蘭鄉親及當地社區服務的福田,讓世界看見慈濟的大愛,如何在遙遠的國度撒下種子,開出美麗的生命之花。


圖左 :格雷戈茲神父(Father Gregorz,右)送給聽障的朱莉安娜(Julianna,左)和波莉娜(Polina)姊妹腳踏車,並教導她們騎腳踏車,姊妹開心練騎。[攝影者:塞爾希(Serhii Yerzov)]
圖右 :烏克蘭聽障婦女阿妮(Ani)女士和兩個聽障女兒得於2023年11月21日,獲得慈濟基金會送給她們全新助聽器,孩子如今很適應學校的學習。[攝影者:塞爾希(Serhii Yerzov)]


圖左 :娜塔莉亞‧布特科(Natalia Butko)女士從二手店購買針織品,用自己的巧手將它們拆開,重新編織成溫暖的衣服,送給醫院裡受傷的烏克蘭士兵。[攝影者:塞爾希(Serhii Yerzov)]
圖右 :慈濟基金會在盧布林贊助高品質的波蘭語學習課程,在幫助許多難民獲得機會,並得以建立有尊嚴的生活。[攝影者:塞爾希(Serhii Yerzov)]


圖左 :娜妲莉‧赫琳諾娃(Natalia Khlynova,左舉右手者)女士通過波蘭語課程後,又通過波蘭官方導遊資格認證,可以重拾導遊工作,生動地述說歷史故事。[攝影者:塞爾希(Serhii Yerzov)]
圖右 :烏克蘭婦女參加美甲課,嘗試學習新技能。[攝影者:塞爾希(Serhii Yerzov)]


圖左 :儘管存在語言障礙,臺灣留學生陳皓昀(Ellie)的真誠和溫暖態度,很受到長者的歡迎,長者請上帝保佑她,以表感激之情。[攝影者:塞爾希(Serhii Yerzov)]
圖右 :長期受惠於慈濟的長者,展現了非常令人尊重的一面,捐出善款,匯聚愛的力量幫助他人。[攝影者:塞爾希(Serhii Yerzo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