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1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環保療心 李勢福走出陰霾

環保療心 李勢福走出陰霾

E-mail 列印
一星期三天,在武吉晉巷環保站,志工李勢福穿著圍裙、戴上口罩和手套,做好層層保護才做分類;他帶著自己的故事,近一年時間,成功克服自己,將原本懼怕的事轉變成日常……

一週三日,馬六甲慈濟武吉晉巷環保站運 作的日子,一群婦女端起小椅子坐在紙張分類區,手動口也動。她們雙手將黑白、彩色紙分開,把硬紙皮和鐵絲拆除;開口分享自家事、隨口附帶一句靜思語作鼓勵……

人群裡,李勢福是萬紅中的一點綠,他穿著圍裙、戴上口罩和手套、做層層保護,盡可能減少讓細菌髒物沾觸到身上。

他還記得自己初來報到時,因為怕髒,不敢喝太多水,因為不敢上廁所。如今情況改善,他已不那麼「怕髒」,但還是要一步一步來,萬一忘了哪些清理步驟,又得重新來過,單是洗手,耗時十五或三十分鐘,是等閒事。

◎心靈感冒漸嚴重

李勢福中學開始就神經兮兮,緊張時在客廳小小空間來回踱步,出門前好幾次進出來回,看看水喉有沒有關好、門鎖有沒有鎖上,真正出門開車已是半小時後,身邊人都等傻了。

他和妻子、女兒生活在首都,屬於高壓的生活環境。2020年,政府因新冠疫情實施行動管制令,他的情緒變得很壓抑,一丁點異常都會胡思亂想。為了消毒大門門鎖,他反覆噴灑清潔劑,以致門鎖生鏽……

次年(2021年)身體開始出現問題,無法入眠,尋遍醫生檢查,卻無法找到原因。2022年上旬,他不慎打破了溫度計,看著滿地的水銀,他很恐慌、害怕,不停鑽牛角尖,擔心水銀的毒性會傷害太太和女兒,情緒緊繃到了極點。他重複擦拭地面,甚至聽信網友建議撒硫磺「消毒」,直到醫生勸阻。

太太陪他就醫,醫生轉介到精神科,診斷出他患有焦慮及強迫症;吃藥情況沒有緩和,他陷入憂鬱。生病期間,他一睡二十小時,一天只做四件事——吃飯、吃藥、沖涼、睡覺;就連過去的看戲、聽歌、看書、逛街等嗜好,全都提不起興趣,電話也不接。外表昏沉的他,內心卻茫然痛苦,甚至萌生最壞念頭(結束生命),慶幸淨空老法師的開示,及時拉了他一把。即便如此,他的體重還是迅速下降,從原本六十五公斤的身軀,數個月只剩五十二公斤。

這種情況,不只讓太太束手無策,女兒也很難說上一兩句話。上司讓他請假一個月,不料無薪假延長至六個月,過後一直沒辦法再上班。

弟弟、弟媳是雪隆區慈濟志工,接力陪伴就醫,也力邀他參與慈濟活動轉移注意力,天天到家門前等他一起晨跑,但他總有千百種理由,讓弟弟失望而歸。沒辦法之下,姊姊在電話中將他的情形透露,讓媽媽吳玉珍知道,她撥打十幾二十通電話聯絡不果,火速來到身邊,看著原本健康貼心的孩子變得骨瘦伶仃,她心如刀絞,崩潰了。

「我就不想她知道……」慈母的擔憂盡收眼裡,病榻中的他心生慚愧;後在家人建議下,他離開吉隆坡,返回馬六甲。十二歲就離開家鄉、往外就學發展數十年的他,萬沒料到自己是以這樣的方式,回到父母身邊,陪伴長住一段時間。

◎慈母重言敲醒兒

回到馬六甲,他一樣「任性」。

弟弟在家安裝大愛臺,他轉看其他頻道;母親請他駕車載自己去推拿,他推說:「我已經忘記怎麼駕車」;預約好的複診時間,他拖到最後期限才去掛號。一次弟弟載送他複診回程途中,忍不住告誡說:「如果你再這樣下去,病情沒有好的話,第一個瘋掉的會是媽媽。」他吃了一驚,有些醒覺。

慈母天天在他耳邊碎碎念:「我到這把年紀了,應該是享福的時候,不應該再為你們操心,你不要讓我帶著遺憾而離開……」回想幾乎每星期載送媽媽看中醫及推拿的情景,他還要再讓年邁的母親繼續操心嗎?「遺憾」一詞重重敲醒了他,五味雜陳,掙扎著「想要好起來」。

2024年7月25日武吉晉巷環保站讀書會,七十二歲的吳玉珍在旁,聆聽兒子李勢福分享自己的故事,思及當時的煎熬,她雙手掩面,嘗試掩住自己的淚水。

◎初來乍到克服難

去年(2023年)初來環保站報到時,李勢福和父母三人站在一旁觀看,顯得特別安靜。有志工發現,他們臉上並沒有笑容,眼神偶爾失焦;志工理解初來報到的人,各自都有難處,並不排斥,反而積極招呼他們動手參與分類資源,不顧一切、先出汗再說。

環保站簡樸的環境及志工的善解,首先讓母親歡喜,父親埋首就做,李勢福卻潛意識想逃。但眼見父母樂在其中,他唯有硬著頭皮,努力適應與「骯髒」抗戰。後來,志工安排他專門負責紙張分類,他才漸漸覺得自在。

他坦言,若只他一個人過去,可能僅有一次;卻受不了慈母一星期三天、大清早的盼望、及在耳邊的碎碎念。他必須克服早起的艱難,從最初的十點、八點,到後來成功在清晨六點起身,與父母一起到環保站。抱著「到了環保站就不能不做」的心態,他邊分類資源同時轉移注意力,情況得到暫時的緩解。

武吉晉巷環保站定時舉辦讀書會,近期由志工丘桂香(慈秒)導讀《無量義經講述》。媽媽吳玉珍聽得歡喜,請她幫忙勸導兒子,丘桂香反勸她說:「別擔心,孩子只是心靈感冒而已,我們人生都有經歷人生低谷的時候,多祝福孩子,他會好的。」點燃她的信心,眉頭稍展。

漸漸地,開始適應的李勢福願意與人交談,也勇敢上洗手間,多飲水了。

◎第二軟肋助康復

今年5月,他如常到雪隆複診,忽然得知平時對自己多加照顧的契姊姊,其丈夫因腦部血管爆裂而倒下,一星期後失去生命跡象,他霎時愣住了。電話傳來契姊姊力保平常的嗓音,他依舊能感受其傷感,心疼之際,他打從內心告訴自己,必須堅強起來,不能再讓親愛的家人憂心了。

一心一意關注契姊姊和契姊夫事情的他,再也沒有心思去想自己的事,頑強的病症奇蹟地隱藏消失了,就好像「睡了一整晚,內心的強迫症和憂鬱症,被我一拳打倒,再也沒有站起來」。

「康復」、「清醒」後,他不再緊繃、人比較放得開,茫然變得有神,也動手做家務。他回到馬六甲,環保站的志工首先發現,他整個人變得不一樣。常聚在一起分類的志工陳芳花,感覺他的人清爽、開朗許多,開始滔滔不絕,也可以駕車,有日漸變好的跡象。

「生病三年,我睡了兩年,過去沒辦法做到的事,現在要將它補做回來……」他的手中有逾百條To Do List等待完成,其中包括「陪伴女兒」。康復以後,原本「零溝通」的女兒,也開始和他有說有笑,而他的瞬間改變,令在雪隆的太太一度無法置信,不時問:「真的嗎?」

找回原本貼心的孩子,最開心就是媽媽吳玉珍,一天晚餐,孩子問她:「我已經好了,走出來了,你心中的石頭放下了嗎? 」她微笑說:「放下了……我很高興!」

◎接引父母同付出

8月,李勢福將回到雪隆一段時間,陪伴女兒到大專學府。在學習與病情共處期間,雖然還沒完全康復,但他覺得自己很有福報:「最近長時間待在馬六甲,讓我有機會就近與媽媽相處,找回久違的親情,而且慈濟環保站,也給我一個很好的復原平臺。現在做環保,已經變成我生活中的一部分,這是我不知從哪裡修來的福報,讓我知道做環保也是一種善布施。只要回到馬六甲,我一定會來這裡,因為做環保很開心,也沒有太多的顧慮和害怕。」

他也沒料到,自己還成功接引父母一起來做好事。平時默默陪伴,寡言卻積極付出的七十七歲父親李金泉說,平時最多將回收物留下而已,托孩子的福,他踏進來環保站付出,從中發現許多不捨被丟棄的物品,做著做著,不只一星期三天,他有空就過來幫忙,一天很快度過。

母親吳玉珍也在這裡遇見一班相互關懷的好姊妹,有人談話,還可以藉讀書會,重拾讀書與學習的時光。

「『功德』,並不是很匪夷所思的詞,上人說『內能自謙就是功,外能禮讓就是德』……」環保站的《無量義經》讀書會,吳玉珍翻開筆記,努力抄寫,下課還會拿著不懂的詞語,去詢問老師——丘桂香……

圖左 :小小的環保站,是李勢福和父母安住身心的歡喜地。[攝影者:羅秀蓮]
圖右 :武吉晉巷環保站定期舉辦讀書會,近期是由志工丘桂香負責導讀《無量義經》。[攝影者:黃玉花]

圖左 :七十七歲的李金泉默默用行動陪伴孩子,在環保站找到自己的樂齡樂園。[攝影者:羅秀蓮]
圖右 :吳玉珍(右)在環保站結識可以聊心事的好姊妹陳芳花(左)。[攝影者:黃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