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在醫學教育面上,事實上,入世的佛法可以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曾國藩教授在花蓮靜思堂,開宗明義地向與會者說明,入世的佛法對於醫學教育有著舉足輕重的絕對意義。[攝影者:鄭啟聰]](/community/./images/community/B0A4BB20675D11EF98B045FBAC997A67_0.jpg)
曾國藩教授以「入世利他與醫學教育-- 人文整合的解剖與模擬手術教學」作為2024年8月24及25日第二十二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國際學術會議的首場專題演講。
◎模擬醫學中心是慈濟終極利他的道場
今年九月剛榮獲師鐸獎的曾國藩教授,是慈濟大學模擬醫學中心主任,也是慈濟大學醫學系解剖學教授;從2006年開始一直擔任中華民國解剖學學會的理事長。
誠如慈濟何日生副執行長的開場介紹︰「他是一位解剖學名師,也是保存大體的專家。」為了實現捐贈者奉獻醫學教育的心願,2000年慈濟大學解剖學科向證嚴上人提出了「以未防腐的捐贈人體,做臨床教學訓練」的構想,並著手規劃此創舉。
在十六年前試辦了模擬手術教學,曾國藩教授把臺灣的醫學界傳統的解剖教育進行一番革新,全新的模擬醫學中心在2008年9月開始啟用。模擬醫學中心不只是一個單純的教育設施,更是慈濟終極利他的道場;這也是慈濟醫療教育極大的特色。
除了教育訓練,也讓捐贈者家屬看到真誠與尊重。這些年有太多東西都在模擬醫學中心堅持著;從切切割割的西方醫學,翻轉到東方的醫療人文,確實需要相當的堅持。
◎慈濟大學醫學院的緣起
由於中央山脈地理上造成的隔閡,長久以來,花東縱谷在社會經濟、教育、醫療資源上,樣樣屈居弱勢。
1966年證嚴上人決定留在花蓮。他對自己說,我應該為這一片我了解的土地做一些事,於是創辦了慈濟克難功德會。1972年在地區醫師的協助下,在花蓮市辦了小型診所,開始提供義診服務。
但義診只能解決小的病痛,由於地理的隔閡,當地人大病痛無法外送。上人開始想蓋醫院,這在當時是非常創新的想法,因為︰一、本土宗教家從沒人蓋過醫院。二、那時的慈濟資源非常有限,恐怕不及今日的1%。
經過不懈與堅持,1986年花蓮慈濟醫院成立了!但欠缺醫療從業人員。上人因此起了辦校念頭。於是從1989年的護專、1994年醫學系醫學院起家,一路走來篳路藍縷,直到今日的慈濟大學。
慈濟大學的存在,主要目的是與慈濟醫院結合,為東部地區民眾提供一個醫療的基本架構。宗教家創立的學校,前提是醫學系設定的目標︰訓練的醫師必須有顆非常良善的心,能夠回應社會的需求。
◎醫療的核心價值—人文
當醫學生在醫學院學習時,解剖學成為最讓他們震撼的一門學科,因為面對往生後的人體,讓他們有即將成為一位醫師的感覺。
解剖學約自450年前從歐洲開始發展,當時以死刑犯為對象。後來醫學院校漸多,會用到無主遺體,臺灣也沿襲這樣的方式。慈濟大學創校時,臺灣所有醫校都是用無主遺體作為教學,主要來自精神療養院所。
但如此的教學方式,出現非常矛盾的問題。人們希望教出來的醫生要有熱情,要有愛、要理性兼具感性,要有同理心。但醫學院校只是把這些身體當成標本,醫學生只得被要求在感情上脫離、去儀式化。這些都明顯違背醫療的核心價值。
2010年挪威一位醫學教育家,總結當代西方醫學教育上非常重要的二個部分︰一、生物醫學的知識跟技能的了解與應用,二、人文。然而過去三、四十年來,由於醫學知識的發展、科學的進步,這佔據了醫學生學習的大部時間,於是人文被放下了!這是現今醫學教育的問題。
◎慈濟的無語良師
在印順導師「淨心利他」思想,「諸佛皆出人間」的理念下;在實踐層面,上人對他的弟子及跟隨者說︰「身體或生命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要化無用為大用。」當生命終了時,身體注定回歸自然,如果有緣分,可以把身體奉獻給醫學教育,讓他發揮更大的用途。
當下的臺灣社會雖然用無主的遺體進行教學,但是以宗教家創學的慈濟大學希望改變東部地區的現況,決定自己推動遺體捐贈,而且只用捐贈的遺體做教學。
學生把躺在解剖臺上的身體看成是人,而非標本。稱遺體捐贈者為「無語良師」,因他們不以聲音,而以身體承擔同學們的切割來教學。他奉獻身體,不求任何回報,是利他的典範。許多慈濟人響應這入世的理念,在生命結束時,奉獻身體給醫學教育。
◎亡者靈安 生者心安
課程期間,慈濟大學用所有尊重的方式設計自己的堅持。學校安排學生跟捐贈者家屬互動,透過互動,三方之間產生心裡的連結。學生的真誠感動家屬,讓家屬心安。學生也藉此了解捐贈者的一生,以及他對醫學教育、對未來醫療的想法。同時學生也會產生反思,該如何改變自己,如︰利他的人生觀、利他的醫療專業態度……學生因此體會更深的捐贈意義。
靜思精舍師父們設計了簡潔的佛教禮儀,從課程開始直到結束,邀請所有的家屬一起參加這樣的禮儀,同學陪著家屬走完他親人生命的最後一程。這做法,事實上是呼應上人當初的期許。上人說他是宗教家,不是醫學教育專家,他沒有辦法告訴我們怎麼做,只是給八個字︰亡者靈安,生者心安。
從宗教家的角度,所有的設計為的就是讓學生更有感受,去思考如何傳承這些人的託付,同時也讓家屬能夠確認家人奉獻的意義,心能夠安定下來,早日回歸日常生活。
「聽您的笑聲 如菩薩化身 無怨無悔付出只為眾生……」伴隨著優美又饒富涵意的歌曲,曾國藩教授以一支捐贈者、家屬與學生間的人文互動短片與大家分享。臺下此起彼落的啜泣聲,是與會者同理那分不捨與大捨的動容。
◎模擬手術教學及其相關技術的開發
1995年慈濟開始推動遺體捐贈,隔年開始上課。之後開發了模擬手術教學及遺體的冷凍保存技術、回溫技術。2003年9月完成模擬手術室直至今日。
學生在學習課程中,穿著、操作,完全與醫院的開刀房一模一樣。主要目的是為了表達對奉獻身體的老師的尊重。
在進階(專科)醫師們的訓練上,為因應現代人壽命較長,生命末期經常承受相當的疼痛,於是近幾年疼痛治療發展得相當快。
曾國藩教授再分享一個慈濟非常特殊的地方。全世界只有慈濟的防腐遺體儲存室有木窗,透明的玻璃窗可以看穿,木窗上有格子,每一個相對的位置是捐贈者的名稱、送到學校的時間。對家屬而言,只要看到那名字,過去一起生活的影像通通回到腦海裡;對家屬而言這就是一切。只要學校的大門開著,家屬隨時可以回來看看他的親人。
◎此身非我有,用情在人間
回首當年,曾國藩教授因無法回絕證嚴上人對醫療教育的期許與邀約,從台大轉到慈濟大學任職。慈濟大學剛創立的那些年,醫界總認為慈濟是宗教干涉教育。
這樣教學的方式,其實滿孤獨的。慈濟花了相當時間,憑藉著自己的表現,讓醫學教育界到後來慢慢認同慈濟,將人文與醫學結合的作法。
「我們的掌聲多半來自國外。」2009年2月,華爾街日報一位得過普立茲新聞報導獎的記者Ian Johnson來參加醫學系二月份課程。四月,他在華爾街日報首頁寫了報導:「這個學校的做法,值得跟西方的醫學教育工作者溝通。」
英國牛津大學社會學Peter B. Clarke,兩次來學校看過模擬手術相關設施。他有感而發地說:「西式醫學(實證醫學),是從西方發展出來傳到東方;但人文化的醫學教育,是從東方興起,再回傳到西方。」
曾國藩教授說︰「相信這樣的評語,是絕對的肯定。對慈濟來說,實踐入世佛法,在醫學教育上也可以有很好的呈現。這是個非常肯定的工作。」
最後,在滿堂的喝采聲中,何日生副執行長做了最佳結語︰「大體捐贈,一如上人所說︰『此身非我有,用情在人間。』
他並向臺下所有與會者透露了曾教授的最大心願︰有一天,他會成為大體老師!
◎善的漣漪效應
會後,新竹玄奘大學碩士生丁則格勒表示,這是他首次聽到「無語良師」一詞,心中十分震撼。他認為,無論往生者的年齡,願意提供自身大體給醫學生研究,這是莫大的慈悲。「這分慈悲心和發心,其實與我們西藏的『天葬』有著相同的概念。」
在玄奘宗教研究所念碩二的黃稚羚,帶著三個孩子,與二位同學一同報名這次的學術研討會。她表示曾國藩教授的演講很成功,著實讓她和孩子大開眼界。即便周遭也有朋友捐贈大體,但今天才確實了解原來慈濟在生老病死人生課題上,是如此圓滿而周全。
過去曾任職立法委員,也在主婦聯盟推動環保政策的陳曼麗女士,因昭慧法師的佛教弘誓學院因緣,前來參與此研討會。
她表示過去雖聽過大體捐贈,但認知不深。世人只知求健康、長壽,最後還要求好好地走;又普遍認為樹葬、花葬……回歸大地最好。經由曾教授完整的演說,感動之餘,才明白原來人生最後階段,奉獻最後僅剩的皮囊更有意義。
慈濟讓年輕世代在生死層面上有更深的體悟,也使得這方面的推廣更深入民間。她說︰「感恩慈濟深耕偏鄉;上人那一念心,幫助了花蓮人,更帶出許多追隨者,十分了不起!」


圖左 :慈濟大學創校時,臺灣也沿襲西方解剖學的教學方式,但這出現非常矛盾的問題,明顯違背醫療的核心價值。[攝影者:鄭啟聰]
圖右 :曾國藩教授「入世利他與醫學教育-人文整合的解剖與模擬手術教學」的首場專題演講,贏得臺下滿堂喝采,久久不斷。[攝影者:許台生]


圖左 :在印順導師「淨心利他」思想,「諸佛皆出人間」的理念下;在實踐層面,上人對他的弟子及跟隨者說︰「身體或生命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要化無用為大用。」[攝影者:鄭啟聰]
圖右 :全世界只有慈濟的防腐遺體儲存室有木窗,木窗上每個相對的位置是捐贈者的名稱、送到學校的時間。對家屬而言只要看到那名字,過去一起生活的影像通通回到腦海裡;只要學校的大門開著,家屬隨時可以回來看他的親人。[攝影者:楊惠慈翻拍]


圖左 :2009年2月,華爾街日報一位得過普立茲新聞報導獎的記者Ian Johnson來參加醫學系二月份課程。四月,他在華爾街日報首頁寫了報導:「這個學校的做法,值得跟西方的醫學教育工作者溝通。」[攝影者:楊惠慈翻拍]
圖右 :何日生副執行長︰「大體捐贈,一如上人所說︰『此身非我有,用情在人間。』」[攝影者:許台生]


圖左 :曾國藩教授以一支人文互動短片與大家分享。臺下此起彼落的啜泣聲,是與會者同理那分不捨與大捨的動容。[攝影者:劉鴻榮]
圖右 :玄奘大學碩士生丁則格勒表示,這是他首次聽到「無語良師」一詞,心中十分震撼。他認為,無論往生者的年齡,願意提供自身大體給醫學生研究,這是莫大的慈悲。「這分慈悲心和發心,其實與我們西藏的『天葬』有著相同的概念。」[攝影者:楊惠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