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從環保體驗中 力行環保救地球

從環保體驗中 力行環保救地球

E-mail 列印
位於慈濟拉務路環保教育站,於早晨時分,迎來五十位來自芙蓉般若佛教會兒童佛學班的孩子、家長及老師,希望親身來了解如何做環保,並落實在生活中。

◎參訪環保站 加深環保知識

2024年8月4日早上九點, 細雨紛飛下,一輛輛汽車陸陸續續駛入慈濟拉務路環保教育站。這是來自芙蓉般若佛教會兒童佛學班的學員、老師及家長,首次到來參訪,也將家中一袋袋的資源回收物帶來。

般若佛學班成立三年,其中兒童佛學班分為四至六歲、七至九歲及十至十二歲三班。般若佛教會秘書廖淑琴告知,今天帶領兒童佛學班五十人來參訪慈濟環保教育站,希望加深環保知識,也讓他們親眼目睹慈濟志工如何落實環保。

芙蓉般若佛學會宗教顧問常御法師,很讚歎慈濟的環保,志工將回收物仔細分類,於環保站也設有惜福區,讓二手物品延長物命。法師稱「落實自然環保固然重要,但更重要是重視個人的心靈環保,去除貪嗔癡,不被自己的行為所污染。人總是想要的東西太多,不知不覺間就累積太多東西,但卻沒用到而導致浪費。」

◎大手牽小手 一起護地球

上午九點四十五分,參訪者聚集在活動中心,志工黃桂蘭(慈日)以手語帶動環保歌曲〈一個乾淨的地球〉。接著慈濟芙蓉聯絡處負責人黃秋玉(慈楹)為大家講解環保教育站的建設多採用回收物搭建,如地磚、廁所牆磚、分割區塊的間隔等。隨後大家移步到環保教育站前拍大合照留念。

家長和孩子分成兩組,在志工們的帶領下參觀環保教育站。有導覽區的森林地帶、土埋場、美麗的海洋、四大不調區、大愛感恩科技區、蔬食區、圖書館、惜福區、縫紉區、回收物分類區等。

志工們也引領參訪者前往廚房,有用回收地磚和牆磚鋪成的洗手間、節省水源的雨水回收區、環保園區的菜園等。其中,美麗的海洋區和四大不調區的地水火風所造成的災害,特別吸引小朋友流連忘返。大家從中了解地球是我們的,一旦被污染,會帶來什麼後果,因此,保護地球是人人的責任。

◎ 參訪環保站 感觸驚喜多

鍾麗儀是佛學班老師也是家長,她和丈夫帶著三個兒女前來。她表示,「雖然學校有教導環保,但今天帶孩子來實際體驗和學習如何分類資源,能更加深印象,才發現原來環保也是一門學問。光是塑料袋就有多種分類,有些是無法回收的。」於現場鍾麗儀還購買了由志工縫製的布環保袋,準備在外購物時使用。

家長鄭曉蘭今天也帶著兩個小孩同行。她說,「這次是佛學班的戶外活動,環保教育很重要,每個人都應該在生活中實踐環保。就像環保站把收集的雨水用在菜園裡,生產出不少有機蔬果。」

鄭曉蘭也分享了許多在今天參訪平時看不到的現象,例如海洋污染、垃圾山等。「我們雖然沒有親自去過垃圾山,但今天看到慈濟志工用心製作的垃圾山模型,以及海洋污染對海洋生物的影響。透過志工利用回收物製作的四大不調(風、火、水、土石流災害)模型,讓學生親眼看到和感受到,成為很好的學習教材。」

教育組組長劉曉沁引用聖嚴法師的開示,「保護物質的自然環境包括生態資源的保護以及物質資源的保存。所謂生態保護,指的是對所有野生動物和植物的保護。佛教主張愛護一切眾生,所以不殺生;因為愛護所有物質,所以要惜福。對於所有的物質資源,都應當好好愛惜、妥善運用,盡可能地重複使用,直到無法再用為止,這樣才能有效保護我們的環境。」

就讀丘曬園華小(SJKC Hillside)五年級的蕭明佑,已是第二年參與佛學班。他分享道,「我們不要亂丟垃圾,因為垃圾產生的毒素會流入海洋,我們吃了海洋生物,就會生病中毒。人們開發土地飼養動物也是不環保的,應該利用土地來種植更多樹木和蔬果,以防土石流。」

導覽完畢後,大家一起享用由志工用心烹煮的麵食和糕點,許多參訪者自備環保餐具,身體力行實踐環保。用過茶點後,環保和氣副幹事周創安(濟平)為參訪者介紹慈濟拉務路的環保教育站、三個環保站及二十五個環保點的運作模式及時間。他呼籲人人從點到線再到面落實做環保。保護和愛護我們的地球,人人有責。

最後,小朋友們將從家裡帶來的回收物,依據環保教育站的告示牌如紙張、塑料品、鐵罐、鋁罐、衣服、玻璃等,進行分類。

參訪活動於中午十二點結束。般若佛教會教育組組長劉曉沁最後分享,佛法教導,我們的身體是「正報」,而生存的環境是「依報」。因為我們必須依賴環境而生存,所以稱之為「依報」。如果我們繼續不加節制地破壞和浪費環境資源,不加以愛惜,不僅我們的子孫無法享有這樣的福報,我們自己在來生也將難以往生淨土。

圖左 :般若教育組組長劉曉沁(左)與志工黃秋玉分享她的環保心得。[攝影者:林彩雲]
圖右 :般若兒童佛學班全體師生與慈濟志工,在環保教育站留下歷史性的一刻。[攝影者:林彩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