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10月04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浩瀚父母恩 弘揚孝的真諦

浩瀚父母恩 弘揚孝的真諦

E-mail 列印
來自馬六甲、居鑾及麻坡,三地志工聚集在麻坡靜思堂,為來臨8月31日公演的《浩瀚父母恩》,做整合及集訓;期待透過此劇傳揚孝道倫理,感念父母浩瀚恩情,啟發大眾的孝心。

「我有一本 『通書』記錄著每一個曲 目的演繹人員;有問題就馬上去翻閱。」「身教很重要,我們孝順父母,孩子就會跟著做;孝道是可以一代傳一代。」「我的父母往生不到一百天,我的內心有很多感觸及感傷。」一句一句來自內心的話語,感人肺腑;有些人走入經藏,有所感悟及收穫;有人慶幸還來得及把愛說出口;有些人則心中有所缺憾,只因子欲養而親不待。

2009年慈濟馬六甲公演《父母恩重難報經》音樂手語舞臺劇,引起社會廣大的迴響,引導大家及時行孝。時隔十五年,當年曾參與的演員、工作人員,甚至觀眾,再次攜手,創造因緣來成就這場演繹,名為《浩瀚父母恩》。2024年8月31日將在慈濟麻坡靜思堂,9月15和16日於慈濟馬六甲靜思堂,9月21日在居鑾中華二小禮堂演出。

8月24日,來自三地的演繹人員齊聚在麻坡靜思堂,正式整合及集訓;此劇共動員二百九十一位來自馬六甲、麻坡和居鑾,不同年齡層與各社會階層的演繹人員,歷經兩個多月的練習,不論是策劃團隊或是演繹人員,各有所獲與成長;在考驗中增長智慧,關關難過關關過,間中的甜酸苦辣、汗水與淚水,盡在不言中。

◎勇於大承擔 回報父母恩

其中策劃團隊面對種種變化球,見招拆招;有氣餒想放棄,最終互相勉勵、彼此扶持;熬過低谷,繁花自現。

馬六甲志工黃芃凯(惟相)負責三個地區的協調工作。早在十五年前,他曾經參與演繹,此次退居幕後,不一樣的角色,天天忙碌如陀螺般,卻是滿滿的感動與甘願。

他表示,此次《浩瀚父母恩》重新搬上舞臺,編排中改用「手機」帶出現今社會的忙碌;就算佳節回去吃團圓飯,不論老少總是手機不離手,忽略對老人家的關心、親子關係冷淡亦疏遠、缺乏溝通;希望讓觀眾看到舞臺上的呈現能有所感悟,藉此喚醒及闡揚孝的真諦與美德。

黃芃凯的父母在2022及2023年相繼往生;他希望藉由此次的演繹,用回報父母恩的心態來規劃投入。

他分享自己在出生幾個月就碰上1969年513事件,因為戒嚴不能出門,住在偏僻之鄉的母親,無法攝取足夠的營養,母乳不足,導致他的身形瘦小,弟弟都比他高大及強壯。在中學時媽媽向他道歉,沒辦法供給他母乳,讓他很感慨。

「我跟媽媽的關係是母子,也像母女;總是無話不說。」

「當媽媽病重,離開之際,我卻無法到醫院探望,無法陪伴在身邊。」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一句話道出了與媽媽的親暱關係;媽媽生病的六年,他無怨無悔地照顧她、陪伴在身邊,卻在往生的那一刻,無法在身邊盡孝,讓他有所遺憾,心裡非常難受。他表示,很多話未曾也來不及對父母說出口,想藉由這樣的因緣,把功德迴向給父母,讓他們安心,往生淨土、離苦得樂,他也比較安心。

「回想起很多往事,總有一些遺憾,藉由這樣的承擔,來迴向給媽媽。」「媽媽,我很愛您,您的離開讓我很傷心。」縱然如此,他也明白人生無常;只是心中總有所遺憾,希望藉由這部孝經,報答父母恩。

◎筆記成通書 善巧方便法

「我有一本『通書』,記錄著每一個曲目的演繹人員。」

「每當有人進退,我的通書就必須拿出來了。」

另一位策劃團隊成員陳琳蓮(慮佳),一頁一頁地翻著手上的「通書」,裡面記錄著密密麻麻的筆記。

「這是記錄〈序曲〉,這是〈因緣〉;單是〈序曲〉就有將近四十人,何況是全部的曲目呢!」

陳琳蓮苦中作樂笑言,她的記性進步很多;要記得人、名字、角色;當有人問起,她總能很快速地回答。她第一次承擔如此大型的演繹,整個過程面對很多人事物;需要聯絡人、尋找人、安排適合的角色;當中最難的就是〈懷胎〉的曲目,很多人都不願意扮演孕婦的角色,尋尋覓覓,最終邀約一些未結婚生子的來扮演,才湊齊人數。

面對演繹人員的進進出出,她的煩惱起起落落;在尋找人就面對很多挑戰與考驗,人物角色換了又換;排練日總會很多人請假,不能來練習。有一回,她在找東西的時候,看到了一句靜思語:「有事就會有煩惱,若要做事,就必須下定決心。不怕煩惱,則任何困難皆可解決」。

「這句靜思語猶如一盞明燈照耀著我,一直鼓勵著、支撐著我走到現在。」

陳琳蓮希望這一部經讓年輕人有所體悟,可以喚醒大家:好好珍惜家人,想想自己的父母、想想自己的孩子,調整自己的心態,互相體諒、包容、善解。

◎難關關關過 闡揚美孝道

此次演繹,麻坡領養了〈十恩〉及〈親情〉兩個曲目,一樣面對困難重重;3月份開始招募演繹人員,反應冷淡,直到5月才開始第一次排練,彼此時間的配合就是一大考驗,間中人也是進進出出。

「邀約了這一位,那一位要走,整個過程有想放棄的感覺。」

演繹協調黃湄嵐(慮纓)表示,尤其邀約男眾非常困難,甚至只是開口叫對方的名字,未曾說明來意,對方馬上回應:「不要不要」,頗感無奈。

馬六甲協調黃芃凯不斷地鼓勵她:「沒有關係,繼續邀約,千萬不要放棄。」

黃湄嵐轉念一想,麻坡只是兩個曲目都困難重重,何況是馬六甲要承擔其他那麼多的曲目,感同身受策劃團隊的難與不容易;所以,繼續堅持、繼續邀約。

她很感恩先生和女兒,看到她面對困擾,義不容辭地協助,投入演繹。一開始,女兒堅決告訴媽媽,她不參與,但當看到媽媽為了招募演繹人員而焦頭爛額;心疼媽媽的難,不僅自己投入,還邀約朋友一起來參與演繹。

「麻坡靜思堂已經落成,趁這個演繹,回饋給麻坡市民。」

「站在臺上的演繹,可能只是個人的感受;策劃團隊需要看的是整體,讓它達到很真善美的感覺。」

以往,她是站在臺上演繹;而今,在臺下又有不同的詮釋與風景;而每一首曲目都是需要長時間不斷地排練,過程中才能夠達到深入其境的感覺、融入當中。

麻坡另一位種子老師吳思敏(慈僎),主要負責指導演員的肢體語言、走位及表情等。她表示,把此劇搬上舞臺,讓觀眾欣賞藝術的同時,也能體會到孝的真諦,從中攝受,體悟及領會,是很好的「法布施」。

「隨著年齡的增長,現今的人跟父母親的距離愈來愈遠,陪伴父母親的時間也愈來愈少,我們要如何去報答父母恩?」

「這是很好的因緣,可以接引更多人來探討與探索、思考孝的真諦,也呼籲大家要好好地珍惜我們的生命來源。」

她感恩大家一起來創造好因緣,雖然在帶領演繹人員去揣摩角色及投入,並不容易,但是大家會互相討論如何把感情融入角色中;大家都很認真,可以彼此接納、合和互協。

她認為,一些演繹人員可能因緣不具足而退出,也沒有關係,如果在當天能出席觀賞,也是很好的因緣。

◎珍惜眼前人 百善孝為先

來自居鑾的鍾詠名(惟欽)接到要演繹叛逆孩子的角色,覺得挑戰;生活中,他一向都是乖孩子,很少忤逆父母。父母在一個月間相繼往生,讓他悲痛欲絕,在排練中很壓抑情緒,感觸很深。

「我的父母往生不到一百天,不免會有很多感觸及感傷。」

「爸爸媽媽我愛您,感恩您們的養育之恩,讓我們可以好好地走到今天。」

集訓舞臺上〈終曲〉中的一幕,對著空搖椅喊「媽媽」,他不禁落淚,藉此抒發對父母的思念。

「我很珍惜這次演繹的機會,也算是報答父母恩,喚醒更多人注重孝道。」

「我沒有遺憾,也希望把這個功德迴向給他們。」

「父母還在的時候能夠孝順父母,不要子欲養而親不待。」

他希望每一位出席觀賞的會眾能夠接收到,珍惜眼前的父母,好好地去愛他們,等他們離開了以後,就沒有機會盡孝了。「除了警惕自己,也可以讓身邊的孩子知道,珍惜父母還在的時候,多孝順。」

◎本是連理枝 無常不可測

另一位內心滿滿悲傷的麻坡志工羅清雄,妻子在去年(2023年)10月25日突然腦血管爆裂,在醫院昏迷了十一天,間中進行了兩次手術,在11月6日往生。

從2012年開始,他與太太就參加了不同的演繹,互相扶持、互相指導;也一同參與2015年的《法譬如水》演繹;而今,身邊少一個人,異常感傷;一開始也無心練習,想退出,卻又不捨策劃組一直找不足人,只好堅持,過程非常煎熬。

「之前我們形影不離,但是她永遠活在我心中,在臺上看似我一人,卻是把太太的分一起演繹出來。」

從剛開始的排斥,然後慢慢接受;從經文中了解父母恩重,養育孩子的不容易。回想起家裡經營玻璃店,屬於危險的行業,也曾經看到父親被玻璃割傷;一幕幕父母如何照顧他的畫面重現,讓他不禁流淚了。

「父母在生時盡孝道,能為他們做多少就盡量協助;若他們往生,才來安排一大堆的祭品,都沒有意義了。」

「有孝才會順順利利。」現在父母不在了,他要用父母給的身體來做慈善,幫助更多人;取之社會用之社會,不能出錢就出力;如此才能迴向給父母,報答生育、養育之恩。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是佛教經典中闡述孝道最為透徹、精闢的一部典籍,證嚴上人藉由這部經典,來闡述父母的宏恩,同時以深邃明澈的智慧,活潑地詮釋了現代為人父母與子女的相對之禮,希望大家都能珍惜生命的來源,時時刻刻報答父母恩,並利用父母給我們的身體,為社會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

雖面對種種考驗,志工們齊心協力共同排除困難,一一去克服,共同成就《浩瀚父母恩》音樂手語舞臺劇,喚醒世人對父母的尊敬;希望更多人一起來省思父母恩,透過行善、行孝來闡揚孝的真諦。

圖左 :黃湄嵐(左一)及陳琳蓮(左二)縱使面對困難重重,也一一克服。[攝影者:羅宗進]
圖右 :種子老師吳思敏主要負責指導演員的肢體語言、走位及表情等。[攝影者:羅宗進]

圖左 :羅清雄(中)從經文中了解父母恩重,要用父母給的身體來做慈善,回報父母恩。[攝影者:羅宗進]
圖右 :黃芃凯(左一)用回報父母恩的心態,來承擔此次演繹的協調。[攝影者:羅宗進]
圖左 :鍾詠名在舞臺上抒發對父母的思念。[攝影者:黃佩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