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3月23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細胞療法 生死一線間的生機

細胞療法 生死一線間的生機

E-mail 列印
2017 年美國使用基因改造的CAR-T細胞療法,成功治癒血癌末期病人,昂貴的醫療費用,經石崇良署長多次斡旋,2023年11月開始,由健保局給付。新科技細胞療法,讓生死一線間的病患重燃希望。

明月映 心,象徵圓滿的中秋佳節。9月17日,花蓮慈濟醫院幹細胞與精準醫療中心主任李啟誠,在花蓮靜思堂以「免疫細胞治療」為主題,為來自全球參與2024 TIMA國際慈濟人醫會年會三百多名醫師、護理師、藥師與志工說明新科技醫療如何發揮人醫之愛。

◎CAR-T細胞療法 運用在臺灣

「2012年人類史上首次接受CAR-T細胞治療臨床試驗的七歲小女孩,曾經是不斷化療無效的血癌末期患者,擺脫死亡陰霾健康成長,如今是美國波士頓馬拉松競賽場上的陽光女孩。」李啟誠的滔滔溯源鼓舞人心。

兼具「細胞療法」、「基因療法」、「免疫療法」的創新癌症治療,昂貴的CAR-T細胞治療於2021年引進臺灣,淋巴癌骨髓移植五年後復發,五十三歲影像科醫師周紹賓,是臺灣CAR-T自費醫治首例。

淋巴癌、血癌末期患者開啟獲救機會,2023年11月衛生署宣布由健保給付,包括李啟誠在內,四位慈濟志工受邀參與「『淋』危不亂、『白』折不撓」的記者會,奮戰反覆復發的淋巴癌九年,七十歲張女士現身說法,她幸運地成為由健保給付的首例。

收集自體免疫細胞,實驗室內進行基因改造後回輸抗癌,沒有化療毀滅性的副作用,李啟誠分享前述兩位先後在花蓮慈濟醫院CAR-T細胞療法的成功案例,在場學員聽聞,莫不為此精神振奮。

數次造血幹細胞移植失敗,八年後在花蓮慈濟醫院啟用CAR-T療法,十天後造血幹細胞即開始生成,病房內開起了吉他演唱會。另一位也是來自越南,六十一歲退休護理師日前已經來到慈濟醫院,正準備CAR-T治療中。李啟誠提到這些從病魔中搶救回來的生命,滿心愉悅,繼續著西南向國際醫療案例的說明。

「案例裡原本救人的醫師,卻因癌症的復發需要被救治。」感受生命的無常,花蓮慈濟醫院門診護理師戴文惠聽後,極為慶幸醫學的進步能夠再次創造生命的奇蹟。「希望用我的餘生與專業,服務更多人。」呼應周醫師治療後許下的心願,戴文惠體會出,經過救治的醫師,雖身有病,猶如堅舟能度人,醫者的天職更受啟發。

「五歲小病人來到先生執業的小兒科診所就醫,再轉診到大醫院確認是血癌。」回憶起那位因病被迫中斷學業的病童,國中再回診時,已變成憂鬱症患者,人醫會學員語言治療師黃韵筑,不捨這位孩童小小年紀人生充滿挫折,導致諸多身心不適症狀。

「之前也認識一位罹患淋巴癌的骨科醫師,經造血幹細胞移植後,依然不斷復發最後離世。」黃韵筑認為CAR-T細胞療法對治血癌與淋巴癌患者的成功運用,對於罹癌年輕化,罹癌率攀升的臺灣,尤其是貧病弱勢家庭而言,健保給付絕對是一大福音。

◎細胞增益療法 未來養生主流

《黃帝內經》「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正氣,即是免疫系統功能。「結合老祖宗的智慧,花蓮慈濟醫院最大的醫療特色,就是中西合療。」李啟誠也從中醫觀點談「預防勝於浴療」。

「Empowering Your Immune System to Fight Cancer with Autologous T-cell/CIK Immunotherapy. 」接著,李啟誠以圖示解說免疫細胞的抗癌運作模式。NK自然殺手細胞或T細胞,可以對抗非血液以外的腫瘤,免疫細胞增益療法即將成為未來的科技養生主流。

巨大癌細胞會脫落微小抗原標記,身體健全的免疫系統有哨兵來偵測入侵,再喚醒冬眠中的T細胞,對抗癌細胞。曾經消滅的抗原也將存在記憶庫裡,有機會對抗未來可能的癌症。

發現癌症時,代表上述運作模式失效,可能是T細胞繼續冬眠,或者癌細胞數量太多無法處理。李啟誠說,「藉由體外收集,在高規格GPT實驗室裡,培養、擴增數量,甚至給與訓練抗癌的技術,再回輸進體內。」免疫細胞不僅可以清除癌化細胞,還可以對抗細菌、病毒感染等。

先生是腸胃內科醫師,來自菲律賓的牙醫師張麗真,聽完細胞療法運用後提問,希望未來能有進一步的學習與諮詢,甚至是推薦病患前來。李啟誠同時表示,西南向國際醫療的政策下非常地歡迎。

◎愛的能量流淌 人體有最佳自癒力

過去無CAR-T年代,血癌末期患者存活率極為低,「花蓮慈濟醫院CAR-T治療截至目前為止,存活率為百分之百。」李啟誠套用林碧玉副總的觀點,因為慈濟醫院裡有愛的能量流淌。

具有公衛、醫科與牙科背景,來自於美國南加州的蕭安格醫師,興趣廣泛地研究細胞療法多年,經過體外測試後,CAR-T的運用自體是最好,沒有排斥,但因為癌細胞的頑強變異,可能也需要異體,但就擔心排斥作用大。

「上人常講正能量,除了免疫細胞療法,史丹佛、哈佛大學都在研究能量,透過打坐、氣功等靜心,也就是提升細胞裡的粒線體能量,彼此共行在軌道上,相安無事。」走在醫療尖端,蕭安格肯定身體本身的自然能量運作。

「萬宗不離其本,這個本,就是心態。」不管外在環境的任何治療,心輕安,不為所動,醫學上「一加一絕對從來不是二。」與癌細胞和平共存,生活、飲食、作息、情緒、運動五個大方向,其中情緒是最大關鍵,一旁的外科醫師陳福民醫師強調著。

德國研發的機器可以測出身體的能量,開心,有愛的時候,能量就會變高。器官部位能量圖的明、暗,顯示健康與否。蕭安格說,能量是可以被證明的。「愛就是正能量,心懷感恩,能去愛更多的人,就會讓能量場變高,慢性病、癌症自然就不容易起來,是奇蹟,也是科學。」蕭安格繼續分享著。

面對疾病威脅,細胞醫療的新科技造福更多人的同時,回應李啟誠最後所說,「最美的風景是慈濟一家人。」拉長情、擴大愛,願意敞開心胸去愛更多人,讓愛的能量流淌,也將擁有最佳的自癒力。

圖左 :癌細胞脫落微小抗原標記,身體健全的免疫系統的哨兵來偵測入侵,再喚醒冬眠中的T細胞對抗癌細胞,李啟誠以圖示解說免疫細胞的抗癌運作模式。[攝影者:螢幕截圖]
圖右 :黃韵筑課堂上專注聆聽,她認為CAR-T細胞療法,對於罹癌年輕化,與罹癌機率攀升的臺灣,尤其是對貧病弱勢家庭而言,健保給付絕對是一大福音。[攝影者:林萬教]

圖左 :案例裡原本救人的醫師,卻因癌症的復發需要被救治,花蓮慈濟醫院門診護理師戴文惠感受生命的無常,卻也慶幸醫學的進步再次創造生命的奇蹟。[攝影者:林萬教]
圖右 :面對疾病威脅,細胞醫療的新科技造福更多人的同時,拉長情、擴大愛,願意敞開心胸去愛更多人,讓愛的能量流淌,李啟誠說,最美的風景是慈濟一家人。[攝影者:楊凱誠]

圖左 :來自菲律賓的牙醫師張麗真,在聽完細胞療法運用後提問,希望未來能有進一步的學習與諮詢,甚至是推薦病患前來。[攝影者:林萬教]
圖右 :具有公衛、醫科與牙科背景,來自於美國南加州的蕭安格醫師,興趣廣泛地研究細胞療法多年,針對講師所提存活率問題提問。[攝影者:楊凱誠]
圖左 :參與義診多年,來自美國外科醫師陳福民醫師(右一)閱歷豐富經驗多,儘管年紀長,課堂上仍然精神抖擻,專注聆聽。[攝影者:林萬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