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臺南慈中準備了臺南獨有的建築結構「健獅」的紀念牌,還有一副寫有「慈心善意馬來行,濟世自在西亞情」的字畫,作為給吉隆坡慈濟國際學校的紀念禮物。[攝影者:潘愛麗]](/community/./images/community/1F29B99070E311EF98B045FBAC997A67_0.jpg)
2024年7月15日,臺灣臺南市私立慈濟高級中學(臺南慈中)姚智化校長與三位老師帶領國小部的二十位小學生,莅臨吉隆坡慈濟國際學校參訪交流並簽署合作備忘錄。
◎文化交流 其樂融融
當天一早,二十多位吉隆坡慈濟國際學校的四年級和五年級的學生,帶著雀躍的心情,在學校大禮堂並列成兩排,準備迎接來自臺灣臺南慈中的師生。當巴士到達時,幾位學生手持馬來民族傳統樂器 —— 羊皮鼓,擊鼓迎賓,其他活力十足的學生則在校長、老師、懿德爸媽們的陪同下拍手歡唱,熱烈歡迎遠道而來的慈濟家人。
迎賓隊伍引領大家來到學校的多元化禮堂,吉隆坡慈濟國際學校小學部主管傅嘉萍老師,代表校方致歡迎詞,並介紹吉隆坡慈濟國際學校與臺南慈中相同的常年活動,如歲末祝福、「竹筒回娘家」和地球日,同時分享一些特別活動如:小學音樂會、馬來語週和戶外教學。傅嘉萍也很感恩大家能齊聚一堂,共同見證兩校之間的合作和慶祝結合的共同價値。
人文室同仁吳嘉珊表示,為了讓臺南慈中國小部學生有更好的體驗,校方安排能够口操流利華語和善於溝通,且年齡相近的學生代表,以一對一學伴的槪念,陪伴來自臺南慈小的學生。吉隆坡和臺灣臺南的學生,雖然穿著同款的校服,但是難免陌生,因此主持破冰遊戲的老師就不讓大家説話,通過辨別動物發出的叫聲尋找學伴。確認了學伴後,兩校學生就坐在一起互相交流,大家從對方的名字和年齡開始互相認識,並介紹各自國家特別的美食。
過後,大家就在禮堂外的場地享用茶點,校方準備了大馬國民飲料美祿(MILO)、娘惹傳統小點心椰絲糯米糍(Onde-onde)和三明治款待大家,小學伴盡地主之誼為客人服務。臺南慈中國小部學生對馬來西亞的的餐點,有的表示很喜歡,有的則表示新奇。
大家在享用點心的時刻也進行交流,馬來西亞的學生,以介紹點心打開話匣子:「椰絲糯米糍是我們馬來西亞的娘惹傳統點心,裡面有椰糖,要整粒放進嘴巴咬,不然椰糖會流出來喔!」
◎舞臺獻藝 傳遞溫情
「兩校合作備忘錄簽署儀式」在人文講堂進行。人文講堂裡,兩校的學生整齊地安坐。放眼望去,一樣的校服,一樣的氣質,完全分不出是來自臺灣還是馬來西亞的學生。
六年級毅力班和勇氣班的學生,呈獻描述馬來西亞月亮風箏的馬來傳統舞蹈 Wau Bulan(月亮風箏)。學生們整齊盤腿坐在舞臺上,跟著旋律搖擺身體和手部,隨著節奏做打擊動作,表演和諧又有特色。
臺灣臺南慈中國小部輔導主任鍾雅慧,藉此機會跟大家分享該校學生們在2023年一整年的活動,除了有各種校內活動,還有很多走出校園的活動;看到有趣的活動,講堂內的學生發出驚歎聲。
二十位臺南慈中的學生也準備了表演。他們自信地站在臺上,隨著歌曲,以優雅的手語呈獻〈讓愛傳出去〉。
吉隆坡慈濟國際學校校長邱麗玲,歡迎臺南慈中二十四位師生的莅臨。她説:「這是歷史性的一天,同是慈濟教育體系的我們,在今天簽署了合作備忘錄。兩校的合作一定能碰撞出美麗的火花,開拓彼此的視野。」邱麗玲校長以證嚴上人靜思語「合心為善,和氣付出,互愛讚歎,伸手協力」期許兩校在未來的合作。
邱麗玲校長受訪時表示:「我們與臺南慈中都是來自慈濟的教育體系,我們都在落實證嚴上人的教育理念。締結為姊妹校,是因為我們都有一樣的教育願景。」邱麗玲校長期待未來彼此可以共享教學資源、教學想法,和涉及更多學生與老師的國際交流。雖然彼此有地理上的距離,可是科技能打破距離,邱麗玲校長期待有朝一日,兩所學校的老師能夠在網上,互相為對方學校的學生進行遠程授課。
◎德才兼備 資源共享
姚智化校長簡單介紹了臺南慈中的成立。當時臺南市市長以「臺南缺慈濟人文」打動證嚴上人,成就臺南慈中於2007年創校,至今已有十七個年頭,目前有一千九百位學生。姚智化校長説臺南是臺灣的古都,也是一個現代化的城市,他極力邀請吉隆坡慈濟國際學校的師生到臺南交流。
姚智化校長分享,本來只安排十五位學生參與交流團,由於學生報名踴躍,結果增至二十位學生,他感恩吉隆坡慈濟國際學校的安排。「馬來西亞就像是一個民族的大熔爐,學生們來到馬來西亞,體驗到這裡的人民友善和各民族和平相處的風情,一趟旅程就好像去了多個不同的國家,收獲滿滿。」
姚智化校長覺得兩校在教學人文方面各有特色,簽署了合作備忘錄後,可以更有效地分享彼此的教學和活動。臺南慈中在環境教育和國際教育上都有非常出色的表現,榮獲臺灣國家環境教育奬。學校的「光盤」行動,除了讓學生不浪費食物,還讓學生在執行的過程中學習良多。這項活動也得到來自臺灣與美國的「臺美生態」做高等級的綠旗(註)。
這一趟旅程,姚智化校長深深地感受到慈濟都是一家人。他感恩從長時間的籌備,到今天一整天的接待,都感受到吉隆坡慈濟國際學校的的用心和熱情。姚智化校長非常期待吉隆坡慈濟國際學校,也能安排交流團到臺南慈中,換他們來盡地主之誼,彼此做進一步的交流。
在眾人的見證下,兩校簽署合作備忘錄,締結姊妹校共育人才。簽署儀式簡單不失隆重,雙方用心準備紀念品。吉隆坡慈濟國際學校致贈刻有象徵馬來西亞特徵的皇家雪蘭莪的錫鑞禮品給臺南慈中,而臺南慈中則準備了該地獨有的建築結構「健獅」的紀念牌、還有一副寫有「慈心善意馬來行,濟世自在西亞情」的字畫作為紀念,除了祝福彼此,也是雙方對未來共同培育德才兼備的孩子的展望。
簽署合作備忘錄的儀式,在一首由雙方學生共同演繹的〈地球的孩子〉步入尾聲。觀眾席上的學生也加入,全場站起來一起大合唱、比手語,場面既熱絡又温馨。
◎校園巡禮 見證人文
午餐後,吉隆坡慈濟國際學校的師生,帶著臺南慈中國小部的師生參觀校園。教室、禮堂、圖書館、人文教室、室內體育館、大操場、遊樂場、靜思書軒、志工室:「學校裡還有靜思書軒耶!」、「室內體育館有自然採光!」、「我們學校的遊樂場比較大。」學生們一邊參觀,一邊討論交流,沒有隔閡。
臺南慈中國小部的吳宥霆第一次來到馬來西亞。「吉隆坡慈濟國際學校很大,給人的氣氛很好。我最喜歡室內體育館,因為我喜歡運動。」吳宥霆表示在臺灣,大家一般只説中文和臺語,但馬來西亞的學生能説華語、英語和馬來文,令他大開眼界。經過這次的國際交流,他希望自己能更獨立,並期許提升自己的英文能力,以便有信心可以用英語與外國人順暢地溝通,開拓國際視野。
回到多元化禮堂,等待大家的是蠟染體驗,蠟染是馬來西亞本土文化藝術的國粹之一。吳嘉珊説:「不同國度的兩校交流,少不了分享獨特的民族風情,因此我們準備了蠟染體驗活動,這是文化與藝術的結合。」臺南慈中國小部的學生與學伴,二人一組合作完成一副蠟染,增進彼此的情感聯繫。
四年級的鄭鉉澔是吉隆坡慈濟國際學校的學生代表之一。為了盡地主之誼,鄭鉉澔與其他十九位同學,早在一星期前就趁著午休時間,每天進行培訓,練習歡迎隊伍的羊皮鼓、手語和待客之道,他説:「對待客人要客氣和禮貌。」 鄭鉉澔表示,剛開始大家並不熟悉,可是經過携手合作蠟染後,彼此就熟絡了。有機會陪伴來自臺灣的同學,他感到很榮幸,也在陪伴的過程中學習到互相尊重。
鍾雅慧主任是帶隊老師之一。她表示,學生為了參與這趟國際交流團,進行了集訓;通過參訪粉紅水上清眞寺、黑風洞、興都廟等不同文化與宗教的景點,豐富了他們的人生經驗。「我們坐了四小時五十分的飛機,來到距離臺灣三千公里外的馬來西亞,雖然彼此素昧平生,可是大家卻都穿著一樣的制服,有一樣的教育理念,讓我們感覺就像回到自己學校,見到家人一樣,學生也能很快地融入。」
兩校學生通過這次的國際交流,打開了國際視野,他們也很期待接下來的國際交流,能見到他們今天的學伴,再續前緣。
(註):「綠旗」是臺美生態學校計畫中最高等級的認證榮譽。要獲得「綠旗」認證,學校除了要遵循「七大步驟」的流程外,也要至少完成執行三項環境路徑。另外,「綠旗」認證是有時效性的,每次綠旗的效期為兩年,因此獲得「綠旗」認證通過的學校,每兩年要再提出更新認證。


圖左 :鍾雅慧主任是帶隊老師之一:「我們大家都穿著一樣的制服,有一樣的教育理念,讓我們感覺就像回到自己的學校,見到家人一樣。」[攝影者:黃莉燕]
圖右 :吉隆坡和臺南的學生,通過辨別動物發出的叫聲尋找學伴。確認了學伴後,兩校學生就坐在一起互相交流,大家從對方的名字和年齡開始互相認識。[攝影者:黃莉燕]


圖左 :隨團來交流的二十位臺南慈中學生準備也了表演。她們自信地站在臺上,以優雅的手語呈獻〈讓愛傳出去〉。[攝影者:黃莉燕]
圖右 :在眾人的見證下,吉隆坡慈濟國際學校和臺灣臺南慈中簽署合作備忘錄,締結姊妹校,共同培育德才兼備的孩子。[攝影者:黃莉燕]


圖左 :四年級的鄭鉉澔(中)是吉隆坡慈濟國際學校的學生代表之一。為了盡地主之誼,在一星期前,趁午休時間進行培訓,練習歡迎隊伍的馬來鼓、手語〈地球的孩子〉和待客之道。[攝影者:黃莉燕]
圖右 :臺南慈中國小部的吳宥霆(左一)表示:「吉隆坡慈濟國際學校很大,給人的氣氛很好。我最喜歡室內體育館,因為我喜歡運動。」[攝影者:黃莉燕]


圖左 :人文室同仁吳嘉珊(右)説:「不同國度的兩校交流,少不了分享獨特的民族風情,因此我們準備了蠟染體驗活動,這是文化與藝術的結合。」[攝影者:潘愛麗]
圖右 :大家在禮堂外享用茶點,校方準備了大馬國民飲料美祿(MILO)和娘惹傳統小點心椰絲糯米糍(Onde-onde)還有三文治款待大家。小學伴盡地主之誼為客人服務。[攝影者:潘愛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