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1月22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南 見習課程喜分享 堅定信念續培訓

見習課程喜分享 堅定信念續培訓

E-mail 列印
2024年臺南區十月份見習課程回歸各和氣自行舉辦,臺南東區東二和氣於10月12日下午,在臺南市崇善環保教育站舉行,法親家人近三十多位互相暢談這一年來參加見習的收穫與感想,温馨動人之情滿溢。別具意義的是 ,很多見習學員都發願要參加明年的培訓課程,希望能在慈濟道上,好好把握時間、付出良能,發揮生命的真正價值。

◎大愛日不落 善行遍人間

「當我失落給我親切的微笑……當我傷心給我溫暖的擁抱……」課程一開始,由培育志工楊帆屏以〈認識您真好〉手語歌活絡現場的氣氛,打破秋日午後沈靜的時光。

培育幹事陳寶敏表示,「社區會眾可以選擇加入慈濟見習,這是一種智慧的抉擇,也是一種奇妙的因緣。透過見習課程能夠更加認識慈濟,也經由投入社區實際參與勤務,從『做中學,學中覺』學習做一個慈悲又有智慧的志工,轉小愛為大愛,把握因緣做上人第一代的弟子同行菩薩道。」

展望未來,陳寶敏期許自己行菩薩道就是凡事要盡心盡力,成敗交給業力。在培育的過程,謹記上人的慈示,「以誠待之、以正導之、以信引之、以實陪之,讓新發意的見習學員,能深植慈濟精神理念,具有正知正見。」

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創立至今即將邁入五十九個年頭,培育志工楊欽淼娓娓道出慈濟的故事,從三十位家庭主婦日存五毛錢的竹筒歲月開始,慈濟四大八法印——「慈善」守護眾生—國際化、「醫療」守護生命—普遍化、「教育」守護慧命—完全化、「人文」守護道德—深度化,加上國際賑災、骨髓捐贈、環保、社區志工。

慈濟五十多年來,慈善足跡已走過一百三十六個國家地區;在全球天災人禍頻傳的時代,慈濟的大愛日不落,善行遍人間,在座的見習學員每個人聽了都深受感動,也更加堅定要參加培訓的信念,愛心助人不落人後。

◎輔具愛相扶 牽起慈濟情

五十一年次的王風勝,為了減輕家庭負擔,去就讀中正預校,在軍中待了二十四年後,很想再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於是毅然決然離開軍中轉考公職人員,進入退輔會服務。

王風勝與慈濟的因緣,源於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與慈濟基金會簽訂合作協議,希望藉由公私協力共同建立機制,協助關懷弱勢及年長者。臺南榮家長官王風勝與志工鍾能進洽談搬遷新家後,舊有的病床、輪椅等醫療器材的去處,這些要汰換的醫療器材報廢著實有點可惜,於是交由慈濟經過整修後資源再利用,提供給輔具平臺供一般普羅大眾免費申請,造福許多弱勢需求者。

王風勝喜歡看大愛臺,也參與過外語隊協助醫療人員外語溝通,在一些救災現場也經常看到慈濟志工穿梭的身影。而志工們也不定期去榮家關懷,像浴佛節活動老人家都蠻支持的。他的太太和子女從事醫護工作,所以對於上人創辦護校、醫學院特別有感,不僅照顧偏鄉小孩的就學、就業問題,以及解決醫護人員不足的窘境。

有了一面之緣,在鍾能進的邀約下參加見習,從見習中對於慈濟的四大八法有了更深入了解「佛在心中,心即是佛。」王風勝天生有著悲天憫人的胸懷,身為榮家管理者,他時時刻刻都在為年長者設想,希望能夠通過培訓成為慈濟的一份子,共同來照護老人家,讓他們能夠老有所終、老而善終。

◎窗外有蘭天 劇情引共鳴

蘇歆雅認識慈濟是在大學時期,當時媽媽就幫忙繳交功德款,結婚工作後認識梁家宜而成為志工楊欽淼的會員。

憶起當年觀賞大愛臺戲劇《窗外有蘭天》,劇中的主角是校長娘汪黃綉蘭(阿蘭);由於先生是老師,這部劇引起蘇歆雅很大的共鳴,期許自己有一天也能成為慈濟人,若先生能晉升校長,那麼她也能如劇中的校長娘一樣,能夠成就自己成為幫助苦難人的人。

但是為了分擔家庭經濟,且小孩需要照顧,一直沒有機緣進入慈濟,直到今年好朋友梁家宜提到先生楊欽淼有邀約參加見習,她一直遲遲未能決定,蘇歆雅即推了梁家宜一把,「走走走,我們一起去見習。」一切都是好因緣,心動不如馬上行動,歡歡喜喜加入見習行列。

在疫情期間,慈濟人送物資到蘇歆雅先生服務的學校,擔任學務主任的先生必須執行物資發放的業務,深深受到慈濟人無私傳愛的行為感動,因此也支持蘇歆雅走入慈濟。然而公公卻對慈濟有誤解,覺得慈濟已經很有錢了,為什麼還要一直募款?

以前的蘇歆雅只能默默不語,經過見習課程進一步了解慈濟的四大八法,對於慈濟也更加認同,因此也能適時的向公公傳法,意圖改變錯誤的觀念。蘇歆雅體會到心靈的收穫滿滿,覺得自己還有能力可以做更多有益人群的事,因此希望明年能培訓,也期望能幫忙人文志業的蔡青兒,在校園推廣靜思書軒。

◎善解往日傷 同修菩薩道

培育幹事楊欽淼的太太梁家宜,早年因為孩子年紀小,頑皮又不受教,為了能陪伴孩子成長,曾經加入大愛媽媽,但也許因緣不具足,有一次忘了共修時間,受到一位志工嚴厲的指責,而萌生退轉,告訴自己想做好事未必要在慈濟,雖然如此,慈濟的大型活動如歲末祝福、七月吉祥月、浴佛……等等,她還是都會來參加。

有一次與先生參加歲末祝福,先生受到上人的感召,隔年毅然決然參加見習,接續培訓受證慈誠委員,從此精進於上人的理念,及投入慈濟的各項勤務,看著先生做慈濟的歡喜心和心性改變,孩子也受到影響,一家人觀賞大愛臺的節目,孩子們耳濡目染,親子互相信任,彼此傾聽心聲,相處如同朋友,家庭的氛圍也緩和了。

現在孩子已長大,自己除了上班之外,許多時間都被手機綁架,浪費時間虛度光陰,想想如果能夠將時間拿來做有益眾生的事,豈不是更有意義。楊欽淼感受到因緣具足了,因此邀約太太梁家宜今年見習。

雖然往日的傷害仍存在記憶,但已漸能善解,而且有好朋友蘇歆雅一起精進,一方面能夠將愛慈濟的心化為行動,另一方面也成就夫妻同修的福報,期許自己能更進一步參加明年的培訓,和先生一起同行菩薩道。

◎胞弟引入門 解錯誤迷思

學員楊淑敏表示,早期家人很反對慈濟不時的募款,也誤以為要捐一百萬才能成為慈濟委員,直到弟弟楊欽淼成為慈濟人,她當時並非真正瞭解慈濟,但為了支持弟弟,每月仍然繳交一百元成為慈濟會員。看到弟弟投入慈濟後非常精進,時時都很忙碌,雖然不清楚他都在忙些什麼?但至少澄清了要捐一百萬才能成為慈濟委員的錯誤訊息。

看到弟弟家庭的氛圍一團和氣,漸漸轉而肯定慈濟的精神理念,想想自己在市場做生意,常常看到苦難的人,心中總想著自己有一口飯吃,也可以幫助別人有一口飯吃,心性本質的善念與悲心,在弟媳梁家宜與好朋友蘇歆雅的邀約下,決定加入見習的行列。

經過每月一次的課程,更瞭解慈濟的人文與四大志業八大法印,都是每個人步步踏實的耕耘,謠言不攻自破,期望自己能夠更深入慈濟,也決定明年參加培訓,未來能跟別人說慈濟。

七十四歲的見習學員張旺村,退休後的生活沒有了目標,平常喜歡打打麻將打發時間,有位志工就帶領他進環保站做環保,一個禮拜大概有三至四次跟車做定點回收。他暗自發願要把打麻將的壞習慣改掉才去參加見習,三年後終於如願了,他認真上課從不缺席,還拿到全勤獎。除了在環保站之外,靜思堂也經常看到他擔當機動志工排桌椅的身影。

進入慈濟之後,張旺村更加了解生命的價值不在擁有,而是在於能夠付出與關懷別人;也更加珍惜現在擁有健康的身體,可以把握當下努力去付出。

組長高錦蓮感恩藉由見習課程,讓大家更加認同慈濟的理念,且願意繼續參加培訓,希望人人都能成為上人的好弟子,發揮生命的良能,讓生命更精采;募心募愛人間菩薩大招生,讓慈濟的大愛廣被天下,無遠弗屆。

圖左 :見習學員在培育團隊愛的陪伴下,歡喜認識慈濟,也為自己開展新的人生價值觀。[攝影者:李一平]
圖右 :臺南區十月見習課程回歸社區,由各和氣自行舉辦,臺南東區東二和氣選在臺南市崇善環保教育站舉行,法親家人近三十人互相暢談這一年來參加見習的收穫與感想。[攝影者:李一平]

圖左 :課程一開始,培育團隊帶動手語歌〈認識您真好〉活絡了現場氣氛,打破秋日午後沉靜的時光。[攝影者:李一平]
圖右 :王風勝有著悲天憫人的胸懷,身為榮家管理者,他時時刻刻都在為年長者設想,希望能夠通過培訓成為慈濟的一份子,共同來照護老人家,讓他們能夠老有所終、老而善終。[攝影者:李一平]

圖左 :進入慈濟之後,張旺村更了解生命的價值不在擁有,而是在於能夠付出與關懷別人,也更加珍惜現在擁有健康的身體,可以把握當下努力去付出。[攝影者:李一平]
圖右 :楊淑敏(右一)經過每月一次的課程,更瞭解慈濟的人文與四大志業八大法印,都是每個人步步踏實的耕耘,期望自己能夠更深入慈濟,她決定明年參加培訓。[攝影者:李一平]

圖左 :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創立至今即將邁入五十九個年頭,志工楊欽淼(右一)為學員娓娓道出慈濟故事。也因自己入慈濟多年後,終於順利牽引姊姊楊淑敏(右二)及太太梁家宜(右三)走入慈濟大門。[攝影者:李一平]
圖右 :蘇歆雅(左)與梁家宜(右)是好朋友,感情甚好,一起歡喜同來參與見習課程。蘇歆雅體會到心靈的收穫滿滿,覺得自己還有能力可以做更多有益人群的事。[攝影者:李一平]
圖左 :經過見習梁家宜一方面能夠將愛慈濟的心化為行動,另一方面也成就夫妻同修的福報,期許自己能更進一步參加明年的培訓,和先生楊欽淼一起同行菩薩道。[攝影者:李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