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2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我的餐盤 吃出健康有訣竅

我的餐盤 吃出健康有訣竅

E-mail 列印
吃出健康有訣竅,遵循「四分之一優質蛋白質,四分之一五穀類,以及一半的蔬果(Suku,Suku,Separuh)」餐盤之原則。利用自己的拳頭來了解每餐中食物應食用的份量,如此一來,餐餐吃好又吃飽,健康營 養跟著來。

平常為家人準備餐食的媽媽們,2024年9月25日這天早餐不用煮、不必外食,馬六甲慈濟志工準備了多樣化的蔬食擺上桌,任由四十位慈濟大愛媽媽成員自行取用。

麵包、印度煎餅、炒米粉、炒麵、番薯、玉米、生菜、花生醬、堅果、水果、咖啡、香茅茶……應有盡有,每個人的餐盤裝著豐盛食物,請大夥先拍照打卡。人人開心擺盤拍照,同時也觀察別人的餐盤;有人餐盤上色彩繽紛,有人則滿是喜愛的澱粉類,有些人的份量非常少,有些人偏愛某種食物……一窺各式各樣的飲食習慣。從動手選擇自己的早餐,開啟今日的課程。

◎認識彩虹飲食法 

一開場,志工劉渼嬌(慈茹)精心準備美食饗宴,為了就是觀察學員們的日常飲食習慣,是考驗也是學員們自我飲食的醒覺過程。

「剛剛大家吃了什麼?如果不看照片,你還記得吃了多少種類食物嗎?你還記得你昨晚吃了什麼?幾點吃嗎?」

劉渼嬌一連串的提問,多數人早已不記得。「好好吃飯」看似簡單的四個字,在現代快速繁忙的社會,卻是難得的一件事。為了省時間隨意打發一餐,從未留意食材和營養,也不太講究飲食比例等。吃得多、吃得飽不等於吃得好。

劉渼嬌強調,「You are what you eat」想要吃得均衡健康,必須懂得選擇對自己好的食物。但是隨著時代變遷、生活型態轉變,飲食趨向精緻化,以及高油、高鈉、高糖等重口味的外食,營養攝取失去均衡,已逐漸形成健康上的隱憂。肥胖、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疾病攀升,再加上大眾普遍缺乏食物營養成分的相關知識,飲食攝取無法掌握適當的質與量,無法落實健康的均衡飲食生活型態。

今天她與眾分享「全植物飲食彩虹餐盤觀念」。蔬果擁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富含維生素、抗氧化劑、礦物質和纖維,能獲取多樣化的營養。蔬果可歸納為五種主要顏色:紅色、橙色或黃色、綠色、藍色或紫色、白色或棕色。不同的顏色分別代表不同的營養成分,對應我們的五臟六腑。

利用自己的拳頭來衡量三餐,每日的餐盤有五顏六色的蔬果約兩個拳頭,一個拳頭的優質植物性蛋白質,以及一個拳頭的全穀雜糧優質澱粉類,加上一小匙的種子堅果等好油脂。

「以四分之一、四分之一、一半(Suku, Suku, Separuh)的餐盤比例原則,盡量挑選『原型食材』,少油炸、不吃白糖。再加上規律的運動,以及喝足夠水,依自己體重乘0.3為一天所需水分。」

此外,劉渼嬌也分享出門在外,可以隨身攜帶水果、豆穀粉、蛋白飲、堅果、自己烘製的天貝等,補充外食缺乏的營養素。透過把關纖維、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來達到均衡營養的飲食配置,就算每天照吃三餐或是外食,也能吃得飽、吃得瘦。

◎覺察易付諸行動

現場幾位將「彩虹餐」實踐在日常生活者,其中有人長期茹素二十多年,卻吃錯食物,身體出現警訊,透過之前與實踐後的餐盤和身體的變化,與眾見證分享改變飲食的力量。

實踐者有人體重下降,有人雕塑更佳身形,有人精神變好,有長期服藥者血糖控制得更好,更有不會煮、一家長期外食者,如今下廚準備餐食,孩子還稱讚母親廚藝等點滴。這群實踐者一致認為「彩虹餐的魅力,因為覺察,所以會警惕;因為持之以恆,所以看見成效。」

最後劉渼嬌呼籲,知道好、知道怎麼吃,但是要踏出第一步很難,邀約大家一起參與彩虹餐第三梯次課程,一起三餐拍照上傳,有醫師、飲食治療師和志工團隊協助觀察每個人的餐盤。同時有開辦線上課程,透過團隊持續給予正確餐盤飲食觀,共同學習與覺察,有方法、有動力、有陪伴,如此才能持續,才能養成良好飲食習慣,才能感受到身體變化。

學員顏麗敏曾聽聞朋友分享彩虹餐,當時她覺得很難,今天親自學習,發現其實每日拍照是為了觀察和醒覺自己的餐食,轉個念,她覺得一切都不是問題!她坦言,拍照會比較注意吃什麼。如同她上班忙的時候,午餐只有十分鐘,總是煮個快熟麵吃,快速吃也不知道在吃什麼。今天學習之後,日後可以準備水果、生菜沙拉之類的。「今天看見彩虹餐實踐者的餐盤,給了我一些idea,原來可以利用一些食材去變化。不難準備,只是之前沒有想到。」

此外她也表示,原來透過盤子可以控制食物的份量。自家一桌飯菜,大家邊吃飯邊夾菜搭配,無形中吃下過多食物而不自知。再者,炒青菜就是炒青菜,很少會想到搭配其他顏色的蔬菜,可能顏色不吸引人,造成四歲的孩子不喜愛吃蔬菜,因為不喜歡大人自動減少份量。今日了解透過每人一份的餐食方法,吃什麼、吃多少,比例與搭配等,一目了然。

顏麗敏打開剛剛所吃和拍攝的早餐照片觀察,她分享,玉米、番薯、南瓜、麵包……這些都是澱粉,餐盤一半以上都是澱粉類。「今天找到方法,為了健康,也正好想要減肥,我會嘗試調整飲食習慣。我知道改變要跨出第一步最難!我希望我能如渼嬌分享,至今她仍懷念父親的廚藝,日後我的孩子也會想念我的廚藝,我能傳給孩子健康導向的飲食觀。」

◎家庭飲食「心」感受

另一對母女檔志工高真卿(懿琪)和二十二歲的女兒黃靖萍,兩人的餐盤幾乎大同小異,多數是澱粉類,加上幾片蔬菜和少許的水果。茹素的高真卿不好意思地說:「我的飲食是不健康的,幾乎是外食,以麵、米粉、飯為主,很少有蛋白質和蔬菜,我又喜歡吃roti canai。我吃什麼女兒跟著吃什麼,兩人也鮮少吃水果,擔心水果會生痰咳嗽。」

多年來,自知飲食錯誤卻將錯就錯,直至上了今天課程,高真卿有了想要改變的衝動。她表示,以前都是畫地自限,覺得家裡人口少,自己食量又小,多樣化蔬菜飲食,採買上有困難而沒行動。孩子長大出外就學,自己一個人也就以方便的外食為主。

「有衝動想要參加彩虹餐,與大家一起可以學習更多。今天讓我有動力想要去改變,尤其有分享者不懂廚藝,卻可以做到彩虹餐,感覺自己也做得到。」高真卿說。

黃靖萍則是佩服參與者的毅力,知道但是要實踐真的不易!小學五年級開始茹素,外食無法全素,就選擇鍋邊素的她坦言,拿掉葷食,單吃麵,今日覺察到飲食中充斥碳水化合物,蛋白質不足,且不喜歡蔬菜,從小就攝取不多,營養早已失衡。

「剛剛茹素者分享因飲食錯誤引發疾病,茹素不會不營養,是飲食習慣造成。我其實是抱持只要吃飽,媽媽準備什麼就吃什麼,外食方便解決一餐就好。」

今天的課程,讓她深入思考飲食與健康關係,謹記課程中給予的一些妙法,期許自己能跨出第一步,邁向均衡的健康飲食習慣,畢竟自己還年輕,需要盡早調整飲食,守護自我健康。

◎懂吃想吃願意吃

學員林春香表示,自己攝取蔬菜多於葷食,咖啡也少喝,自覺是健康飲食,沒想到聽完課後發現仍需加強,例如有時晚餐遲至八點才吃,以及不曾注意食用的份量。此外,貪方便,經常以綠色蔬菜為主,因從小到大,母親都是炒一盤盤的綠色青菜,很自然直覺蔬菜就是綠色.採買也著重綠色蔬菜。

另外,以前年代父母煮什麼,孩子聽話乖乖吃飯。如今的孩子不一樣,擁有三位中學至大學孩子的林春香深有所感,有時孩子看見餐桌菜餚不滿意,寧願去煮快熟麵吃,知道對健康不好,但這代年輕人父母無法講太多。

「媽媽出來學習,才能持續獲得新知識,才會做出改變。讓孩子懂吃、想吃、願意吃,才是重點。當家人懂得選擇對自己好的食物,未來就可能改變。」林春香分享,想要照顧好自己健康,以後老了無須拖累孩子,也能從小就照顧好孩子的飲食習慣,這些肯定是媽媽能堅持調整飲食的動力。

另一位六十多歲的薛金妹負責照顧孫子飲食,她的早餐咖啡配麵包是非常傳統的飲食習慣,並替孫子準備麥片加蜂蜜,再讓他們自己選擇要吃餅乾或是麵包;午餐,孫子上學,一個人總是簡單泡個茶配餅乾或是麵包度過一餐;晚餐才準備三菜一湯豐富的餐食等待家人用餐。

薛金妹無奈地表示,早上匆忙,需要載送孫子上學,無法準備太多或是需要時間烹煮的食物,只能給孫子快速的餐食,且孫子們行動慢,即使準備好食物,也有可能根本來不及吃,一早都在與時間賽跑,很難兼顧到營養。

此外,她也一定要切好水果,不然家人不會主動拿來吃。一家人以晚餐為主,幸好她烹煮喜愛添加不同顏色的蔬菜,且因自己愛吃蔬菜的習慣,無形中孫子從小接受多樣化蔬菜,至今四歲到九歲不同年紀的孫子,苦瓜、茄子、秋葵、四角豆等一般人都不愛的,通通喜歡吃。

薛金妹是非常典型老一輩的飲食方式,而她家就像是現代一般家庭的生活寫照,忙碌的生活,讓家人都是以晚餐為主要飲食營養來源。薛金妹很感恩媳婦幫她報名這堂課,了解三餐健康餐盤概念,將所學帶回家分享。

「我需要先調整自己的飲食習慣,目前還未想到要怎麼改,但我會嘗試,咖啡還是要喝,但下午我可以泡營養的穀粉來喝。今天增加知識,去採買時就會提醒自己要去搭配食材,讓每一餐可以包含豐富和足夠營養。」

課程後,劉渼嬌和志工團隊準備芋頭飯、素古茶、紅蘿蔔、花椰菜、黑木耳、白菜花、各種菇類、豆卜、豆干、豆皮、生菜和水果等等。學員們上完課各有收穫,懂得將以上五顏六色的蔬果放入餐盤內,並擺盤美美拍照,享用。

大愛媽媽課程繼上一堂的蔬食分享,今日的全植物性彩虹餐講解,讓營養又健康的蔬食飲食變得簡單易懂,只要透過正確選擇各種食物,正確的餐盤比例,媽媽們搖身一變,成為守護家人健康的營養師!

編輯回饋:
撰文者撰寫經驗豐富,能掌握並送出所要傳遞的訊息,從文字中看到日常飲食,吃對東西很重要,直接影響身體的健康。

圖左 :志工劉渼嬌與大愛媽媽學員分享「全植物飲食彩虹餐盤」的觀念。[攝影者:黃玉花]
圖右 :劉渼嬌一連串的提問,多數人早已不記得。「好好吃飯」看似簡單的四個字,在現代快速繁忙的社會,卻是難得的一件事。[攝影者:黃玉花]

圖左 :學員顏麗敏發現,原來透過每人一份的餐盤方式,吃什麼、吃多少、比例與搭配等,一目了然。[攝影者:黃玉花]
圖右 :高真卿(左)與女兒黃靖萍飲食習慣相似,餐盤上多數是澱粉類,只有幾片蔬菜和少許的水果。[攝影者:黃玉花]

圖左 :學員林春香認為,媽媽走出家門來學習,才能持續獲得新知識,才會做出改變。今天她學習到讓家人懂吃、想吃、願意吃,才能改變飲食習慣。[攝影者:黃玉花]
圖右 :薛金妹長期以來早餐是咖啡配麵包。今天難得悠閒地搭配各式食材,準備豐盛的早餐。[攝影者:黃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