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德和師父、德佩師父、德泰師父、德宜師父(左四至左七),分享「靜思家風,脈脈相傳」後,與學員歡喜合影留念。[攝影者:廖文聰]](/community/./images/community/501583808E8011EFBCD8533BE583BAFF_0.jpg)
◎靜思家風 法脈相傳
自10 月16日晚上抵達桃園機場,預計23日傍晚離臺,計有二十六位學員自莫三比克歸來,與二十一位就讀慈大的學生一起參與尋根。課程的第一天(10/17),午后開營,宗教處同仁呂宗翰在柯欣甜(Cristina Muchanga)的翻譯下,致詞歡迎莫三比克家人歸來。
「記得上人指的方向嗎?那就是我們的方向。」莫三比克負責人蔡岱霖語重心長地向臺下幹部分享:「上人是我們的GPS,讓我們知道未來要走的方向;然而上人年事漸高,岱霖和迪諾有沒有辦法穩穩地守住上人指引的方向?穩穩地掌舵往前走,讓莫三比克的志業永續發展!」
慈濟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聽後勉勵學員:「翻轉非洲的希望在莫三比克,合心就沒有困難。」德宸師父也歡迎學員:「萬里之遙,帶著法喜,快樂回家。」勉勵人人精進聞法,開啟智慧,菩薩大招生。
接著男眾學員跟隨德庭師父、女眾學員跟隨德瑝師父巡禮精舍,體會靜思家風。正在慈大學中文的唐馬思(Tomas Chuwago)歡喜學習製作靜思燭,他說:「步驟很多,師父很辛苦,讓我很感動。」入學兩個月以來,十九歲的唐馬思已能用中文溝通,也學會使用電腦,讓他感到幸福也心懷感恩。對於來臺和今日、兩次面見上人,唐馬思直說,很多人想見上人卻苦無機會,我感到因緣殊勝。
「靜皂不難,由天然原料製作,但親自種植各種花草,需要眾人付出心力,才能成就。」德瑔師父說明淨皂緣起與法脈延續。協力廠的德枰師父也分享克勤、克儉、克難、克己的靜思家風,並以今晨農曆十五的上人開示:「寧可白了頭,也不要讓時間白白過去,把握當下,付出無求。」勉勵莫三比克第一代弟子不要怕吃苦。
◎談古說今 文史留芳
「如何說故事!」第二天(10/18)首堂課由文史處同仁廖右先、陳宜青授課,教導學員使用5W1H練習說故事。學員兩兩練習後,廖右先示範詢問原任工程師的司比歐(Silvio Filmone),方知他蓋房子的成就感遠不及助人後的快樂,所以選擇讓幸福更長久的慈濟志業。
承擔攝影的費尼斯(Feniasse Feliciano)不忘聽課,他學到用鏡頭說故事需要更用心觀察,照片才能發揮影響力。就讀慈大經營管理系的費尼斯,過去從電視看到上人,感覺世上怎麼有這麼大的愛?因為莫三比克太貧困,費尼斯感恩上人給予人人愛與幸福,希望學到愛人、助人,返鄉翻轉莫三比克。
同樣就讀慈大經營管理系的費南多(Fernando Cossa),學到分享慈濟感人故事,才能打動人心。因為家境貧窮,高中畢業後無法升學,費南多傷心之餘,仍打工賺取學費,不願放棄;直到去年認識慈濟,前去關懷獨居長者,看到長者變開心了,自己也深受感動。費南多感覺上人非常溫柔,明白了人生最重要的是愛與慈悲。
第二堂課由德泰師父、德和師父、德佩師父、德宜師父,分享「靜思家風,脈脈相傳」。排行老七的德和師父娓娓道來,過去做了二十一種手工來維持生活,直到達宏師父建議流通蠟燭,加上製作豆元粉,生活才逐漸穩定。瘦小的德宜師父也以自身經歷,鼓勵學員不要輕視自己,有心,力量就大。德佩師父則展示縫補再三的白襪照片,儘管一雙才二十元,也要延續物命。
◎四大志業 廣度眾生
課程第三天(10/19)清晨七點,學員已來到中央路環保站,聆聽宗教處同仁許桂榮分享環保志業,介紹學生畢業後留校的腳踏車,經過回收、維修整理,交由新生延續物命。此時學員戴上手套,由環保志工鄭金華說明如何分類各種回收物資。
杰麗絲(Jelisse Lange)動手分類,體會環保是自己不再需要的物品,別人可以繼續使用。就讀慈大資訊工程碩一的她說:「莫三比克也有許多衣服、塑膠、玻璃可以回收。」昨天是她第一次面見上人:「很感動,上人說法清楚明白,鼓勵我們要說、要做,很有智慧。」慈大四年級的柯欣甜則說:「莫三比克只有少數華人在做資源回收,如果可以推廣,就能為貧童付學費、買制服。」
「教育要啟發每個人的愛心,因此不論大中小學的校訓皆是『慈悲喜捨』。」學員離開環保站後,來到慈濟大學慈悲喜捨大廳,聆聽人文處郭芝穎介紹。接著由圖書館員林怡菁導覽館藏量一百一十六萬冊的圖書館。
前教務長鄭暄也不辭勞苦、柱著拐杖,來到人文專業教室,為學員介紹慈濟人文,提醒學員心懷感恩,不要為了小事而沮喪。課後學員起立唱歌表達感恩。「覺醒!」費尼斯分享說道:「原來保護環境、關心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為了瞭解醫療志業緣起,學員來到慈濟醫院的大愛醫療溯源館,聆聽清修士顏靜曦分享篳路藍縷建院路後,主動投下零錢,響應竹筒歲月。學員喬旺(Joao Alfandega)提問:「心蓮病房是否為不同宗教設立祈禱室?」顏靜曦回答:「我們也幫忙禱告。」她以慈濟從無到有的精神,理解莫三比克第一代弟子的辛苦,勉勵學員:「你們要努力喔!」
「一秒鐘、一輩子,上人皈依印順導師後發願『為佛教、為眾生』,從此置身滾滾紅塵,創立慈濟志業廣度眾生。」宗教處同仁尤鈳晴在郭騏瑛的翻譯下導覽靜思堂,也帶學員坐在講經堂內,靜靜感受宇宙大覺者守護地球的設計,祈願師徒悲心相契,共同一心,翻轉莫三比克。


圖左 :莫三比克幹部尋根營隊開營,女眾學員跟隨德瑝師父(中)巡禮靜思精舍,用心筆記,體會靜思家風。[攝影者:鄭啟聰]
圖右 :10月17日午後開營,宗教處同仁呂宗翰(右二)在柯欣甜(Cristina Muchanga,左)的翻譯下,致詞歡迎莫三比克家人歸來。[攝影者:鄭啟聰]


圖左 :「記得上人指的方向嗎?那就是我們的方向。」開螢時,負責人蔡岱霖語重心長地向臺下幹部分享。[攝影者:鄭啟聰]
圖右 :經過德庭師父(右)講解,正在慈大學中文的唐馬思(Tomas Chuwago,左)學習製作靜思燭,他說:「步驟很多,師父很辛苦,讓我很感動。」[攝影者:廖文聰]


圖左 :「靜皂不難,由天然原料製作,但親自種植各種花草,需要眾人付出心力,才能成就。」德瑔師父(左)說明淨皂緣起與法脈延續。[攝影者:鄭啟聰]
圖右 :「如何說故事!」文史處廖右先(右)示範採訪原任工程師的司比歐(Silvio Filmone,中),方知他蓋房子的成就感遠不及助人後的快樂,所以選擇讓幸福更長久的慈濟志業。[攝影者:鄭啟聰]


圖左 :慈大四年級的柯欣甜(右)動手分類、學習做環保,她說:「莫三比克只有少數華人在做資源回收,如果可以推廣,就能為貧童付學費、買制服。」[攝影者:劉鴻榮]
圖右 :為了瞭解醫療志業緣起,學員來到慈濟醫院的大愛醫療溯源館,聆聽清修士顏靜曦分享篳路藍縷建院路後,主動投下零錢,響應「竹筒歲月」。[攝影者:劉鴻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