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1月22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南 終身做志工 陳義泰退而不休

終身做志工 陳義泰退而不休

E-mail 列印
慈濟路走過三十三個年頭,陳義泰秉持上人「共知、共識、共行」處事理念,在活動、場布、公傳各功能上扮好合心關懷角色。用「感恩、尊重、愛」包容一切人事,即便步入八十古稀年齡,他仍然堅持走在慈濟「幸福」菩薩道 上,持續用心耕耘直到終老。

◎從小職位 變身為大老闆

小時候因受家族企業及生活困苦雙重影響,陳義泰知道要讓生活穩定,唯有投資做生意才能累積財富。

1959年,小學五年級時,父親因經商失敗全家搬到臺南,改做水果批發生意。父親受日本教育,個性嚴謹,但對於孩子的管教,開放而不強迫。而陳義泰自國小畢業後就到外面工作,當風琴師學徒。

1960年他在臺南企業公司外銷成衣廠找到拿熨斗(燙衣服)的工作,由於工作態度認真受到董事長的賞賜。1967年,與其他七位同事被調到臺橋纖維公司成衣包裝部門當組長,當年他才二十歲左右,不久便入伍服兵役,但公司的職位仍為他保留下來。1971年與王秋季結婚,婚後育有五女。

後來又跟四位公司主管合夥開了一間紙盒包裝公司,生活非常忙碌,而在當時,紙製包裝盒是相當夯的產業,1974年離職。隨後又合夥成立永康成衣廠,擔任人事管理,在管理方面有他自己的一套做法,但因公司帳務不透明,約一年多後決定退股,獨立經營紙盒裝訂、廣告宣傳單設計兼印刷公司。

◎慈濟因緣 訪視見苦知福

1989年,在鄰居慈濟志工王呈祿、林淑娟夫妻的邀約下成為慈濟會員。「花蓮有位師父要蓋醫院,你們要不要一起搭乘慈濟列車回花蓮參觀?」王秋季一口就答應跟著王呈祿夫婦搭乘遊覽車一起出門,在車上聽取志工介紹慈濟的點點滴滴。

回到花蓮靜思精舍,當她第一眼見到上人,竟然是被常住師父攙扶著走出來,身體相當瘦弱。又聽說上人有狹心症,不知為何,她竟然莫名其妙地躲到一旁哭了起來。無意間又聽到有位師兄說:「我是男子漢,看到上人怎麼會哭呢?」這時她又想起師父說的話:「我們就是因為過去生有緣,才會觸動心靈……」還聽師父說:「女人不是只有提菜籃的功能,也可以服務更多人。」回來之後她便開始幫忙募款,直到1991年,正式拿「勸募本」,也跟著走入案家作訪視關懷。

由於訪視個案有些路途比較遙遠,而且並不是人人都有車,於是有智慧的王秋季善用巧思「先斬後奏」,答應要請先生開車來幫忙載人。就這樣,陳義泰在太太的接引下,也開始利用假日,載著慈濟志工出門訪視個案,並負責文字記錄。

他發現,鄉下的生活環境普遍都不好。有一回去看一位口腔癌的個案,一進到屋內,撲鼻而來的是一股難聞的異味,令他非常不好受。看到這種病苦,讓他覺得心痛,雖然社會善心人士蠻多的,但慈濟的補助也是有限的。

而令王秋季印象深刻的是,麻豆有一個個案,案主沒有結婚,住在豬圈附近的甘蔗園所搭蓋的簡陋房屋,大部分時間都是大嫂在照顧他。有一次,大嫂上臺北照顧做月子的女兒,案主在沒人照顧下隨處大小便,糞便塗抹在床上。當慈濟志工去訪視時,看見老鼠正在咬他的腳,訪視回家後,讓她難過了好幾天。

透過個案關懷,王秋季有了省思的機會,因為以前她常會埋怨嫁給先生(陳義泰),做生意每天都過著忙碌的生活;自從看完個案後,她體悟上人說的,「不是自己不好命,還有比自己更不好命的人。」

◎加入慈誠 承擔傳承並重

1991年4月17日,上人在臺南文化中心舉辦「幸福人生系列講座」,陳義泰在現場看見「保全隊」親切地為長者們搬椅子、維持交通秩序,莊嚴整齊的形象讓他心生感動!於是加入了「保全隊」。年底時,保全隊已更名為慈誠隊,所以他就成為慈誠隊的一員,並受證「慈誠」,在大型活動中,以服務民眾為優先。

陳義泰自認個性溫和、不強勢,但有時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他也會起煩惱心。早期「文化下鄉」都是利用假日或晚上,因為當時還沒有電視弘法,大都是在廟埕空地,或里民活動中心可以聚會的場所辦「茶會」,聽一聽資深志工介紹慈濟。

為了事先佈置會場,他勢必要提前出車去載布幔、桌椅等裝備到會場,也剛好他的公司有一輛三噸半的貨車。但因人手不多,每當活動結束已經晚上九點多,他又得收拾裝備載回定點卸貨,以便集中放置。經常回到家都快半夜十二點了,真的讓他好苦惱!後來,他用歡喜心去付出,包容一切,幾次之後也就習慣了。

在臺南還沒有成立固定的會所時,每個月只有一次在已故志工吳達雄的家中進行聯誼。而陳義泰所屬的第四組,大部份都是在連四川醫師所開設的婦產科診所聯誼,有時還會去臺南文化中心的空地,在地上隨便舖個塑膠墊,大家就坐在那邊聯誼了。

1993年,陳義泰與王秋季夫妻同在仁德慈佑幼稚園領受上人的祝福,正式受證為慈濟委員。陳義泰並開始承擔慈誠隊第二中隊第一小隊的小隊長,小隊長的職務為兩年一任,且可再續一任;第一任最重要是傳承,並培育人才。他以無私奉獻的精神接任小隊長後,再度接任中隊長,在任職四年期間,因臺南區的二個中隊擴編為四個中隊,進而續任再延一年,共擔任五年的中隊長。(中隊長分別為:張文郎、陳義泰、籃義雄、許金進)

◎信己無私 升任合心幹部

2003年「四法四門四合一」組織架構開始運作,真正落實在組隊社區中,打破原本以組長、隊長為主導的模式,此時陳義泰便接任了慈誠隊的公傳部門,期待人人都能做到「合心傳承、和氣布達、互愛規畫、協力執行」。在合和互協的互動中,攜手同行菩薩道。

因為上人說過,「不是誰最大,大家都是平等的,合心當模範給大家看,和氣要和聖賢心,提升自己不再是凡夫。互愛是觀懷門,反觀自性看見自己。協力組要關心了解組員的家庭與經濟,合和互協一條心,則能成為一個完美的團體。」

陳義泰被推派為合心公傳部門至今已超過二十個年頭,近年來,隨著年歲增長及傳承所需,他也退到幕後當起「知音合心」,在慈濟二十二個功能組中,負責公傳、活動、場佈等功能組的陪伴和關懷。

常聽有人會說:「您們『合心』好像都是高高在上!」陳義泰深感無奈地說:「實在擔任『合心』是很幸福(辛苦)的事情,因為會有來自不同的聲音。好比說,擺放在靜思堂大門外面兩側分別代表『內修、外行』的石雕小菩薩,對於哪一尊該放左側,哪一尊該放右側,就會有很多不同的意見。」那該怎麼辦呢?陳義泰認為,也只能聽多方意見來做修正。

自從慈濟四十週年「見證慈悲‧深耕人文」佈展開始,陳義泰用心佈置臺南靜思堂這個家,整個道場內的海報及掛圖,都是經由他的巧思與安排,想盡辦法要將慈濟的慈善足跡宣揚出去,讓社區更多會眾知道、接引更多人進來慈濟。

陳義泰秉持上人理念用心處事,「慈濟是我們的家,要盡量把慈濟事做好,維護我們的靜思堂。上人常常講,大家要共識、共行,那該如何做?就是事先要有一個『共知』才會比較好行動,有『共識』才好做事。」

◎放下己見 共知共識共行

陳義泰表示,慈濟活動多,要圓滿,需要每一位志工用善解、包容心來成就一切。當活動策劃、再經過討論、需求人力資源……過程中若碰到瓶頸時,他就會出面了解與協調,因為人與人之間難免會存有個人的固執點,在他認為「溝通」是最好的橋樑,「發脾氣」對事情並不會有所幫助,唯有放下己見才能圓滿諸事。

對陳義泰而言,「修養」也是一種考驗。回顧有一年「唐美雲歌仔戲」來臺南靜思堂演出,活動當天,天氣炎熱,眼看已經超過要進場的時間了,會眾也已陸續來到會場,但是演員仍在做最後的彩排,會眾進不了場怎麼辦呢?此時,負責外場引導的志工一直不諒解,催促著要趕快讓會眾進場,而被夾在演員及志工中間的陳義泰,真的進退兩難;一方面不能去催趕演員,另一方面又要安撫志工及會眾,當務之急,他只能耐著性子與志工伙伴們好好溝通協調。

當然在協調的過程中,也並非事事都順遂,陳義泰坦言,有時也會心情不愉快。但為了成就一件事,就要學會「忍辱」,轉個念將壞情緒壓下來,才能繼續平順商討下去。

「做慈濟事要儘量以配合為角度,若以個人的想法一定要怎麼去做,那是沒有辦法很圓滿完成工作的。」陳義泰本著「人圓、事圓、理圓」的處事態度,總覺得做人要有進、有退,當場發脾氣只會讓人做記號、貼標籤,以後再碰面會很尷尬。「進到慈濟就是要學會『內化』,遇到問題要『轉念』,對的事情做就對了!」

常聽上人說:「要調和聲色。」在團體裡面處事,陳義泰深刻體會到,若沒有自己去內化,根本沒辦法做事情。因為大團體內有各式不同的形態、職業、生活背景的人,大家聚在一起,若用自己的角度去呈現一樣的東西出來,是不可能的。所以一定要能「心包太虛」容納每個人的意見,才能夠把事情做好。

◎傳承新血 需中生代接棒

傳承的觀念,陳義泰二十來歲還在工作當幹部時,一直就有求新的觀念,「我的個性不會保留原狀,所以上人一直在說『傳承』,進入合心,我就在想這件事情。像合心開會有時都開到晚上十一點多,因為會議議題都沒有事先說明及討論怎麼去做,這樣是不對的。」

陳義泰在台橋,那時公司的員工就有一千多人,廠長管理方式很嚴厲;後來自己出去開公司,股東的董事長是日本人,在管理觀念上是不一樣的。進入合心時,他就建議開會一定要先將提案提出,怎麼去做,把方案想出來,大家再來思考怎麼做?要有會前會,先召集和氣開會,有方案就會比較清楚。

對於傳承,他十幾年前就建議要有一些年輕人加入,「我們跟不上時代,我們的年齡、頭腦、資訊、電腦方面都不是很內行,如果沒有年輕的進來,年齡這麼大,要找個資料都很困難。」陳義泰在合心裡面,開會很少講話,但私底下會給建議,畢竟有人是生意人,方法不改變是沒辦法的。

像年輕人,手機一拿起來,找資料都找得到,所以這種觀念陳義泰早期就給了建議,但不一定能被接受。他認為,有些事情還是要靠因緣,因緣沒成熟時,就無法催化出來。上人也很擔心「傳承」,現在合心組隊裡面的志工,大部分都是年紀大的,中生代的接引顯得更重要,只要願意善用時間去付出,盡量把他們帶進來、找工作給他們做。

◎夫妻同修 能付出是幸福

王秋季笑著說,「先生自從走進慈濟後,個性有了轉變,比較不會發脾氣。以前如果工作多的話,他很會發脾氣,臉很臭,我真的會害怕!如果他不講話,我也不敢問他。現在他真的變得比較溫和,性子不急躁,家庭相對也較和諧。」

自認講話不是很流利的陳義泰,也不太會去跟客人聊天,因為他的顧客大部分都是二、三十年的老顧客了。早期他都去跟客人拿訂單,現今科技發達,透過電腦,訂單、帳務全都在裡面,帳單一寄出,功德款有時也會連同帳款一起寄過來給他。

他已將公司交給女兒經營,因做設計需要動腦,不光要設計,客人通常一個東西丟給你,你就要想辦法去做,無形中也是一種壓力。「十來年,我已經沒有在外面招新生意了,也不會為了利益去竸爭什麼;女兒叫我去送貨,我就去送貨,接觸到的客戶大部分都變成我的會員,因為我會儘量把慈濟訊息轉達給他們,讓他們了解慈濟在做什麼,讓大家有發善心的機會。」

要跟上上人的腳步也是不容易的,陳義泰謹記上人的話,「對的事做就對了!」而他做了不會後悔,「這世很幸運能跟著上人的腳步走,算是我們的福報。」陳義泰很欣慰地說,「身體健康能付出就是有福報,因為我有五個女兒,有人養兒還會煩惱,而我最幸運的是,五個女兒嫁出去,家庭都很美滿。」

「說慈濟、做慈濟」已成為陳義泰與王秋季的日常。「我們跟隨上人已經三十幾年,還是會一直跟下去。也很慶幸現在還能做,希望身體健康可以做到老、做到最後一口氣。能夠走在慈濟這條路上,有事情做身體才會健康,沒有工作就煩惱了!」陳義泰與王秋季夫妻同修,感覺幸福滿滿!

圖左 :1993年,陳義泰(後左一)與王秋季(前左四)夫妻同在仁德慈佑幼稚園領受上人的祝福,正式受證為慈濟委員,攜手共行菩薩道。[攝影者:陳義泰提供]
圖右 :1996年10月慈濟大林醫院正式動土興建,過程中陳義泰只要有時間,總是樂於配合到工地現場付出。[攝影者:陳義泰提供]

圖左 :早期陳義泰與王秋季夫妻倆,用歡喜心當隊輔,帶領會眾會回花蓮精舍參訪。[攝影者:陳義泰提供]
圖右 :擔任合心關懷的陳義泰,面對慈濟各項活動總是積極參與,希望能將活動辦得有內涵及順利圓滿。[攝影者:李一平]

圖左 :上人歲末祝福,陳義泰(後右一)認真用心參與彩排,心中一直謹記著上人給予弟子的使命,傳承慈濟宗門法脈,發揮生命良能。[攝影者:李一平]
圖右 :2022年歲末祝福的發願法器設計,是由陳義泰(左)和設計團隊規劃。唯妙唯肖的磚塊都是手工做的,所以大小不一呈現歷史的痕跡。[攝影者:洪淑真]

圖左 :2022年歲末祝福時,陳義泰(前排右三)團隊幹部希望能呈現弘法利生的大願力。[攝影者:洪淑真]
圖右 :陳義泰用心佈置臺南靜思堂這個家,整個道場內的海報及掛圖,都經由他的巧思與安排,想盡辦法要將慈濟的慈善足跡宣揚出去。[攝影者:洪淑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