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1月20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屏東 歸來這片土地的社區人文 屏東分會親子班的戶外教學

歸來這片土地的社區人文 屏東分會親子班的戶外教學

E-mail 列印
歸來,一地名特殊的鄉名。在於青年正以自己的方式努力,在歸來這片土地,為社區盡一份心力。

歸來社區地處屏東平原的中北部,主要水源是大湖圳延伸出來的灌溉渠道。同時地下水資源蘊藏豐富。而歸來地名最早可追朔 到乾隆臺灣輿圖中即有歸來庄地名出現,日治時期的行政街庄區劃則明確標示歸來庄的地理位置。

今天(十一月十日)是慈濟屏東親子班戶外教學的日子,一早親子學員們即來到歸來社區活動中心完成報到。

今天活動與歸來社區發展協會聯手合作,由發展協會講師帶動介紹,這與屏東市相鄰的社區。

活動分成兩團隊進行輪班進行。

一團隊由發展協會講師陳文傑老師帶隊走入社區進行了解。另一團隊則由陳姿妤老帶領,進行心靈手動的遊戲活動。

◎妙手操作,兩條線完成「盆」景造作

一般人的觀念中,置於桌上的盆景需要的是一個精緻的花盆。但是陳姿妤帶來的「苔球植物DIY」妙手操作,僅需一條細線一條細麻繩,即能完成一尊精緻的「盆」栽。

「大家抓一把水苔,攤平於剪開的塑膠紙袋上。」這是陳姿妤老師第一道指令。

塑膠袋要剪開,怎麼剪?第一次拿剪刀的小菩薩著實無法下手,令人害怕的是有孩子竟然用美工來裁切。所幸,這是親子班,當子有困難時,正是親輩出手支援的一刻。

一切就緒「花苗至於水苔中央,將花苗包起了,就像包飯糰一般。」陳姿妤老師的第二道指令。

「……就像包飯糰一般。」

試問孩子們包過飯糰嗎?當然這是又是親輩出手支援的一刻。

陳姿妤老師的第三道指令:「將細繩在繩頭打一圈,再打一個活結……」活結?啥是活結?許多孩子又矇了,當親輩正想出手支援時……。

陳姿妤老師適時的出聲:「活結打不來死結也可以。」

「將細繩將飯糰般的水苔纏繞起來,再綁緊。」陳姿妤老師的第四道指令。此刻,親輩出手相援的機會似乎化成了零。

孩子們心巧手快的纏好細繩。

「大家將兩條麻繩以平結綁起來……。」平結?這回小菩薩們心門已開,兩條麻繩綁成長長的一條,誰規定一定要綁平結呢?

將麻繩像白線一般纏在海台上,如此這般,一「盆」沒有盆子的精緻盆栽「苔球植物」就完成了。小菩薩們纏的比爸爸或媽媽更好呢!

◎社區數百年,文化精緻動人的歸來

歸來人很團結,非常顧庄,但也因為打架出名,有著流氓庄的名號。正因如此,現在的歸來社區非常重視教育,設立獎學金,鼓勵社區學子向學,努力翻轉流氓庄印象。

早在清朝乾隆時臺灣輿圖中即有歸來庄地名出現,日治時期的行政街庄區劃也明確標示歸來庄的地理位置。歸來的重要農作物已經從稻米轉換成歸來三寶「牛蒡、豆薯、青蔥」。牛蒡早年台語喚作「吳母」歸來也是唯一的產地。

「國語有四音,台語呢?」領隊的陳文傑老師,輕鬆帶有詢問的口氣問著大家。

台語有幾音?一般人都明白「河洛話」有八音。但是是哪八音呢?

陳文傑老師指著高架鐵路柱子上的動物圖案唸出了:「豹、鱉、虎、象、猴……。」八音。

「大家若體會不出來,用台語唸一次,我佇香港點香真香,就能有所體會」果然如此這般:「我佇香港點香真香」。

在村里中漫步時,陳老師不時低頭摘起青草說:「這是白咸豐草,日據時代日本人命名的,它是草藥但不能隨便吃,尤其是這路邊摘的,怕噴有殺草劑…」

來到媽祖廟,陳文傑老師指著廟門兩邊的石獅子說:「你們知道哪邊是公獅?」「有小獅子的是母獅,另一邊就是公獅!」哈!小菩薩就是小菩薩,回答的真妙。

「但若沒有小獅子呢?」又被考倒了!陳老師說,背對廟門,男左女右!」哈!大家又長知識了。

廟宇一般有三個們,如如何進出呢??「右是龍邊左是虎邊,龍門進虎門出,兩邊牆上的石雕也有龍虎的差別」走了半個村子,一般鄉野書本上沒有的知識灌注了大家學習的行囊。

國有國花那鄉有鄉花嗎?有!歸來的鄉花是雞蛋花。媽祖廟前兩株並生百年以上的雞蛋花正是歸來鄉花。

雞蛋花為緬梔屬植物,別稱印度素馨、鹿角樹、番仔花、番花、大季花、蛋黃花、島嶼花,是夾竹桃科的一個屬,一般作觀賞用途。

這株雞蛋花名為「千年萬龍樹」,於一六四七年所種植,至今已有三六四年的樹齡了,傳說是荷蘭人登台時種植而來,長久以來,「千年萬龍樹」一直是歸來地區的精神地標。

歸來社區活動中心門口牆上,還有一首鄉歌「歸來番」可惜陳老師沒有說明也沒唱。

在民國三十年左右「千年萬龍樹」面臨到傾倒的問題,眾人在老樹周邊築起八角涼亭支撐樹幹,經過一番努力才得以成功救活老樹。

此樹是當地最珍貴的自然資產,所以歸來社區用此樹最為代表性的社徽,代表百年老樹著實地往下扎根,屹立不搖的精神,並呼籲歸來居民要有:「吃果子,拜樹頭」飲水思源的心。」

活動在正午時刻完成,大家餓了但精神糧食卻是飽足的。

圖左 :在村里中漫步時,陳老師不時低頭摘起青草說:「這是白咸豐草,日據時代日本人命名的,它是草藥但不能隨便吃,尤其是這路邊摘的,怕噴有殺草劑…」[攝影者:陳潁茂]
圖右 :陳姿妤帶來的「苔球植物DIY」妙手操作,僅需一條細線一條細麻繩,即能完成一尊精緻的「盆」栽。[攝影者:陳潁茂]

圖左 :陳姿妤老師說:「將細繩在繩頭打一圈,再打一個活結……」活結?啥是活結?許多孩子矇了,親輩適時出手支援。[攝影者:陳潁茂]
圖右 :一切就緒「花苗至於水苔中央,將花苗包起了,就像包飯糰一般。」[攝影者:陳潁茂]

圖左 :「將細繩將飯糰般的水苔纏繞起來,再綁緊。」陳姿妤老師的指令一出。此刻親輩出手相援的機會似乎化成了零,孩子們做得又快又好。[攝影者:陳潁茂]
圖右 :「將細繩將飯糰般的水苔纏繞起來,再綁緊。」陳姿妤老師的指令一出。此刻親輩出手相援的機會似乎化成了零,孩子們做得又快又好。[攝影者:陳潁茂]

圖左 :歸來的重要農作物已經從稻米轉換成歸來三寶「牛蒡、豆薯、青蔥」。牛蒡早年台語喚作「吳母」歸來也是唯一的產地。[攝影者:陳潁茂]
圖右 :早在清朝乾隆時臺灣輿圖中即有歸來庄地名出現,日治時期的行政街庄區劃也明確標示歸來庄的地理位置。[攝影者:陳潁茂]
圖左 :走了半個村子,一般鄉野書本上沒有的知識灌注了大家學習的行囊,可惜的是時間有限,諾大的歸來鄉只能做部分的簡單介紹。[攝影者:陳潁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