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圓一分慈濟緣 齊挑如來家業

圓一分慈濟緣 齊挑如來家業

E-mail 列印
南馬見習培訓課程圓緣,七個據點家人共同精進,分享喜悅,亦是邁入人生另一個里程碑,另一段任務和使命的開始。

2024年10月6日,南馬「見習培訓」課程圓緣在麻坡靜思堂舉行,迎接來自七個分支會、據點家人 的參與,有馬六甲、哥打丁宜、烏魯地南、居鑾、芙蓉、淡邊及麻坡,共有五百三十九位學員及工作人員共聚一堂。

一早,雨不停地下著,風雨卻阻擋不了學員們勇猛精進的心。一輛一輛的巴士載著來自不同地區的志工到來;一下車,迎接他們的是麻坡志工撐著雨傘,排列長長、用愛撐開的雨傘道路,為大家遮風擋雨,直通靜思堂大門;一張張的笑臉、一聲聲的「歡迎回家」溫熱了大家的心。

這也是慈濟南馬據點喜氣洋洋的日子,見習與培訓志工經過六堂每月一次的課程,今天圓滿了;也意味著即將有新發意志工完成培訓,即將正式加入慈濟大家庭,邁向修行的另一座化城。

◎珍惜慈濟緣 付出中成長

合豐環保教育站的志工,以廢棄的油漆桶,巧手製作成環保鼓,亦組成鼓隊;志工做環保之餘,也投入練習。當天,二十多位鼓隊志工以大馬民謠「Rasa Sayang」,來迎接眾人的歸來;鼓聲隨著歌曲的節奏激昂敲響,臺下志工也隨之鼓掌,節奏合拍,現場洋溢著溫馨而熱鬧的氛圍;演繹者或許不是最專業、動作不是最整齊,卻是誠意十足。

慈濟雪隆分會執行長簡淑霞(慈露)為眾授課,講題為「信願行菩薩道」,為眾人加油打氣,並勉勵志工認真修行,積極投入慈濟,並要努力招募更多菩薩同行;關懷他人,在幫助他人中也成長自己。

她強調《金剛經》中的智慧,指出去除貪嗔癡、實踐菩薩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都可以讓人轉迷成悟,進而普度眾生,化解煩惱。

「做慈濟不用想太多,種什麼因,得什麼果,要相信當下所做的事是對的。」她叮囑志工珍惜緣分,因為人生無常。更引用了證嚴上人的話:「無常,其實就是正常。」提醒要把握每一個因緣,並善結好緣,這將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修行。

很多志工聽了有所感悟,發願更要珍惜慈濟因緣,堅定道心。

◎漂泊的心靈 找到回家路

「因為慈濟的『十戒』,我找到了回家的路。」「如果沒有上人的大愛,我的心靈仍然四處漂泊,到今天還回不了家。」
麻坡志工陳永豪曾因與父母的摩擦,賭氣超過兩年未曾回家,甚至連電話也不曾聯絡;每逢佳節,父母總是暗自流淚,不知愛兒何時歸來。

當他開始踏入慈濟,上課間需要恭讀「慈濟十戒」之第八戒的「孝順父母,調和聲色」,心中非常羞愧,不敢開口讀出來。他懊惱自己不懂事,讓父母備受煎熬;決定跨過自己的關卡,回去向父母求懺悔;如此才有資格回去見證嚴上人,做上人的弟子。

「爸爸媽媽,我愛您們,請您們原諒我這兩年多的不孝。」

陳永豪內心充滿著滿滿的感恩,慶幸父母還健在、慶幸還來得及、慶幸道歉還不遲;因為之前的不懂事,心靈在外漂泊;因為慈濟,牽引他回家,也找到了心靈的皈依。

「是上人把我帶回家。」他表示,這次決定回臺受證,也是希望將這分榮耀送給父母,趁他們還在世,盡力孝順,報答父母的恩情。

「上人,弟子要回來了,您等我啊!」對上人的感恩之情,盡在不言中;今生能遇見慧命的恩師,何其有幸。

◎一生的方向 跟著上人走

星期日是柔佛州公務員工作日,麻坡志工黃麗雯是一名在職國中教師,特意請假來參與。以往,她只能配合性來慈濟付出,當四個孩子相繼出生,事業、家業忙得團團轉;擔心自己不夠精進,做得不夠多,所以一直徘徊在受證的門口。

「受證是一個開始,而不是結束;受證了就要承擔,今年我準備好了!」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成人,她終於有更多時間來投入慈濟志業。她表示,兩個助緣促成她回臺受證之路:一是靜思堂寶塔的落成,她了解需要更多的人力,接引更多人來慈濟共善;另一是疫情期間,參與社區「品書會」,志工付出的身影及典範,不斷鼓勵及推動她前進,上人的法也幫助她面對及解決困難。

「善法、善知識,連綿不絕在我的身邊圍繞著,讓我找到人生方向。」

她明白眾生剛強,難調難伏,習氣如影隨從,希望多親近善法、善知識,讓自己時刻沐浴在善的氛圍,才不會走岔路。受證是必經之路,如此才能貢獻小螞蟻的力量,接引更多人來一起成就上人的心願。

「教育很重要,需要從小扎根。」她作為一名教師,更容易接觸年輕人,深感自己有責任去引導學生走向善法,讓善種子深耕在更多人的心田。

「這就是我一生的方向。」她立定方向,決定跟著上人走!

◎種子萌芽了 用善回報愛

「上人,莫擔心,弟子來承擔。」「上人,您的孩子回來了!」來自馬六甲年輕的志工廖志勇,期待回臺受證的那一刻,讓上人親自為他別上「慈誠證」,成為第一代靜思弟子。他於2016年以慈青的身分與慈濟結緣,從此,一顆種子在他的心裡種下,生根發芽。

當年,也曾經迷茫為何要來培訓,可是大學畢業就是意味著慈青畢業嗎?憶念上人千言萬語的叮嚀:「莫忘那一年、那一人、那一念」;想起了自己在慈青階段,志工陪伴的點點滴滴如跑馬燈,讓他更加堅定信念及道心。

「師姑師伯給了我這麼多愛,我該拿什麼來回報? 」他更加珍惜這難得的因緣,並決心踏實地走好慈濟的每一步,來回報曾經的「那一年、那一人及那一念。」

「就像一顆小小的種子,當我們將它種在心田,並細心呵護,它便會茁壯成長。」他認為,法脈傳承需要年輕的力量,呼籲更多的年輕人動起來,除了忙家庭、事業,也可以抽出些許時間來做慈濟,服務人群,將慈濟精神廣傳,讓更多人共行善道。

「我們無法預測明天先到,還是無常先到,最重要是把握今天,造就明天。」他珍惜及把握每一刻,歡喜付出。

◎做上人的事 挑如來家業

芙蓉志工林彩雲坦言,自己進入慈濟已經十六年,四大志業的工作都曾承擔過,卻始終缺乏信心和勇氣,遲遲不敢回臺受證,害怕背負更大的責任;在眾多法親的鼓勵下,終於下定決心。「受證不是結束,而是一個新的開始。我會繼續在社區積極付出,身體力行,以身作則。」她堅信,只有親力親為,才能帶動更多人加入慈濟的行列。

她也許下願望,希望今生能夠回到佛國菩提迦耶付出,做上人要做的事。
 
另一位來自淡邊的見習志工鄭偉彬,年少就與慈濟結下不解之緣。中學時期,在女友的影響下,參與慈濟的幕後工作。有一次,他參加為原住民清理家園的活動,當時的情景深深震撼了他。「那個房子只有一個小小的四方空間,一進門便聞到了糞便的氣味……」這段經歷讓他見苦知福,明白世上有這麼多人,在艱難中努力活著,他更加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

雖然曾經他笑稱自己會在二十八歲後才茹素,但命運卻與他開了個玩笑——他不幸患上了皮膚病,身體和心理的痛苦,讓他一度陷入絕望。在家人和志工朋友的支持下,他慢慢接受現實,並開始茹素,積極行善,身體狀況也有所好轉。

「正如上人所說,對的事,只要去做就對了!」如今,他深知走入菩薩道是為眾生服務,甘願做、歡喜受。佛法生活化的實踐,讓他變得更加開朗,並學會了以正向的心態看待事物。

圓緣不是畢業,是邁入另一個人生里程碑,另一段任務和使命的開始;如《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每個階段猶如化城,充電後要不斷前進,未來還有更重的任務與使命等待我們去完成。

不僅要了解靜思法脈,並用心傳承;在付出的過程中,時刻保持心中有佛、行中有法,把握「福從做中得歡喜,慧從善解得自在」,與眾生結福緣,不斷地啟發智慧。

圖左 :雪隆分會執行長簡慈露帶來主題「信願行菩薩道」,為眾人加油打氣,並勉勵志工認真修行。[攝影者:郭巧雲]
圖右 :陳永豪(中)因為參與慈濟,找到回家的路。[攝影者:陳松基]

圖左 :黃麗雯立定方向,決定跟著上人走。[攝影者:郭巧雲]
圖右 :廖志勇珍惜慈濟因緣,發願發揚慈濟精神,讓更多人共行善道。[攝影者:郭巧雲]

圖左 :芙蓉志工林彩雲(左二)表示:「受證不是結束,而是一個新的開始。」[攝影者:陳松基]
圖右 :鄭偉彬(左一)因茹素,身體健康狀況獲得改善。[攝影者:郭巧雲]

圖左 :南馬見培課圓緣,大家一起合照留念。[攝影者:陳松基]
圖右 :慈濟馬六甲分會執行長羅繡甄,送上愛的叮嚀。[攝影者:郭巧雲]
圖左 :風雨阻擋不了學員們勇猛精進的心,麻坡志工撐著雨傘,迎接大家回家。[攝影者:陳松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