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教育一向被視為翻轉貧窮的踏板,也是慈濟慈善工作長久以來關注的重點。貧 窮家庭的孩童若得不到充分的教養支持,造成教育中輟或無法繼續升學,未來生計也將受限。
2020和2021年由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全球經濟受到打擊,許多家庭的收入來源因而減少或沒有收入,經濟困頓,無法提供孩子完善的教育環境;孩子的求學過程中,家庭狀況深深影響著孩子。慈濟志工走入困苦家庭,陪伴無數孩子,為生命裂縫起到縫補的作用,給一株株新芽添加生長的助力;「慈濟獎助學金」的頒發、大專入學補助、筆電的捐助,鼓勵在逆境中向學的孩子,讓他們可以無後顧之憂地學習。
◎熬過去 希望在前方
2023年11月5日的「新芽獎助學金頒發典禮」上,歡笑聲圍繞在國議廳的每個角落,輕鬆歡樂的團康,讓與會者拉近距離。螢幕上播放慈濟的緣起,透過慈濟志業簡介、慈善個案,傳遞美善清流,讓大愛精神無處不在。
每個弱勢孩子都承受過生命的暴風雨,困難不在於某一天的辛苦,而在於每一天的堅持。備受生活煎熬的他們,努力尋覓看見光的機會,黃志明(化名)就是一例。
二十歲的黃志明自幼喪父,母親被迫工作賺取母子倆的生活費,日子苦不堪言。十三歲的他利用週末或假日打工賺錢,以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生活上的壓力直接影響了他的學習進度,成績差強人意。
升上中學,輔導老師諾哈雅蒂(NorHaryati Binti Pawanteh)發現年十八歲就讀中五的黃志明身上的校服,是向同學借來的,於是向慈濟提報此個案,自此慈濟提供生活費補助,給予愛與關懷。
一心要幫到底的諾哈雅蒂老師,也安排人稱「馬鈴薯叔叔」的善心人士與黃志明見面。次日,黃志明一家的困境被刊登在報章上。一位慈悲的李女士閱報後被感動,親臨黃志明的家了解狀況,徵詢志工的意見後,決定無條件贊助黃志明中學畢業後報讀Kolej Unikop Cyberjaya(一所警察合作社創辦的私立學院)Diploma in Policing & Investigation課程的學費。
頒獎臺上,獲頒學業優異獎的黃志明有備而來。他說:「知恩圖報是為人的基本。我想藉這個機會感謝慈濟和四個人,第一個是慈濟對我家庭一路來的培養與幫助,要不是有慈濟的幫助,我一定會退學出來工作養家,所以我獲得這個獎不僅僅是我一個人的功勞。
第二個要感謝李女士供我讀書,讓我能夠繼續深造,在這裡說聲謝謝。我還想感謝Dr.Lee願意聘請我媽媽工作,讓媽媽的性格改變不少。最後要感謝媽媽母兼父職的養大我,所以我想說,『謝謝媽媽,辛苦您了!』最後一個要感謝的是我中學的輔導老師,要不是有她,我也沒有機會和慈濟結緣。」
領獎後的黃志明,一臉陽光的笑容說:「這是慈濟對我勤勞學習後,考獲優秀成績的承認與肯定。但我不會自滿,我要繼續通過學習,來提升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因為一個人要是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就只有通過讀書。」除了夢想成為一名服務人民、維持社會秩序的馬來西亞皇家警察,黃志明計畫在修完文憑課程後,繼續深造有關法律執行(Law Enforcement)課程,提升來日成為警察的機率。誠如他所說:「唯有通過讀書,才能改變我的命運。」
◎任揮灑 各有一片天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各有屬於自己的一片天,任由揮灑。
十六歲的貝克斯(化名)學業並不如人意,但他樂觀且熱愛運動。當母親告訴他獲得慈濟頒發的「特殊表現獎」時,他雀躍萬分。他上臺分享:「我很喜歡運動,尤其是保齡球和田徑,我參加多項比賽都得獎,老師常常鼓勵我,讓我更有自信,並激發我不斷進步的動力。感謝慈濟頒這個獎給我,我希望將來可以回饋社會。」
行善行孝得獎者安琪拉(化名)是中學三年級生。六年前父親因病截肢,失業在家;母親是幼教老師,薪水微薄,一人扛起家庭重擔。所幸慈濟及時補助父親的醫藥費及生活援助。大姊、安琪拉和妹妹相繼獲得慈濟的助學金和車費補助,另加筆電結緣,讓三個孩子得以繼續學業。
她表示,非常開心獲得慈濟頒獎。安琪拉平日除了幫忙打掃居家環境、協助爸爸敷藥、洗碗碟、烹煮三餐外,空閒時,她也會到環保站幫忙分類資源。安琪拉每天有投竹筒的習慣,她說:「我喜歡幫助別人,長大後要成為慈濟志工。」媽媽諾拉(化名)除了感恩慈濟的援助,也特別感謝慈濟的網課老師,特別有耐心為八歲的小女兒上網課。
瑪麗(化名)成長在一個單親家庭,母親在家中當起保姆和兼職家庭清潔工,賺取微薄收入。
2010年獲得慈濟補助生活費和補習費,志工陪伴和關懷至今,目前就讀吉隆坡大學(Universiti Kuala Lumpur)基礎課程。為了減輕母親的經濟負擔,她在社交平臺上兼職主播,賺取零用錢,以支付自己的學費和生活費。
她還計畫申請人民信托局(Majlis Amanah Rakyat,MARA)等的獎學金,幫助她完成學業,實現自己的夢想。曾獲得兩次慈濟「全勤獎」的瑪麗,今年再度獲頒大專入學補助。典禮上她鼓勵在場的弟妹們:「教育非常重要,永遠不要放棄自己的夢想,堅定追求目標。」
觀賞「垃圾山」影片後,瑪麗說:「相比之下,我算是幸福的。不要認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其他人比我們更需要援助,要感恩所擁有的一切。我將來要當志工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年紀輕輕的瑪麗有遠大的志向,希望將來能夠創立自己的公司,展現她對未來的雄心壯志。志工葉逢娥(慈錦)笑說:「看著他們一路長大,而且愈來愈好,感到很欣慰。」
科技的發達,人們都會上網蒐集資料來完成課業或工作。主修生物和化學的安娜(化名)迫切需要一臺筆電,上網查找課業資料,還有老師上載雲端的功課。
慈濟志工家訪時,發現安娜家裡只有一臺電腦,不足以讓四個孩子同時使用;志工刁素萍(慮薈)主動替她向慈濟申請筆電補助。提及安娜一家,刁素萍深感不捨。「安娜媽媽跟先生分開了,自己一個人工作賺錢,還要照顧四個孩子。可是我看到媽媽的堅強,如果不是迫於無奈,她也不會求助於慈濟。所以我們決定幫安娜申請筆電,讓媽媽不必為這個問題操心,可以安心工作。」
「有了這臺筆電,我就不用跟妹妹搶電腦用了。」就讀中六的安娜,非常開心擁有屬於自己的電腦。
貧困不是枷鎖,只要願意用不同的角度看待,就能看見更美好的自己。
圖左 :慈濟志工走入困苦家庭,陪伴無數孩子,為生命裂縫起到縫補的作用,為一株株新芽添加生長的助力。[攝影者:蔡夢萍]
圖右 :「新芽獎助學金頒發典禮」上,歡笑聲圍繞國議廳的每個角落,輕鬆歡樂的團康,讓與會者拉近距離。[攝影者:蔡夢萍]
圖左 :觀賞「垃圾山」影片後,瑪麗(化名.右二)說:「相比之下,我算是幸福的。不是一切都理所當然,要感恩所擁有的一切。我將來要當志工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攝影者:蔡夢萍]
圖右 :黃志明(化名)一臉陽光的笑容說:「這是慈濟對我勤勞學習後,考獲優秀成績的承認與肯定。但我不會自滿,我要繼續通過學習,來提升自己的知識和能力。」[攝影者:陳德銘]
圖左 :安琪拉(化名.左二)平日除了協助母親做家務、烹煮三餐,還幫爸爸敷藥,空閒時也到環保站做環保。她有投竹筒的習慣,她說:「我喜歡幫助人,長大後要成為慈濟志工。」[攝影者:莊貴賀]
圖右 :獲得特殊表現獎的 貝克斯(化名.左)分享:「我很喜歡運動,參加多項比賽都得獎,老師常常鼓勵我,讓我更有自信,並激發我不斷進步的動力,我希望將來可以回饋社會。」[攝影者:莊貴賀]
圖左 :得獎的學生,連同家長和家人,逾兩百位與會者參與了這次的頒獎典禮,一同為孩子們給予肯定和支持。[攝影者:莊貴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