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1月22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嘉義 回心靈故鄉 尋根溯源

回心靈故鄉 尋根溯源

E-mail 列印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尋根的路教會我們要懺悔,更要反省自己,淨化自己反黑為白。」2024年雲嘉南高屏培訓慈誠、委員尋根精神研習會,於花蓮靜思堂舉行10月25日至27日共三天。清晨四點半,天未破曉, 嘉義區學員與工作人員總計七十九名,穿著整齊的慈濟人服裝,隊伍有序地進入車站,學員個個滿心歡喜地踏上心靈尋根之旅。依著南迴鐵路線,乘著花東縱谷,那將熟的金色稻浪,回到期待已久心靈故鄉的家。

10月25日課程第一天安排:宗教人文與接待禮儀、尋根溯源 對師父行、慈濟十戒、師公飯 鹹豆腐,課程內容豐富,學員收穫良多分享深刻感受。學員陳建全分享善解、包容的受益,「譬如和同儕或家人相處,容易因為內在情緒或外在因素不相同,產生紛爭!這時好好地運用善解、包容,幫助很大。」也因為俗語說:「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是非。」工作中因為人多意見多,常帶太多自己的主見,事情會變得比較複雜,是非就產生。學習運用善種子、善思想去看待它;善解、包容去化解。

鄭溪圳分享:從剛開始對慈濟陌生到認同,是從參與醫療志工、慈善關懷與募心募愛,因為結善緣自己轉念,放下身段,語言柔和脾氣改變很多,能縮小自己。陳敬佳(雲林):這兩年培訓課程很豐富,也跟著師兄師姊一起在四大八法中付出走菩薩道,從完全不懂到學習如規禮節,用感恩、善解、包容,減少罵人的衝動,與修正自己的習氣。翁素霞(嘉義):以前家庭氣氛不和諧,總認為是先生的問題,現在發現問題是出在自己身上,要改變自己。

朱美玲(屏東)二十多年前時想要來做慈濟,但因緣不具足沒辦法走進來,這兩年發現不能再等了,開始從環保做起,跟著環保車去做回收,把分類好的東西載到各地處理,看到大家很認真很專心,因為真心付出自己也得到歡喜心。她發願生生世世作師父的好弟子,努力做環保,也要傳播環保觀念,減少資源浪費,減少垃圾。

◎法源探索 回到心靈故鄉的家

10月26日課程的第二天安排「法源探索──精舍與協力廠巡禮」。德守師父歡迎學員們回來精舍,師父說明這裡是慈濟的發祥地,精舍在民國五十八年時蓋,現址在大殿的位置,全部三十多坪,稱「小靜思」;早期精舍生活克勤、克儉與克難,甚至主堂也歷經七次翻改,才有現在的樣貌。

慈濟精舍是屬於大家的家,當初要蓋精舍時,歡迎大家參與建設,共同發揮所長,譬如綁鐵絲、做泥匠、做香積……,唯獨不收大家的捐款,所有捐款還是歸功德金,做善款;精舍永遠做慈濟人的後盾,但是精舍的花費都是師父們自立耕生。

經過穿堂由「主堂」進入前方的大殿,三十多坪的空間充滿德香與道香,師父讓大家把握因緣,在大殿佛像前發願,願願圓滿。

接著眾人來到協力廠,德杰師父說明協力廠生產的產品內容都是以不破壞環境為主,愛護環境,台灣現在是個大愛之島,而上人對協力廠的祝福:「工廠即道場,以愛管理,以戒為制度」。協力廠的二樓長廊,兩旁置放很多大型陶器,上面刻畫著精舍早期生活樣貌,也記載著精舍的法源精神……。

德琨師父也向學員述說早期精舍做種種的手工,生活刻苦、克難,還要做慈善,都吃不飽,直到做了五穀粉(豆元粉)後,才讓精舍生活穩定下來;其次香積飯開發也是為了賑災。還分享新產品菌草類,有聽《法華經》的菌草(冬蟲夏草)菌叢數,比沒聽法的菌叢多2.5倍,可以體會到草木皆有情。

學員蔡芳明感動地說:「假設今天我可以碰到上人,我最想跟上人說『感恩!』。」二十幾年前,罹患胃癌的媽媽,必須在大林慈濟醫院手術,他下班後趕過去,適逢上人行腳,看到上人緩緩走過面前。他很感恩醫療志工們親切地膚慰與關懷,感恩上人創造慈濟醫院。這二年因為培訓上課,他和哥哥弟弟,彼此安排照顧媽媽的時間。

陳麗雲經過二年培訓課程,更加肯定慈濟四大志業八大法印,都是做救苦救難的工作。她想當上人的弟子,也發願希望家人未來可以一起受證。這兩年實際參與慈善、教育、醫療工作時,每次都很法喜,尋根時看到上人早期出家時住的小木屋,是這麼克難辛苦,還能做這麼多幫助人的事,真的很佩服。

◎飲一杯智慧的水

課程也安排與師父「飲一杯智慧的水」,德祒師父與現場學員分享:「死」會怎麼樣,要先準備好!是修行人,自會得善終。想要成佛,就能成佛嗎?佛說《阿彌陀佛經》也教大家要做好人,常懺悔,從十善業下功夫。釋迦牟尼佛說:眾生皆有佛性,惟因妄想無明執著。要修身口意,斷貪瞋癡。口業最難修,不妄語、不二舌、不綺語、不惡口。三輪體空,做善事不著相,做到同理心;做人謙虛,讓自己的行事作風可以取信於人。生活中即可修,修行不一定要出家。目標是自己要淨化自己,善念一直增長。

德耕師父勉勵學員:要積極造福、造善緣,自種福田,自得福緣。相信造善緣的人,護法神常在左右。早期慈濟列車,其中有很多感人的故事,風雨很大,列車都能化險為夷,大家因為凝聚愛,大家都平安。

德(耒英)師父給學員建議三、五年後,要來比較自己的相貌在入慈濟薰法之後,是否改變。相信有修行者,自己的相貌在潛移默化中,會改變。

師父也給與學員們叮嚀,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慈濟人走修行的道路,況且上人已將《法華經》鋪在路上了;經者道也,道者路也。期勉大家,在慈濟的四大志業八大法印中,步步踏實,精進向前。

圖左 :開營,恭迎靜思精舍德俱師父、德(耒英)師父營隊陪伴與指導。[攝影者:王翠雲]
圖右 :恭讀「慈濟志言」時時鞭策自己,堅定初發心。[攝影者:王翠雲]

圖左 :學員陳建全(中)分享善解、包容的受益。[攝影者:王翠雲]
圖右 :學員鄭溪圳(中)分享,從剛開始對慈濟陌生到認同的轉變。[攝影者:王翠雲]

圖左 :嘉義區學員依主題熱烈討論分享,一起喚起慈濟魂。[攝影者:王翠雲]
圖右 :精舍德守師父帶領巡禮靜思精舍,體會精舍師父們克勤、克儉的家風。[攝影者:王翠雲]

圖左 :精舍德琨師父分享協力工廠的因緣。[攝影者:王翠雲]
圖右 :德杰師父:靜思家風克難起家,自立更生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攝影者:王翠雲]
圖左 :學員蔡芳明分享,如果今天可以碰到上人,最想跟上人說「感恩」。[攝影者:王翠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