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1月22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世界關節炎日 養護健康靈活力

世界關節炎日 養護健康靈活力

E-mail 列印
站著會痛、坐下也會痛;活動會痛、休息也會痛;醒著會痛、睡著也會被痛醒。膝蓋無時無刻所承受的壓力,遠超過我們所想像,很多人飽受膝關節疼痛折磨。2023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的數據顯示,全球骨關節炎 病患將近六億,關節如此「炎」重,就一起來認識,保護自己也關心家人。

活動時關節有摩擦感或「喀喀」聲,不以為意,或是手腳關節出現僵硬疼痛,認為是工作忙碌過度疲勞、姿勢不對,或是吃錯東西、血液不循環等迷思。漸漸地,連開門、煮飯、上下樓梯、開車等日常動作都感到困難,行動力降低,這些極可能已經是關節退化的前奏。

「我才三十五歲,不可能是關節退化問題!」關節退化已非老年人的專利,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三十歲就有可能出現退化性關節炎問題,也是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由於關節問題初期症狀不明顯,常因此延誤就醫,因此WHO推動每年10月12日為「世界關節炎日」(World Arthritis Day),目的是為了讓民眾瞭解和重視關節炎疾病,以期能達到早期預防、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認識關節炎 預防勝於治療

今年(2024年)慈濟馬六甲分會選在10月12日世界關節炎日,於馬六甲靜思堂舉辦「認識關節炎,動起來!」健康講座,邀請馬六甲愛極樂班台醫院(Pantai Hospital)風濕病學及內科專科鄭瑩秋醫師,以及劉佩儀物理治療師,針對關節炎疾病與照護和大眾分享,增進民眾對關節炎的認識。當天共有一百八十位觀眾出席聆聽。

鄭瑩秋醫師指出大眾對風濕與關節炎,有著許多的迷思與誤解,經常將風濕與關節炎畫上等號,但它們卻是完全不同的情況。且大部分的民眾認為風濕就是腰酸背痛的疾病或老人病,然而風濕只是一個統稱,任何因免疫系統失調而造成的各種疑難雜症, 無論與關節有關或無關都可稱為風濕病。而關節炎,指的就是關節內膜發炎。

鄭醫師進一步介紹常見的四種關節炎類型,「退化性關節炎」、「發炎性關節炎」、「結晶關節炎」與「感染性關節炎」。她指出,退化性關節炎較常發生在年長的長輩群,但若工作會過度使用關節如搬重物等、肥胖、關節曾有舊傷等,也會因軟骨在缺乏潤滑及緩衝的情況下逐漸磨損,最常發作於承受壓力較大的關節,如膝蓋、髖關節、腰部、頸部等。

另一種痛風性關節炎與飲食息息相關,如果體內尿酸量過高,或是人體代謝尿酸的能力異常,多餘的尿酸就會沉積體內形成結晶,而沉積的結晶就可能引起關節腫脹,嚴重時甚至破壞關節。此外,感染性關節炎則指的是病毒或細菌感染後所引起的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則較不為人知,鄭瑩秋醫師說:「類風濕性關節炎是患者的自體免疫系統異常,使免疫細胞與抗體因攻擊關節而產生發炎反應,而發炎反應會導致關節組織增生,進而破壞關節結構。是一種有侵蝕性的關節炎症,不但會侵蝕骨頭,導致關節變形,也會影響身體的其他系統,例如皮膚、眼睛、肺部等。」

此病特徵包含,疼痛點會遊走轉移,左右肢體的同一個關節會被影響,具有對稱性,影響多個關節與小關節,休息時會更加疼痛僵硬,勞動過後反而能舒緩。

鄭瑩秋醫師強調,目前僅能推斷基因、抽菸、環境、細菌或病毒感染如牙周病等因素,易使人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但真正的致病原因仍然不明。可以被治療,但不能根治。主要以藥物控制不讓它病發,但病人需要持續吃藥,如果病情穩定並長期不再發作,可以逐步調低藥量。急性發作時,可以施用類固醇和止痛藥來控制發炎。

◎運動有訣竅 有助關節保健  

緊接著由劉佩儀物理治療師上臺分享,首先解開大眾的迷思「關節炎患者不可以做運動或是需減少做運動。」她指出,如果不做運動,肢體逐漸退化無力,肌肉萎縮,之後連擡高手、行走都有困難,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甚至肌肉流失無法保護骨頭。

運動,可以有效減緩關節炎,所帶來的疼痛及增加身體機能。劉佩儀物理治療師建議運動項目,基本要包括局部肌力訓練、伸展運動與全身性的體能活動,並現場教導大眾從頭到腳的各類型運動,重點是坐著就可以完成全部運動,對於長時間坐辦公室者,或是行動不便的長者,提供靈活性。

民眾王婷婷帶著母親出席,母親頻頻催促女兒,錄下物理治療師教導的一連串運動,自己在現場跟著做,但是記不了全部動作,希望能詳細拍攝紀錄,回家她才能邊看邊練習。「跟著物理治療師做運動,做完覺得身體比較舒服,只是太多動作無法記住,所以叫女兒趕緊拍下來。」

看著積極回應的母親,王婷婷有感而發地表示,母親一隻腳膝蓋已經動過手術,近期另一隻腳膝蓋開始疼痛,做子女一直鼓勵母親,疼痛還是要活動身體,雖然母親每天會做一些運動,但卻是愈做愈少,擔心母親的腳愈來愈無力。「我鼓勵母親太多動作不記得沒關係,回家能做多少就做。坐著,任何時候都可以做,一定要動!」

由於母親已七十多歲,本身不想要再開刀,又日日被疼痛所磨,影響到老人家的活動力,因而王婷婷今日帶著母親前來聽講座,想要瞭解除了傳統的開刀,是否還有其他非侵入式的治療方式,可以減輕母親的疼痛。

今天的講座,讓王婷婷深入了解什麼是關節炎,什麼類型的關節炎該如何去治療,有什麼症狀等,提醒自己預防勝於治療。由於母親屬於退化性關節炎,隨著年齡的老化及日積月累的磨損,時而發作時而緩解,了解到此關節炎無特效藥或快速的治療方式,目前先觀察母親的狀況,順著老人家的決定,同時鼓勵她規律運動,注意飲食上的營養,控制體重等,減輕膝關節負擔,以及強化膝關節。

◎一起變健康 攜手愛護關節

另一位民眾張彩瓊從醫師到物理治療師的分享,幾乎全程錄影。她表示,平時關注健康課題,喜愛吸收健康知識,錄影片段回家可以隨時回播觀看,也能與朋友分享相關的健康資訊。

針對醫師和物理治療師的分享,她認同地表示,之前活動時骨頭會發出聲響,旁人都能聽到,但她沒有感覺到疼痛或是任何異狀。堅持做運動,一段時間後,聲音就不見了,所以不管如何人要運動,不要因為擔心而完全不活動身體,身體更容易退化。

「我都有跟朋友分享關節問題,鼓勵他們即使疼痛還是要做運動,不要因為疼痛或是擔心越動越受傷而完全不做,但是很多人不聽。還有關節痛初期很多人也都不注重,到真的痛到不可以才去看醫生吃藥,吃藥只是讓你止痛。今天這樣的講座很好,有醫生分享,再配合物理治療師做運動,讓更多人明白關節炎與保養的資訊。」

民眾卜秀珍做完運動歡喜地分享:「上班對著電腦,回家又盯著手機,肩膀、脖子、手等,感覺到僵硬不舒服,今天這樣動一動,很舒服!坐著就可以運動,真的便利很多。」

同時打開她的視野,才知道10月12日是「世界關節炎日」,以及以訛傳訛以為關節炎是不可以運動,原來是錯誤觀念,增加很多關節炎的知識,以及治療和保護觀念。此外,她也才知道透過驗血,可以檢測類風濕因子,可以篩檢是否有風濕、自體免疫等疾病,增加知識。對於初次參與關節炎講座的她,收穫良多!

◎增長新知識 改變生活習慣

李秀梅與黃佩珊是同事,於社群媒體上得知健康講座後,一起來聆聽。雖然自己的年齡接近半百,可是非常慶幸沒有關節的問題,可是身邊的朋友,已經有人有關節炎症狀,所以今晚過來聆聽吸收知識,以及學習如何預防關節炎問題。

從講座中得知,近年來三十歲以後,出現關節炎症狀的情況愈來愈普遍。其成因包括家族遺傳、隨年齡增長而增加的風險、曾經的關節損傷容,易引發關節炎,以及肥胖給關節帶來過多壓力,從而大大提高了患病的風險。

其中,痛風性關節炎尤其讓她感到驚訝,她表示:「醫生在螢幕上展示了嘌呤含量高的食物,這讓我大吃一驚,因為我平常愛吃的食物嘌呤,含量居然這麼高。今後我會調整飲食習慣,減少對關節的負擔。」

黃佩珊則表示,自己平常很少運動,如今了解到缺乏運動,會增加罹患肌少症的風險,可能導致關節軟骨長期磨損,使骨頭與骨頭直接摩擦,從而引發疼痛和運動受限,長期下來甚至可能發展為退化性關節炎。她說:「我決定從今天開始改變自己,將物理治療師教導的運動融入每天的生活,逐步實踐。」

現場觀眾也熱烈提出疑問,有人「腳經常抽筋,擔心與關節發炎有關。」、「高嘌呤食物,想要了解每日可以吃多少量。」、「左手舉不高,是否為肩周炎,西醫可以如何治療?」、「關節有卡卡聲是否有關節炎?」……

鄭瑩秋醫師一一回答,並提醒關節只要沒有發炎、沒有疼痛都不稱為關節炎,例如小腿抽筋是肌肉問題,肩周炎不是關節發炎,是旁邊的肌肉發炎。她強調,骨關節炎是每個人都無可避免關節退化現象,只要沒有疼痛、沒有腫、沒有影響到日常生活,基本上是無危害性。

鄭瑩秋醫師以其豐富的臨床經驗,協助大眾揪出關節疼痛元兇,建立關節保養新觀念。最後她呼籲「關節炎,是不容被忽視的。及早就醫,診斷與治療才是上上之策!」

圖左 :鄭瑩秋醫師以其豐富的臨床經驗,協助大眾揪出關節疼痛元兇,建立關節保養新觀念。[攝影者:陳聯喜]
圖右 :10月12日世界關節炎日,於馬六甲靜思堂舉辦「認識關節炎,動起來!」健康講座,增進民眾對關節炎的認識。當天共有一百八十位觀眾出席聆聽。[攝影者:陳聯喜]

圖左 :劉佩儀物理治療師親自帶領觀眾,從伸展到肌肉訓練之運動。[攝影者:陳聯喜]
圖右 :張彩瓊表示,有醫生分享,再配合物理治療師做運動,讓更多人明白關節炎與保養的資訊。[攝影者:陳聯喜]

圖左 :今日講座打開卜秀珍(右一綠衣者)的視野, 增加許多關節炎的知識,以及治療和保護觀念。[攝影者:陳聯喜]
圖右 :李秀梅(右)與黃佩珊(左)是同事,得知此健康講座相約出席,進一步認識關節炎。[攝影者:陳聯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