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1月22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嘉義 慈濟人的學與覺

慈濟人的學與覺

E-mail 列印
2024年雲嘉南高屏培訓慈誠、委員尋根精神研習會,於花蓮靜思堂舉行10月25日至27日共三天。課程的第三天由講師黃思浩講解「慈濟人的學與覺」,說明慈濟人每個人都要有「學」與「覺」的方法,從「學」到「覺 」這是一個「蛻變」過程;蛻變,成為他人的「真善知識」,成為他人的「大良福田」。「學」是學習在菩薩道上如何做,如何評估,如何思考;「覺」是已經看見了背後的道理,成為自己的智慧。

講師引用一則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的實例與大眾分享。今年九月,大林慈院的大醫王與志業體同仁,回到花蓮與上人座談。上人說:「在大林慈院因為有大醫王跟白衣大士層層守護醫療志業。每年行腳看到孩子從抱在手上,到孩子牽著走路,時間在延續,大林慈院二十多年了,因為大家共同和諧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是一群願意幫助眾生,拔除苦難的一群人,能夠找到一個地方,讓他們沒有後顧之憂好好地去做他們想做的事情。

回顧上一次上人行腳,臺北慈濟醫院趙有誠院長跟大家分享劉修勳醫師的故事。劉醫師是老人醫學科醫師,老人醫學科完全不賺錢,門診一個病人要花四十分鐘,可是診療收費跟一個三分鐘的門診,其實是一樣的價錢,看一個門診別人可以有十倍的收入,因此很多醫院不願意開老人醫學科。上人特別為每個人開創,你想要施展所學去幫助別人,這個地方就等你來,幫助你發揮你的功能。

劉醫師感恩上人,高齡像海嘯的來,帶來非常多的失智人口,失智長輩有很多的狀況沒有辦法自主,讓家屬非常苦惱與無奈。劉醫師體悟到問題所在,他更是深入去讀法律研究所,為了幫助患者與他的家屬。劉醫師從「學」的過程,感受到「覺」,想要根深蒂固去解決問題,透過關懷幫助別人,其實就是在增長自己的慧命與智慧。

講師另舉一例「無常災難時的慈悲與智慧」和大眾分享。災難發生的時候,不是慈悲在前,而是智慧在前,救人的人一定要平安才有力量去救人,十月初摩羯颱風到了泰國之後發生的一些災情,泰國的志工也是馬上動員去勘災,他們跟上人連線會議,救災很艱鉅,上人說這樣的大災情臺灣會支持。感恩臺灣讓上人有這麼大的底氣,能夠讓海外發生災難的時候,讓他們照顧好他們善念的這分心,不讓他們覺得綁手綁腳,明明看到苦難的人卻幫不了,守護他們的那分愛心。

上人說:我很期待,幫助的金額,能不能再提高一些。要幫助就是在這個時候,雪中送炭才有感受,有感覺就在這個時候,當大家都沒事的時候,你要錦上添花,還不見得有這個因緣,不見得能夠結這分善緣。

講師接續以「翻轉佛國的故鄉──尼泊爾」來分享,「上人覺得我們接受到了佛陀的恩惠,因為佛陀的教義啟發了上人,上人輾轉的啟發我們,所以要感恩佛國,應要回饋佛國。」要去幫助它,用愛輔導,不是給物資而已,不是給他們一個月飽,是要給他們一生的飽。要教他們很巧的工藝,讓他們有一技在身,勝過黃金萬兩,好讓他們靠自己的力量去生活,活得有自尊。

九月二十一日佛國志工報告上人:學習縫紉,其實他們因為長久以來種姓制度的關係,所以自尊心很低,很自卑。你稍微的用一點力說,你這樣子不行!你這樣子不對!她就會受挫就會受傷,很脆弱,所以要好好的照顧,當然是要找對的說,因為是要翻轉它,所以要真誠,但是沒有通過的,要講清楚,傳真功夫。既然要做,就要做到在歷史中能夠留住!上人說沒有品質的話,只是一直做,量很大都不是歷史,要教好心腦。

講師跟大家分享什麼是心腦,「如果我今天做的東西一直練,練了一百次,但是做的都一直有瑕疵,沒有人告訴我要怎麼改,沒有用腦去思考怎樣可以做得更好!」永遠做出來的東西就是不好,雖然很有心,但是沒有人在意,沒有那個腦,沒有那個知識來幫助你的時候,你也無法超越。

講師以這幾則事例告訴大眾,「上人叮嚀我們,因為有一天我們也要靠我們自己。有一天我們都會從學生變成老師,而不再是一直聽上人說你要這樣做,你要那樣做。」總結,要改變這個世界,就要從每個人開始做起,但是不能一直是學生,要更積極成為他人的避風港。現在大家即將要受證,這就是使命,期待各位也能夠幫助上人,共同達到淨化人心,社會祥和天下無災難。

◎發揮良能 創造價值

學員林秀猜說,黃思浩師兄分享慈濟人的「學」與「覺」,分享劉修勳醫師的故事,極感動她:「現在我將進入慈濟大家庭,即將成爲受證委員,我也期許自己未來可以成爲一個『真善知識』,成爲一個『大良福田』,走在慈濟菩薩道上,未來也可以學習師兄師姊積極的脚步,也要成爲未來有需要人的一個避風港。」

學員駱宛儀,是大林慈濟醫院的長照督導,想當然爾工作職責就是守護「健康」、守護「生命」。但是今天「學」與「覺」這堂課,當主講者在問說甚麼是守護「愛」的時候,她也深思問了自己一下「什麽是守護愛」?上人感念大醫王、白衣大士,諸多人的用心付出,要助人的那分心,「為了讓我們安身立命,安住我們的心,我們才能够發揮良能,創造價值。所以不僅蓋了醫院,也蓋了一個非常溫馨的宿舍,也有學校。」

同樣的在長照中心,照顧的個案很多是獨老,或家庭制度非常差的一些個案,駱宛儀關照到每一個個案本身健康情形,也看到他們後面會延伸的問題,無形當中會想協助他們做一些轉型,或是運用慈濟的輔具平臺等。同仁間的那一顆宏遠想助人的心,極辛苦的就是要能深入每個需要幫助的家庭,長期去關愛。所以她希望自己也可以照顧好同仁那一念心,好好的工作,服務人群,利益社會。

三天的課程即將結束,學員們學習到許多的智慧法水,期勉各位即將受證成為上人的弟子,要落實在慈濟的四大志業、八大法印中,發揮良能步步踏實,精進向前。

圖左 :講師黃思浩講解說明慈濟人每個人都要有「學」與「覺」的方法,從「學」到「覺」這是一個「蛻變」過程。[攝影者:王翠雲]
圖右 :黃思浩師兄:「慈濟人的學與覺」,「學」是學習在菩薩道上如何做,如何評估,如何思考;「覺」是已經看見了背後的道理,成為自己的智慧。[攝影者:王翠雲]

圖左 :講師引用一則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的實例與學員分享,大家用心體悟。[攝影者:王翠雲]
圖右 :學員林秀猜(左二)期許自己未來可以成為一個「真善知識」,成為一個「大良福田」走在慈濟菩薩道上。[攝影者:王翠雲]

圖左 :學員駱宛儀(左二),是大林慈濟醫院長照督導,希望自己可以照顧好那一念心,好好的工作,服務人群,利益社會。[攝影者:王翠雲]
圖右 :心得交流,有同伴互相扶持,互相照顧,就不易退轉。[攝影者:王翠雲]

圖左 :學員們以見習、培訓的心得進行交流,互為善知識及生命中的貴人。[攝影者:王翠雲]
圖右 :祝福所有人在這趟尋根旅程中滿滿的收穫,為生命扎下豐富的資糧。[攝影者:王翠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