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尼泊爾學子朴佳(Pooja Tharu,前右),印度學子比林斯(Prince Kumar,前左)及尼泊爾學子桑賈納(Sanjana Gupta,左二)等人,合心協力刷洗靜思精舍中庭造景石飾。[攝影者:黃釋玉]](/community/./images/community/76311DB0A29211EF841075DF77E172AA_0.jpg)
◎見賢思齊 了解自己的責任
休息的空檔,精舍師父商請來自瑞典的同仁歐友涵(Johan Alwall),跟學子分享他學習中文的經驗。歐友涵的妻子是臺灣人,所以能聽、說華語。後來他開始學習中文時,覺得寫中文字很困難,因此為自己設下目標——書寫一個字超過五十次,強迫自己儘快熟悉中文。
歐友涵的父母親都是牙科醫生,他本身更是國際間極少數的高能量物理學家。2009年隨未婚妻來臺,剛好遇到八八水災,他志願到南部幫忙,而進一步認識慈濟。2010年參加慈濟海地賑災團後,就決定全心投入做慈濟。目前是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執行長辦公室全球合作事務發展室專員。
2022年間,歐友涵曾代表慈濟基金會,拜會波蘭當地深具公信力的草根組織,希望與當地非政府組織合作,借力使力,讓全球慈濟人的愛心以最快的速度;兼顧經濟援助、身心靈關懷及協助就業等,以直接、重點、全面關懷烏克蘭民眾。
尼泊爾學子釋迦文賢(Chakra Jyoti Shakya),本身是位雕刻藝術家,近幾個月來,曾到靜思精舍教授雕刻,對於精舍遭颱風毀損,更有一分憐惜。聽過歐友涵的分享後,他歡喜知道學習中文的要訣;也明白他在尼泊爾應承擔的責任與任務。
◎感謝因緣 勤寫學中文
麗瑪(Rima Yadav),是尼泊爾藍毘尼慈濟教育組職工。她說,靜思精舍是全球慈濟人的心靈故鄉,雖然來臺學華語的學子們,曾多次到靜思精舍共修與出坡等,但是有機會能清理上人會客室外的造景,感到榮幸與歡喜,猶如能在寺院服務,她相信與慈濟因緣深厚,才有這樣的機會。
麗瑪經由歐友涵的分享,得知他是因為已故的妻子陳伊瑩對慈濟的堅持,而加入慈濟。麗瑪還聽到歐友涵說,學習中文很困難,所以必須不斷地練習;甚至書寫每個字超過五十次以上,來記住中文。
另一位尼泊爾藍毘尼慈濟教育組職工朴佳(Pooja Tharu),看到靜思精舍遭受颱風的侵襲,影響了莊嚴的外觀,她感到非常難過。但是當天清理環境時,一位師父建議大家要保持身體健康和愉快的心情,更必須尊重父母。朴佳還聽到歐友涵鼓勵大家多練習中文,所以每個字至少要練習五十次,她歡喜又學習到額外的知識。
學子們秉持初心,遠從佛國來臺學習華語,康芮颱風因緣來到靜思精舍投入清理工作,歡喜巧遇歐友涵的分享,不但增長世界觀,且獲得學習中文的經驗談。
學子們自許能牢記證嚴上人曾慈示「要用心學好中文」,早日能夠直接和上人對話,不需要透過翻譯,成為當地說法、傳法的「開路先鋒」,將靜思法脈、慈濟宗門的精神在佛國廣傳。


圖左 :尼泊爾學子釋迦文賢(Chakra Jyoti Shakya),是位雕刻藝術家。聽過歐友涵的分享後,他明白要把中文學好的重要性,及應承擔在尼泊爾的責任與任務。[攝影者:黃釋玉]
圖右 :佛國(印度、尼泊爾)來臺到慈濟大學習學華語的十七位學子,到靜思精舍協助整理中庭造景後,與德勱師父(前中)合影。[攝影者:黃釋玉]


圖左 :來自瑞典的執行長辦公室同仁歐友涵(Johan Alwall,左一),跟佛國學子們分享他學習中文,以及做慈濟的經歷。[攝影者:黃釋玉]
圖右 :佛國(印度、尼泊爾)學子,同心協力刷洗靜思精舍中庭造景石飾。[攝影者:黃釋玉]


圖左 :印度學子安吉特(Ankit Kumar,左)與維沙爾(Kumar Vishal,右),同心協力搬運盆栽。[攝影者:黃釋玉]
圖右 :印度學子李白(Abhishek Gunjan)與夥伴,合力搬運、清理盆栽,美化靜思精舍環境。[攝影者:黃釋玉]


圖左 :尼泊爾麗瑪(Rima Yadav,左二)與夥伴等,刷洗靜思精舍中庭花盆。[攝影者:黃釋玉]
圖右 :印度學子莫希特(Mohit Kumar,左)及尼泊爾學子拉梅什(Ramesh Karki,右),搬運、整理被強風吹倒的盆栽。[攝影者:黃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