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培育幹事賴嵐欽說:今年受證男眾有個很大的亮點是,有三位男眾在培訓委員,他們都是陪伴妻子一起受證,林聰墉等她三十年,洪師兄等十五年,葉師兄也是等很久了,他們耐心等待家人。這次受證成員整體平均學歷提高,其中,有當老師也有警政的,所以培育組更要用心帶領。
培育幹事吳美月表示:2024年嘉義區受證學員女眾三十六人、男眾九人,總計四十五人。相較於往年,今年受證年齡普遍年輕化,年輕人衝勁大,也比較活潑,可塑性也稍微高一些。成員有夫妻組,也有姊妹組,其中林聰墉更是一家三人。期望大家受證後能在社區耕作,付出無所求。
慈濟志工吳漢文鼓勵新發意菩薩一定要參加品書會,繼續聞法、薰法,因為沒有法,很多事情就沒有辦法;慈濟是上人的慧命,大家要學習做人間菩薩,「成就菩薩道,必須經得起磨練」。做慈濟、學習做人間菩薩,必須認真做本分事,遭遇困難時,必須再接再厲去克服。很多人說:要做善事有很多地方,但是慈濟和其他宗教不一樣,所以年輕人要知道他為何要在慈濟做善事,法,己修己得。《靜思語》說:「守住一心,把持定力;護住一念,不被境轉。」
年輕力量進入慈濟,讓慈濟得以永續傳承。時代進步,年輕人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但是愛惜慈濟就是愛惜上人。這次培育課程設計上很用心,早期培育課程比較中規中矩,這次因應年輕化,課程設計很接地氣,也讓慈濟人文得以傳續。「人生的價值,在付出」,付出的過程,又可增長慧命。
◎緣深不怕緣來得遲
慈濟志工林聰墉陪伴妻子沈寶英及女兒林儀珊一起參加培訓,他說:「這個日子我已經等了三十年。」上人的《靜思語》說:「只要緣深,不怕緣來得遲;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遙遠!」他的女兒林儀珊重度聽障,妻子沈寶英為了讓女兒回歸一般的學習環境,從小伴讀到小學。林聰墉除了經濟上的支援外,更以上人的《靜思語》:「不要小看自己,因為人有無限可能。」引導林儀珊,廣結善緣。女兒雖然語言表達能力不佳,卻因為喜歡舞蹈而在舞臺上找到自信。不論是公益活動、醫院、養老院、監獄、學校等都留下她的足跡,也因此獲得總統教育獎,教育部國教署更邀請她為校園生命故事講師。
2022年林聰墉和妻子、女兒一起參加高雄巨蛋經藏演繹,演出過程中感動林寶英,表示要參加見習課程,同時也邀林儀珊同行。見習期間林儀珊參與骨髓捐贈驗血建檔,她希望有機會成功配對,捐贈救人。今年三人相約參加委員培訓。林聰墉更歡喜地分享,林儀珊今年3月29日榮獲全國社會優秀青年表揚,沈寶英也在上個月獲得第二十七屆大愛獎肯定,將於11月前往總統府接受表揚,他感恩慈濟造就她們!
沈寶英覺得自己是一個生在福中不知福的人,只因為生了一個聽障女兒,為了教她口語,教她如何與人溝通,教她走入人群,每天的心思都在女兒的身上。參加委員培訓之後,有機會參加社區志工的活動,看到世間的苦,才覺得自己是一個有福的人,所以她要知福、惜福、再造福,將小愛化成大愛,與大家走在菩薩道上。
林儀珊很高興能和爸爸、媽媽一起參加委員培訓,「他們沒有放棄,很辛苦的養育我,還支持我學舞蹈,我才有機會用舞蹈作公益,與人結好緣。」師公上人曾說:做善事,是報答父母的最好方式。所以她要生生世世做慈濟,跟隨師公上人行人間菩薩道!
◎我在慈濟的心路歷程
林沛辰是慈二代,她感謝已是慈濟志工的父親林正修,因為父親的影響,讓慈濟的理念深深打動她,更讓她對生命的意義有了更深的認知。去年,她和母親廖卉菁一起參加見習課程,這不僅是一次學習的機會,更是一段心靈的旅程。「今年我們一起回到了花蓮尋根,這個充滿愛的故鄉,讓我感受到家的溫暖和力量。」每一位慈濟人,都是愛的使者,攜手走進每一個需要幫助的地方。無論是在災後重建,還是在日常生活中,都用行動傳遞著愛。每一次的服務,不論大小,都是在為這個社會增添一分光亮。
在付出愛的過程裡,看到那些需要幫助的家庭,林沛辰的心靈被深深觸動。這些經歷讓她明白,真正的幸福來自於無私的付出。當看到受助者的笑容,聽到他們的感謝,那一刻,她感受到了一種無法言喻的滿足感。這段時間,與許多志同道合的年輕人交流,分享著彼此的故事與感受。在這些分享中,更加堅定了要將這分愛與關懷傳遞下去的決心。她希望能去影響身邊更多的年輕人,讓他們也能感受到慈濟的魅力,成為第一代的慈濟人。慈濟的理念,不僅僅是關心他人,更是讓她學會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刻。
廖卉菁說林沛辰是我的寶貝女兒、是同學、是師姊、也是慈二代。因為先生林正修的關係一起走入慈濟這個大家庭;最令她感到法喜的是一家人能成為上人的第一代弟子。這段緣分意義非凡,深感無比的喜悅!
未接觸慈濟之前,茹素和助念對廖卉菁來說是極大的挑戰,曾經對這些新生活方式感到畏懼與疑惑。接觸上人的法後,心境有明顯的變化,明白了茹素不僅僅是一種飲食選擇,也是一種回歸自然、回歸自我的方式,更是慈悲的體現,透過這樣的實踐,逐漸學會了如何頤養慈悲心,如何遵從內心的聲音,而且更真實地面對自己,深刻地理解生命的價值。今年10月19日原本計畫開設一間餐飲店,因上人的教誨有了180度的改變,決定走蔬食料理方式的餐飲,因為上人說拯救地球的靈方妙藥唯有茹素。希望能將這分慈悲與關懷傳遞給更多的人,透過健康的飲食,讓更多人品嚐到大自然最真實的滋味。
《靜思語》說:「快樂幸福,並不是物質上的享受,而是在精神上的滿足。」或許過去世以來,大家已是同門的佛弟子,也或許仍是懵懂未知的小孩,沒關係沒慧根也要會跟,跟久了就有慧根,所以大家一起互道:「感恩您的陪伴,有您真好!」「對的事,做就對了!」慈濟人修福修慧,合和互協,生生世世走在菩提道上。
圖左 :課程很接地氣,讓學員三天的尋根溯源,收穫滿滿。[攝影者:王翠雲]
圖右 :年輕力量進入慈濟,讓慈濟得以永續傳承;時代進步,年輕人有很多自己的想法,愛惜慈濟就是愛惜上人。[攝影者:王翠雲]
圖左 :培育幹事賴嵐欽(右)說:這次受證成員整體平均學歷提高,其中有當老師也有警政的,所以培育組更要用心帶領。[攝影者:王翠雲]
圖右 :培育幹事吳美月表示:今年受證年齡普遍年輕化,比較活潑,可塑性也高;成員有夫妻組,也有姊妹組,其中林聰墉更是一家三人。期望大家受證後能深耕社區,付出無所求。[攝影者:王翠雲]
圖左 :慈濟志工吳漢文鼓勵新發意菩薩,一定要參加品書會,繼續聞法、薰法,因為沒有法,很多事情就沒有辦法。[攝影者:王翠雲]
圖右 :林沛辰(右)是慈二代,去年和母親廖卉菁(左)一起參加見習課程,今年一起回花蓮尋根,這個充滿愛的故鄉,讓她感受到家的溫暖和力量。[攝影者:王翠雲]
圖左 :大家一起互道:「感恩您的陪伴,有您真好!」「對的事,做就對了!」[攝影者:王翠雲]
圖右 :慈濟人修福修慧,合和互協,生生世世走在菩提道上。[攝影者:王翠雲]
圖左 :慈濟是大家庭,師兄師姊等善知識共同陪伴精進,菩薩道上有我有你。[攝影者:王翠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