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近午,艷陽高照,在同仁、志工與東華慈青的協力打掃下,獨居長者阿隆伯(中著黃衣者)家變得煥然一新,他在大家滿滿的祝福下不再孤單,歡喜合影留念後道別。[攝影者:羅明道]](/community/./images/community/C3378210A4DC11EF8502F5D0C20B2BDD_0.jpg)
◎探病灑掃 溫暖孤老
11月17日早上,慈濟基金會執行長辦公室同仁魏淑貞邀約十二位同仁,帶著十五位東華大學學生與陪伴志工,一起到新城鄉大漢村、慈濟長期照顧戶阿隆伯的家,協助年近七十歲的他,打掃十多年前由某慈善團體翻修的房子。對於獨居長者阿隆伯不諳整理房子,學生初來乍到,心裡充滿疑問。
魏淑貞告訴阿隆伯:「廚房如果整理好,下雨天就不用在外面煮飯了!什麼東西要留?什麼東西要丟?你再告訴我,回收資源放一邊,垃圾放另一邊。」戴上手套、準備開始打掃的志工問道:「有帶水管嗎?」魏淑貞回應:「用水桶接,可以嗎?」阿隆伯聽了就去找出長長的水管給志工。
同仁與學生接著搬出屋內的家具,在院子一一分類、清理,也有同仁與志工在屋內清掃廁所、廚房汙垢,甚至宗教處同仁許惠明、朱美梅不忘用漂白水、清潔劑擦拭牆壁,再用清水沖洗乾淨,不怕髒亂,只期待阿隆伯的家能夠煥然一新,有個舒適的居家環境。
魏淑貞不諱言,親人相繼往生的阿隆伯因為不善照顧環境,髒了就再堆一層,雜物難免愈積愈多,當她2020年接手關懷時,總是粗聲粗氣的阿隆伯甚至認為大家都不瞭解他。直到年初住院時,倍感孤單的他在志工要離開時,轉頭哭泣,魏淑貞看在眼裡,明白阿隆伯終於接受慈濟如家人般的溫暖,心疼不已的她便提議,請阿隆伯先行打掃,再來助緣,只希望他老年生活更自在。
◎關懷暗角 見苦知福
因為清修士陳思擔陪伴東華大學青年志工,同為室友的宗教處同仁沈柏漢與李登輝就一起承擔,加上聽聞魏淑貞需要人手,沈柏漢就在社群分享,邀約同學一起來為阿隆伯改變生活環境,獲得回響;像是教育系二年級的羅翊文就說,11月14日清晨發布天兔颱風海上警報,很擔心打掃延期,還好今早出太陽,真的好開心!
從地板滿是泥沙到乾淨光亮,會計系二年級的林佩璇一開始覺得為什麼要幫阿隆伯打掃?但是看到房子掃乾淨,她感到有說不出的成就感,繼而轉念:「只要多互動提醒,就可以看到改變,很有意義。」大三的葉思廷坦言,回家看到地上一層灰,了解自己的父母也年紀大了,就拿起掃把幫忙清掃,他懂這次打掃是社會福利顧不到的地方,慈濟服務個案的確有需要。
光電系四年級的林泓欣參加過「Life Maker人生創客」大專青年營隊,他認為習慣囤物的阿隆伯,如果有人對他宣導環保觀念,回收物資就會進入回收系統,對社會友善,也能改善他的生活環境,利他也利己。
近午,艷陽高照,慈濟資源回收車倒退進院子,載滿回收物資,室內家具也逐漸復位,獨居長者阿隆伯此刻擁有大家滿滿的祝福,不再孤單,歡喜與志工、學生合影留念後道別。


圖左 :魏淑貞(左)與阿隆伯(右)一起撕開壁紙,準備貼在牆角,避免老鼠從破漏的牆角出入。因為年初探病,發現他轉頭哭泣,魏淑貞明白阿隆伯已接受慈濟,決定協助打掃,希望他老年生活更自在。[攝影者:羅明道]
圖右 :魏淑貞(左)告訴阿隆伯(右前):「廚房如果整理好,下雨天就不用在外面煮飯了!什麼東西要留?什麼東西要丟?你再告訴我,回收資源放一邊,垃圾放另一邊。」[攝影者:劉鴻榮]


圖左 :志工與學生通力合作,搬出屋內的家具與用品,在院子一一分類、清理。[攝影者:劉鴻榮]
圖右 :三位東華學生費盡力氣、一起刮除料理臺的陳年油汙。[攝影者:劉鴻榮]


圖左 :因為清修士陳思擔陪伴東華大學青年志工,同為室友的宗教處沈柏漢(左二)與李登輝就一起承擔,加上聽聞魏淑貞需要人手,沈柏漢就在社群邀約同學一起來為阿隆伯改變生活環境,獲得回響。[攝影者:劉鴻榮]
圖右 :「為什麼我們要幫阿隆伯打掃?他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蹈覆策,弄亂房子!」會計系二年級的林佩璇看到房子掃乾淨,很有成就感,繼而轉念:「只要多互動提醒,就可以看到改變,很有意義。」[攝影者:羅明道]


圖左 :大三的葉思廷坦言,回家看到地上一層灰,了解自己的父母也年紀大了,就拿起掃把幫忙清掃,他懂這次打掃是社會福利顧不到的地方,慈濟服務個案的確有需要。[攝影者:羅明道]
圖右 :光電系四年級的林泓欣參加過「Life Maker人生創客」大專青年營隊,他認為習慣囤物的阿隆伯,如果有人對他宣導環保觀念,回收物資就會進入回收系統,對社會友善,也能改善他的生活環境,利他也利己。[攝影者:劉鴻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