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1月22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嘉義 老照片說故事 尋找歷史的根

老照片說故事 尋找歷史的根

E-mail 列印
一張張的老照片,述說著歷史的故事,2024年11月10日嘉義慈濟青少年成長班(簡稱慈少班),以「尋找歷史的根」為主題,讓學員瞭解慈濟的過去,從竹筒歲月到國際賑災,及探究嘉義的古往今來,從舊照片對比現今 的樣貌,讓學員來一趟豐富的心靈人文之旅。

◎感受運動舒壓 照護母親溫馨情

課程開始,延續每個月的「跳孤枝」運動,學員從懼怕到勇於嘗試,越跳越有自信。其中,學員劉子嘉輕鬆彈跳自如,感受跳躍帶來的舒壓。而在旁耐心教導的老師林弘場和他的學生黃吉峰。林弘場以活潑的多語言方式鼓勵孩子,也常進入校園免費教導學生,讓青少年有舒壓、消耗體力的地方,他表示,現代人與人之間較疏離,藉由此正向運動,同學間會相互幫忙,增進人際關係。

家長區也有感人的課程,由志工黃穗雯分享,「照護母親的幸福」。身為單親媽媽的她,不但要照顧三個孩子、生病的家人及高齡且失智的母親,在照護母親七至八年時間,面對母親負面情緒,她仍溫柔以對,時時用證嚴上人的法,克服逆境困難「以愛化解障礙」,並用手機紀錄影片,分享和母親溫馨互動生活點滴。

◎看見慈濟的過去 嘉義的古往今來

志工吳漢文分享「慈濟的過去」,從竹筒歲月到成為國際NGO的發展歷程。他提到2008年大陸汶川大地震,臺灣慈濟志工抵達災區,展開各項救援任務,成為大陸現今賑災的模式。在有獎徵答時間,學員及家長都應答如流,展現出對慈濟歷史的豐富了解。

當吳漢文問到「印尼紅溪河水患,慈濟志工依循上人指示五管齊下,請問那五管?」學員顏怡勳立即回答:「先抽水、清垃圾、消毒、辦義診、蓋大愛屋。」將原本五個題目一次回答完,贏得滿堂喝采,加深了學員對慈濟救災精神的認識。

志工詹博舜分享「嘉義的古往今來」,他以歷史系的專業,用心以一個月的時間搜集嘉義老照片,一張張泛黃、黑白的老照片呈現神木、鐵道、火車站等,彷若穿越時空回到過去,讓大家看圖說故事,並對照現今的照片、地圖、街景變化,引導學員觀察及思考、判斷,更能瞭解過往的歷史變化。

學員目不轉睛,相互討論,踴躍搶答,除了把歷史課本所學的運用上了,也能發揮想像力講述一段故事,課堂氣氛輕鬆愉快,充滿了歡笑聲。學員謝佳佑分享,講解嘉義的歷史,印象最深刻是從老照片對照現今的樣貌,差別並不是很大,可以從細節中找出關鍵線索,還滿有趣的,學到很多知識。

活動最後,志工詹前森特別邀請三位來自慈少班的學長姊——詹博舜、阮文筠及劉依旋上臺分享。他表示,這三位在慈少班畢業後,回來慈少當志工,有的更已長期承擔慈少的功能組。其中,詹博舜為詹前森的兒子,從國中到高中六年時光都在慈少班,並參與慈少服務隊,關懷社區,延續這分愛的情感,從大學畢業後,於2020年即投入慈少班的隊輔至今,年輕志工的投入,更能貼近青少年的心。

詹前森有感而發表示,一般人感覺陪伴好像是沒有目標、看不到盡頭的過程,但看到曾經陪伴的孩子,現在他們有能力了,再反饋回來,在大家愛的灌溉下,種子發芽,也鼓勵家長不只陪伴自己的孩子,也能陪伴別人的孩子,成長了自己,也豐富了人生。

圖左 :音樂老師李曄芬分享律動,以簡單活潑的節奏及肢體動作,帶給大家活動筋骨,放鬆身心。[攝影者:江敏華]
圖右 :志工黃穗雯分享照護母親的幸福。[攝影者:江敏華]

圖左 :家長包栗嫚分享在「慈濟的過去」,對「君子立恆志,小人恆立志。」感觸很深,更堅定恆持立志的心。[攝影者:江敏華]
圖右 :志工詹前森(左)表示:三位來自慈少班畢業的學長姊,再回來慈少承擔志工,分別為詹博舜、阮文筠及劉依旋(由右而左)。[攝影者:江敏華]

圖左 :志工詹博舜分享「嘉義的古往今來」,引導學員觀察及思考,更能瞭解過往的歷史變化。[攝影者:江敏華]
圖右 :志工詹博舜以活潑的問答方式與大家互動,反應熱絡,大家都搶著回應,各組計算得分成績。[攝影者:江敏華]

圖左 :學員劉子嘉分享今天課程收穫滿滿,更加瞭解嘉義的歷史。[攝影者:江敏華]
圖右 :豐富的課程結束,頒發月冠軍。[攝影者:江敏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