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1月22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嘉義 淨零永續教育深入校園

淨零永續教育深入校園

E-mail 列印
立冬已至,然而暖冬的異象卻提醒著人們氣候變遷的無聲威脅。天兔颱風的逼近,更讓地球生態系統的脆弱性不言自明。為了讓永續教育深入校園,嘉義縣政府與慈濟基金會攜手合作,2024年11月15日在嘉義縣東榮國小 舉辦「淨零永續教師工作坊課程」,旨在以「共創永續美好未來」為核心,透過教師的力量,將淨零與永續發展的理念融入日常教學,進一步擴散至學生與家庭。

本次活動吸引了來自全縣二十二位教師參與,由慈濟志工林靜怡擔任活動窗口,與縣府、校方緊密協作。活動聚焦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希望透過實務分享與實作課程,讓教師理解永續理念的核心,並掌握如何將之應用於校園教育中。

環境教育輔導團總召、大南國小謝世達校長在開幕致詞時指出:「環境教育的意義已從傳統的資源保護,延伸到應對氣候變遷與實現淨零排放的更高層次。身為教育者,我們應該肩負起引導下一代的責任,讓永續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環教推動者

主講人陳哲霖曾任德國西門子高雄區負責人,從事工程師工作多年,原本計畫退休後環遊世界,但因妻子的一句話「到環保站試試看」,他的生活軌跡徹底改變。他投身環保志工行列,運用工程師的專業背景,研究資源分類、設計環教教案,並致力於推廣永續教育。

陳哲霖以簡單有趣的教學方法著稱,例如「一分鐘學會資源分類」的口訣,讓資源回收的複雜規則變得輕鬆易懂。此外,他的創新教案《一紙通》整合教具與教案,幫助師生迅速掌握SDGs的核心精神。他深信,環保教育的重點不僅是垃圾減量,更應追求從源頭減少資源浪費,並倡導全民參與淨零排放的行動。

多年的努力讓陳哲霖贏得了高雄市與國家級的環境教育獎項。他以101大樓作為象徵,表示自己的願景是建立一個屹立不搖的環保教育體系,持續注入社會永續能量。他的故事啟發了在場教師:每個人都能透過實際行動,成為永續未來的推動者。

◎互動式課程

在課程中,陳哲霖以聯合國「氣候時鐘」為引言,讓學員透過視覺化的數據,感受到全球升溫1.5°C警戒線的緊迫性。他提到,極端氣候事件如夏威夷野火、利比亞洪水、莫拉克颱風等,無一不在警示人類必須改變行為。他運用記憶口訣「陸海空生疾」,搭配肢體動作,幫助學員理解氣候變遷對陸地、海洋與大氣的衝擊,並呼籲教師將這些簡單有趣的方法應用於課堂,讓學生更易接受。

實作環節中,學員參與了「瓶蓋排序挑戰」與「SDGs主題桌遊」的設計與模擬活動。瓶蓋排序挑戰引導學員理解線性經濟與循環經濟的不同,並激發對資源再利用的思考;而桌遊則讓學員在模擬中學習資源管理與永續決策,實現寓教於樂的教育目標。一位學員分享道:「透過這些實際操作,我更深刻理解永續理念。」

身為秀林國小的圖書推動教師與英文老師,陳麒皓老師在參與此次SDGs相關研習後,收穫滿滿。他表示,學校一直致力於推動SDGs活動與閱讀教育,這次課程提供了嶄新的教學玩法與創意巧思,讓他對如何將SDGs融入課堂有了更多靈感也明白如何讓學生在玩樂中學習。

◎動手製作教具

此次工作坊特別設計了DIY實作課程,學員以回收禮品盒與瓶蓋為材料,親手製作互動式桌遊教具。在助教的指導下,學員從裁剪SDG貼紙到組裝桌遊,每一步都充滿創意與合作的氣氛。一位學員笑稱:「沒想到看似簡單的桌遊,實際製作起來步驟還不少,但這個過程讓我意識到,資源再利用的意義遠比想像中深刻。」

陳哲霖表示,這樣的實作過程不僅能增強教師對教案的理解,更讓資源再利用的理念深植心中。完成的桌遊教具,將成為教師回校後推廣永續教育的有力工具。同時,學員也討論如何讓學生參與製作過程,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創造力與環保意識。

◎分組討論與分享

分組討論中,學員聚焦SDGs的不同主題,提出實踐方案並分享心得。第一組:永續城市與社區。著眼於節能減碳與綠建築的推動,提倡使用再生能源、公共運輸與資源再利用。他們認為,減少碳排放與浪費是永續城市的基石,並以具體行動如推廣二手市場、以租代買等,展示如何從日常生活實現永續理念。

第二組: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探討消費選擇對產業轉型的影響,呼籲教師以身作則,減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並推動學生理解消費行為與資源浪費的關聯。他們特別提到,「每次消費都為地球永續投下一票」,生動地詮釋了消費者對生產者的影響力。

第三組:潔淨水與衛生。關注水資源的保護與污染防治,從生活中節約用水到淨灘活動,強調教育對環保意識的重要性。他們呼籲教師帶領學生了解水資源的稀有性,並以具體行動減少汙染、保護水資源。

分組活動中,學員們充分展現合作精神,激發了對永續教育的更多靈感。一位教師感慨道:「透過彼此的分享與討論,我更了解如何將永續概念融入自己的教學計畫中。」

◎教育者共同努力的方向

竹崎鄉桃源國小教導主任呂淑女表示,研習中「氣候時鐘」的概念讓她深刻感受到氣候變遷的迫切性。她計畫將這一視覺化工具帶入課堂,讓學生直觀感受到行動的重要性。呂主任以自身的實踐經驗為例,分享如何透過減塑與資源修復,推動循環經濟理念。她認為,教師應以身作則,讓學生在模仿與感受中培養環保意識。

此外,嘉新國中翁老師提到,透過研習,她更清楚如何將永續理念與具體行動結合,例如利用DIY教具幫助學生理解資源再利用的重要性。另一位音樂老師則分享,她將環境教育與傳統兒歌結合,如〈我家門前有小河〉,幫助學生反思環境變遷與生活的關聯。

其他學員也對DIY教具製作和桌遊體驗深感興趣,認為這些方法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並透過遊戲引導實際行動。學員一致認為,永續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培養。從教具設計到課堂實踐,讓學生「看見問題、產生感受、採取行動」,是教育者共同努力的方向。

此次研習不僅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更讓大家感受到自身對未來環境與人類永續的重要責任。嚴玉真校長以真摯的話語鼓勵與會者:「落實淨零行為,需要每個人的共同努力。其實並沒有『不會的學生』,只有『尚未找到方法的老師』。今天的研習,就是為了讓大家找到適合的方法,將永續教育落實在生活與教學中。」

期許學員們能夠將研習所學融入教學,啟發學生以實際行動實踐淨零理念,為地球的永續發展貢獻一分力量。

圖左 :主講人陳哲霖曾任德國西門子高雄區負責人,以工程師的專業背景,研究資源分類、設計環教教案,並致力於推廣永續教育。[攝影者:陳世嫻]
圖右 :秀林國小陳麒皓老師表示,課程提供了嶄新的教學玩法與創意巧思,讓他對如何將SDGs融入課堂有了更多靈感,也明白如何讓學生在玩樂中學習。[攝影者:陳世嫻]

圖左 :環境教育輔導團總召、大南國小謝世達校長在開幕致詞:「身為教育者,我們應該肩負起引導下一代的責任,讓永續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攝影者:陳世嫻]
圖右 :透過趣味桌遊讓學員在模擬中學習資源管理與永續決策,實現寓教於樂的教育目標。[攝影者:陳世嫻]

圖左 :運用記憶口訣「陸海空生疾」,搭配肢體動作,幫助學員理解氣候變遷對陸地、海洋與大氣的衝擊,並呼籲教師將這些簡單有趣的方法應用於課堂,讓學生更易接受。[攝影者:陳世嫻]
圖右 :分組活動中,學員們充分展現合作精神,激發了對永續教育的更多靈感。[攝影者:陳世嫻]

圖左 :實作環節中,學員參與了「瓶蓋排序挑戰」與「SDGs主題桌遊」的設計與模擬活動。[攝影者:陳世嫻]
圖右 :學員也討論如何讓學生參與製作過程,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創造力與環保意識。[攝影者:陳世嫻]
圖左 :學員一致認為,永續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培養。[攝影者:陳世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