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菲律賓分會楊國英執行長致詞中表達感恩:「感恩上人慈悲,特派常住師父、顏執行長及高雄團隊來關懷指導。我們是第一代弟子,要學會放下執著,在三十年的成長基礎上,珍惜這幾天的營隊,向臺灣團隊好好學習。」[攝影者:高筱婭]](/community/./images/community/11314550A4F111EF8502F5D0C20B2BDD_0.jpg)
楊執行長心中充滿感恩與感動,感恩上人的慈悲,深知菲律賓志工對法的渴望;感動常住師父與高雄講師團隊的無私分享,將深厚的法脈智慧與實務經驗傾囊相授。透過這分珍貴的傳承,菲律賓志工得以在志業的道路上扎根穩行,腳步更加踏實,朝著三十而立的願景勇毅前行。
◎菲奔三十展慧光 傳承法脈啟新章
2024年11月8日是慈濟菲律賓分會成立三十週年的重要日子,為此,11月7日至9日於菲律賓志業園區舉行了「菲奔30年精進研習營」。
本次營隊以主題「三十而立 宗門永續 深入法脈 世代相傳」,對菲律賓分會三十年成長的期許,旨在激勵志工堅守道心、持續修行,並成為證嚴上人心目中的理想人才。同時,鼓勵志工接引更多菩薩、推動年輕一代的承擔,讓大家深刻體悟「緣」需結廣、「因」需扎深,方能實現宗門的永續發展。
來自馬尼拉各區、邦邦牙、宿務、納卯、三寶顏、帕洛及怡朗等地,一百六十位學員及四十三位工作人員,齊聚志業園區,共同參與這場學習與精進的研習會。臺灣花蓮靜思精舍德倍師父、德霈師父,以及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並由十位高雄區慈濟志工,包括潘機利、方漢武、王獻聰、施宏典、黄建中、蔡慧玲、溫玉香、林淑娥、廖耀鈴等共同授課,內容豐富多元。
三天的課程涵蓋多層面學習與實修:清晨,在德倍師父與德霈師父的帶領下進行經行、拜懺及薰法香,並講述「法脈宗門回眸來時路」、「上人心目中的理想人才」、「三十而立 宗門永續 深入法脈 世代相傳」等主題;顏博文執行長則專題分享「慈濟未來的發展和方針」。
高雄講師團隊的課程設計精細,包含「募心募愛募情 菩薩招生」、「幹部的素養:慈濟人的素養與修養」、「四法四門四合一:精神理念與運作」、「幹部養成:陪伴與引導」、「幹部的承擔及使命」、「見證留史 現代大藏經」、「蔬醒時代 遠離災難」等。同時,學員們還參與了分組功能交流,討論包括「讀書會及薰法香帶動」、「慈青及年輕人接引與陪伴」、「防災救災」、「人文真善美」及「慈善訪視」等主題。
此外,在第二天藥石後「飲一杯智慧法水」,學員們與常住師父及講師團隊深入交流,在法喜與感恩中收穫滿滿。
◎步步精進心靜敬 法香薰染願長弘
11月7日傍晚,德倍師父與德霈師父細心指導,安排翌日(11/8)清晨經行的流程與動線,讓大眾能在莊嚴中共修。
11月8日清晨,時鐘指向五點二十分,旭日東昇,天地寧靜,鳥鳴聲聲。學員們已端坐於講經堂內,等待開始一天的修行。德倍師父首先叮嚀經行的意涵與儀規:「『經行』是不用跪拜的朝山,是朝向心靈高山的自省,步步精進。用心活在當下,一段路就是一座化城。心靜、心淨、心敬,境自靜;精進、精進,再精進。」
隨後,德倍師父與德霈師父帶領大眾來到靜思堂前廣場集合,面向靜思堂,齊聲唱誦〈爐香讚〉與〈讚佛偈〉,以至誠之心恭請諸佛菩薩蒞臨道場。接著,眾人唱誦「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聖號,並以三步一問訊的方式莊嚴入堂。進入靜思堂後,師父們帶領大眾總回向,以虔敬的身形和心念,共慶慈濟菲律賓分會三十歲生日。
經行後,學員高筱婭深受感動,分享心中體會:「這是心靈最放鬆的時刻,感恩德倍師父與德霈師父引領我們『用眼睛聽、耳朵看』,靜心感受大自然的寧靜與聲音。」她進一步領悟上人取名「靜思」的深意:在人間的事物中,唯有在靜中思惟,方能有所覺悟與所得。
隨後,大眾享用早齋,身心充實。全體與會者於靜思堂前合影留念,齊聲祝福慈濟菲律賓分會:「三十而立 落地生根 讓愛飛揚」。
◎合和互協傳法脈 用心行善願飛揚
「菲奔30年精進研習營」開營典禮上,菲律賓分會楊國英執行長致詞中表達感恩:「感恩上人慈悲,了解菲律賓弟子在面對天災時展現勇猛精進,但在法的領域上仍需不斷增長。感恩特派的常住師父、顏執行長及高雄團隊來關懷指導。四合一的組織模式,大家要守住規律。我們是第一代弟子,要學會放下執著,在三十年的成長基礎上,珍惜這幾天的營隊,向臺灣團隊好好學習,挖掘智慧寶藏。」
德倍師父則以深情祝福勉勵大眾:「菩薩們在前方用心行善,師父則在後方穩固法脈,才能確保法脈宗門永續傳承。取之當地,用之當地,合和互協,是我們的根本精神。祝福慈濟菲律賓分會三十週年,三十而立,落地生根,讓愛飛揚。」
顏博文執行長也上臺分享心得並致以嘉勉:「很榮幸能參加慈濟菲律賓分會三十週年慶,我也是來挖寶的。前天,我走訪了菲律賓的離島,看到偏遠山村的貧困與教育不足,深深感佩慈濟菲律賓的付出與支持。尤其是資助優秀學生完成學業,這是極不容易的事。善行不是有錢人的專利,而是有心人的行動!」
他進一步表示,在三十週年之際,親見保和島等外島的苦境,見苦知福,也對慈濟的四大八法有更深體會。如何讓年輕人參與,完善見習與培訓,這是未來的重要方向。「希望慈濟菲律賓分會的善念匯聚,未來三十年更加完善。目前全球布施排行中,印尼、非洲和緬甸名列前茅。祝福慈濟菲律賓未來也能躋身榜單,讓善行更加深廣。」
◎回顧歷程立人才 菩薩道行展未來
第一堂課「法脈宗門 回眸來時路」由德倍師父主講,帶領學員回顧慈濟的歷史足跡,見證自力耕生的靜思家風。「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精神不僅自立,還成為全球慈濟人最堅實的後盾。
德倍師父回顧上人因一念不忍眾生苦,創立慈濟功德會,開啟了「竹筒歲月」,以日存五毛錢的方式,凝聚眾人善心,奠定以人為本、行人間菩薩道的修行方向。經歷無數挑戰與考驗,才有今日志業廣布全球的成果。德倍師父也祝福菲律賓分會志業蓬勃發展,讓慈濟樹更茁壯,庇護更多眾生。
第二堂課「上人心中的理想人才」由德霈師父深入闡述。德霈師父分享,成為上人心目中的人才,需要肩負如來家業,並透過不斷學習與實踐,發揮善的影響力。
德霈師父指出,有心有志者皆可成為上人所期許的人才,只需具備能力與行動力,將善行付諸實踐。他勉勵學員學習上人內心靜定的功夫,將法的智慧運用於生活,做到如法如儀,互護道心,不偏離道。精進力行菩薩道,透過正念和勤修學與覺,努力朝上人理想中的人才方向邁進。
第三堂課「慈濟未來的發展與方針」,顏博文執行長分享組織永續的八大職責,從全球視角探討慈濟的未來發展。他指出,地球永續的關鍵在於減碳。儘管2021年因疫情碳排放短暫減少,但戰爭等因素導致其再度上升,因此推廣心靈淨化和蔬食尤為重要。他提到,世界企業的重心已從傳統產業轉向人工智慧(AI),全球變遷加速,讓永續發展成為不可忽視的議題。
顏執行長也分享當前慈善機構面臨的挑戰,如現代年輕人已不再依賴報紙,而更傾向於網路媒體,因此慈濟需隨時調整溝通方式,適應新時代需求。他強調:「我們的組織部門眾多,越多部門越需要溝通,這也是挑戰所在。有法脈、有組織的宗教團體才能實現永續發展。真正能長存的,不是最強壯或最聰明者,而是最能適應改變者。」
◎四法四門協力行 愛心共融菩薩道
「四法四門四合一:精神理念與運作」課程,由高雄資深志工施宏典分享。他提到,慈濟宗門的組織運作核心在於「四法四門」的實踐:合心、和氣、互愛、協力,象徵組織分工的四大要素,通過傳承、布達、規劃、執行四個步驟,形成合和互協的模式。
他比喻這四大要素如同心圓,環環相扣,圓滿達成「人圓、事圓、理圓」的境界,進而體現無私無我的大愛。施宏典強調,以四法四門為基礎,落實慈悲喜捨的精神,圓融力行菩薩道,實踐六度萬行。
主題內容分享結束後,運用工作坊,讓學員採用曼陀羅思考法分組討論,針對「如何做好幹部的傳承與陪伴」及「如何推動四法四門四合一的組織運作架構」展開研討。每組以九宮格填寫討論成果,並在海報紙上展示。討論過程中,學員們熱烈互動、腦力激盪,短時間內完成一張張充滿智慧與創意的海報。
各小組輪流上臺發表集思廣益的成果。學員喬伊(Joy Gatdula)代表小組分享:「我們的圖表中心是對慈濟菲律賓分會的『承諾與誓言』,周圍分布八個關鍵要素,包括佛法、家庭、朋友、社區、工作、慈濟活動、捐款和志工。」
她指出,要實踐對慈濟的承諾,志工需要不斷內化佛法,將愛、尊重、慈悲、智慧等融入內心,修正行為,過菩薩般的生活。落實這八個要素不僅有助於達成目標,還能引領志工超越宗教與種族的隔閡,做到真正的「愛人如己」。
她進一步表示:「當我們不再區分彼此,而是視為一體,便能以謙卑、純潔、喜悅與感恩的心態去愛人、利他。這正是『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的真正實踐。」
這堂課程和工作坊不僅帶來嶄新的學習方式,也啟發學員重新思考如何在組織中發揮作用。透過深刻的討論與分享,大家更清楚理解四法四門四合一的精神理念,並立志將其落實於志業推展之中,共同朝大愛無疆的目標邁進。


圖左 :高雄資深志工施宏典強調,以四法四門為基礎,落實慈悲喜捨的精神,圓融力行菩薩道,實踐六度萬行。[攝影者:邱必成]
圖右 :採用曼陀羅思考法分組討論,學員針對「如何做好幹部的傳承與陪伴」及「如何推動四法四門四合一的組織運作架構」展開研討。[攝影者:邱必成]


圖左 :靜思精舍德倍師父(左四)、德霈師父(左五),以及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左六)及十位高雄區志工,和菲律賓志工共同參與「菲奔30年精進研習營」開營典禮。[攝影者:柯佳榮]
圖右 :11月7日傍晚,德倍師父與德霈師父細心指導,安排翌日(11/8)清晨經行的流程與動線,讓大眾能在莊嚴中共修。[攝影者:莊真真]


圖左 :德倍師父與德霈師父帶領大眾來到靜思堂前廣場,齊聲唱誦〈爐香讚〉與〈讚佛偈〉,接著眾人唱誦「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聖號,並以三步一問訊的方式莊嚴入堂。[攝影者:顏榮華]
圖右 :第一堂課「法脈宗門 回眸來時路」由德倍師父主講,帶領學員回顧慈濟的歷史足跡,見證自力耕生的靜思家風。[攝影者:顏榮華]


圖左 :第二堂課「上人心中的理想人才」由德霈師父深入闡述。師父分享,成為上人心目中的人才,需要肩負如來家業,並透過不斷學習與實踐,發揮善的影響力。[攝影者:顏榮華]
圖右 :討論過程中,學員們熱烈互動、腦力激盪,短時間內完成一張張充滿智慧與創意的海報。[攝影者:黃樹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