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全場的慈濟家人,包括來自臺灣的團隊,以手語演繹〈大愛航向新世紀 〉,瞬間營造出溫馨而感人的氛圍。[攝影者:蔡美安]](/community/./images/community/A0174360A70C11EF8502F5D0C20B2BDD_0.jpg)
2024年11月8日是慈濟菲律賓分會成立三十週年的日子,因此11月7日至9日在菲律賓志業園區舉行「菲奔30年精進研習營」,來自馬尼拉各區、邦邦牙、離島宿務、納卯、三寶顏、帕洛及怡朗等地,一百六十位學員及四十三位工作人員在園區齊聚一堂。
臺灣花蓮靜思精舍德倍師父、德霈師父、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和十位高雄區慈濟志工專程來授課。最後一天(11/9)藥石後,在靜思堂內舉行「圓緣」,共有許施美迎、蔡文憑、高筱婭、林育瑜和施巧緣、喬.甘露拉(Joy Gatdula)、林思寶和王銘漪及陳鴻思等六組九位志工上臺分享他們的法喜。
◎營隊啟發立心願 愛傳人間步不停
慈濟志工許施美迎分享從高雄講師團隊的分享中獲益良多。她感慨地說:「我感覺自己還像在上幼稚園,還有很多需要學習和精進。」特別是講師施宏典分享的九宮格方式思考討論問題,讓她深受啟發,「營隊結束後,我要將它落實到社區,聯繫那些沒空或沒出來的志工,了解並關懷他們。」
許施美迎也提到講師方漢武分享的關懷技巧:「他說可以找理由去接觸,例如『剛好路過你家,剛好有東西想和你分享』,這些方式讓我覺得很實用。」此外,她對精舍師父的開示「境不離心」深有反思:「是不是無論面對好或不好的境,都要保持初心,不退轉心?」許施美迎感恩營隊提供的學習機會,期許自己更加用心精進。
岷西志工蔡文憑自2019年加入慈濟,這次承擔機動組窗口的工作,讓他深感使命的重要。在聆聽高雄講師團隊的課程後,他形容:「就像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內心深處。」課程中「做中學、學中覺」的理念啟發了他,並讓他體會到:「福從做中得歡喜,這是一分愛與溫暖的傳遞。」蔡文憑更加堅定初發心,他知道行慈濟菩薩道或許不平坦,但「每一次付出帶來的滿足與喜悅,是實踐慈濟精神的真正意義所在。」
展望未來,蔡文憑決心積極投入社區募心募愛,並加入菩薩大招生的行列。他說:「我會向資深師兄師姊學習,不畏艱難,用愛去溫暖每一個需要幫助的角落。」他相信,家人們攜手同行,慈濟的未來將更加美好。
◎三見客話真修行 假久成真續菩提
岷西區志工王銘漪、林思寶與陳鴻思一起登臺,她們以幽默地開場吸引大家的注意。三人齊聲說:「晚上好!」隨後,陳鴻思接著介紹:「我們是岷西的『三見客』!經過三天的營隊學習,我們是早上見、下午見、晚上見的『三見客』。」
陳鴻思對高雄講師團隊的堅持與用心深感敬佩。「方漢武師兄提到,他用了五年時間度黃明朝師兄,這分堅持讓我深深反思:我們若只嘗試五次就說因緣不具足,是否在找藉口?」她勉勵自己:「但願不忘初發心,生生世世都在菩提中。」
林思寶則感恩這次精進營帶來的學習機會。「這幾天,臺灣團隊和上人的開示讓我深刻體會:『法』是同一個靜思法髓,『宗』是同一個慈濟宗,只是形式不同,但大家的心一樣用心。」她分享對臺灣志工的敬佩之情:「他們怎麼這麼有力量?上人說過:假久成真。假裝自己還有力量,還可以堅持,這就是他們的精神!」
談到自身經歷,林思寶坦承:「我沒有退轉,只是偶爾跟上人『請假』,翻著《靜思語》自我懺悔:師父,原諒我!」她感恩此次回爐再造的機會,並決心珍惜當下,修心修行。陳鴻思補充道,林思寶因健康問題減少參與慈濟,但她的真誠分享感動了許多志工。「阿寶的努力和堅持,真的讓我深受啟發。」
王銘漪則因講師方漢武的一句話觸動內心:「健康的身體不用來做善事,很可惜。」她回憶起五年前大學時期因同學驟逝而思考人生價值。「師公上人常說:『行善行孝不能等。』這句話堅定了我的方向,帶我走入慈濟大家庭。」
2021年疫情時,她首次向同學募心募愛捐制氧機。「雖然當時大家各有難處,但他們仍願意捐出愛心。有時候,只要我們勇敢開口,善的力量自然會凝聚。」她感恩在慈濟環境中,得以學習感恩與付出。
◎三代同修行菩提 五十知命續使命
今年年底,志工施巧緣即將回臺灣接受證嚴上人授證。她感恩地分享:「這兩天雖然時間短暫,但挖寶的收穫滿滿。特別感恩我的孩子,與我同心、同師、同道、同行、同精進。」
林育瑜,身為菲律賓邦邦牙聯絡處負責人,以深情分享她在慈濟的心得與感恩。她提到邦邦牙的志工雖然人數不多,但彼此之間如同家人般互相扶持,多數家庭更是三代同堂共修。她說:「做慈濟最美好的一件事,就是遇見上人。我很感恩上人在2013年拍拍我的肩膀,對我說──『多承擔』。這讓我在見習志工的階段就深刻體會到慈濟的精神。」
她感恩執行長楊國英夫婦的引領,以及所有菲律賓慈濟家人的陪伴,認為這分力量讓她能持續精進。「每次看到師兄們那麼努力,我都提醒自己,要認真完成使命,不能辜負大家對我的期望,也不能辜負這身慈濟制服。」她回憶起2023年除夕,上人再次給予拍肩膀祝福,讓她更加確立自己的目標。
今年五十歲的她坦言:「大家說五十知天命,但我不只知天命,我更知使命。我知道這條慈濟路,是我未來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輩子要走的路。」林育瑜滿懷感恩,期待未來能帶領邦邦牙接引更多菩薩,共同成就更大的善業。
◎感恩三十同行路 守戒合和續精進
喬.甘露拉(Joy Gatdula)在分享中感恩地表示:「衷心感恩常住師父和來自臺灣的家人,抽出寶貴的時間與我們共同慶祝慈濟菲律賓三十週年!」她讚歎臺灣高雄團隊的護持和行動,充分展現了愛、慈悲、慷慨、謙遜、服務以及無數的法義和菩薩道精神。她說:「您們的智慧與經驗,帶著大愛、純潔的心和感恩,對我們推動使命非常寶貴。」
她提到,自己從顏博文執行長的分享中學到:「無論是公司還是慈善組織,若要永續發展,必須提供與時俱進的服務與應變能力。」喬也立志將愛、慈悲、謙遜、純潔的心念、感恩、善良、溫柔、忍耐、包容等融入生活,落實於與家人、慈濟家人及照顧戶的互動中,造福更多人。
坐在臺下的學員吳沅鈴(Goldieglace Ngo),十四年來的慈濟之旅,從快樂志工開始,逐步深入慈濟各項志業。她看著臺上志工的分享,心生歡喜,她也分享這三天自己滿滿的法喜。
多年來,她參與義診、香積、訪視和回收等活動,從中收穫滿滿。「在義診中,我運用藥劑師專業知識為患者提供建議,這讓我感到特別有意義。在廚房,資深志工不僅教我廚藝,還分享人生智慧。」
她表示,訪視拓寬了她的視野,學會欣賞他人的故事,並領悟傾聽的重要性,而且見苦知福;做回收則讓她更加關注環境保護,深刻體會到負責任行動的必要性。吳沅鈴感性地說:「因為與曾祖母和祖父母一同長大,我對長輩有深厚的感情。參觀老人之家讓我更加體會陪伴長輩的重要。」
這段旅程教會吳沅鈴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並保持正念。「這三天的精進營,不僅陶冶了靈魂,也豐富了思想和心靈。臺灣團隊精神抖擻的分享和激勵,更讓我士氣大增,決心持續努力,邀請更多人參與,共同實現助人的使命。」
六組志工分享完後,楊國英執行長動情地說:「大家的分享讓我很感動,營隊收穫滿滿。上幾個星期,我在上人面前長跪請求辦這次營隊,現在覺得一切都很值得。」
他也回顧慈濟三十年的成長歷程,特別提到菲律賓第一顆種子林小正的付出。「三十年前,小正師姊開始做慈濟時什麼都沒有。二十幾年前我們募款一千萬,使用了九百多萬,她很高興,因為當年募的款有98%都用在需要的地方。現在一年花費要四億。」楊執行長勉勵現在組織大,大家要守戒、合和互協,共同做好慈濟。
三天的精進營人人法喜充滿,志工們感恩相互學習與啟發,立志以大愛推動善業,珍惜當下,守戒精進,共同邁向未來三十年的菩提路。


圖左 :今年年底,志工施巧緣(左)即將回臺灣接受證嚴上人授證。菲律賓邦邦牙聯絡處負責人林育瑜(右),今年五十歲,她說:「大家說五十知天命,但我不只知天命,我更知使命。我知道這條慈濟路,是我未來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輩子要走的路。」[攝影者:顏榮華]
圖右 :志工高筱婭分享上人期待菲律賓志工回憶記錄,把生命的歷史累積起來變成傳家寶。她要把握因緣,承擔人文真善美使命,傳美善,留史實。[攝影者:顏榮華]


圖左 :高雄講師團隊施宏典、方漢武、王獻聰及潘機利(第一排左起),參與「菲奔30年精進研習營」時充滿活力與正能量。在課堂上,他們專注做筆記,期望將所學技能與經驗,完整傳承給菲律賓志工,推動更多善業。[攝影者:顏榮華]
圖右 :岷西志工蔡文憑更加堅定初發心,他知道行慈濟菩薩道或許不平坦,但「每一次付出帶來的滿足與喜悅,是實踐慈濟精神的真正意義所在。」[攝影者:顏榮華]


圖左 :志工許施美迎分享從高雄講師團隊的分享中獲益良多。「營隊結束後,我要將它落實到社區,聯繫那些沒空或沒出來的志工,了解並關懷他們。」[攝影者:顏榮華]
圖右 :志工吳沅鈴(Goldieglace Ngo)分享,「這三天的精進營,不僅陶冶了靈魂,也豐富了思想和心靈。臺灣團隊精神抖擻的分享和激勵,更讓我士氣大增,決心持續努力,邀請更多人參與,共同實現助人的使命。」[攝影者:顏榮華]


圖左 :喬.甘露拉(Joy Gatdula)立志將愛、慈悲、謙遜、純潔的心念、感恩、善良、溫柔、忍耐、包容等融入生活,落實於與家人、慈濟家人及照顧戶的互動中,造福更多人。[攝影者:顏榮華]
圖右 :楊國英執行長說:「大家的分享讓我很感動,營隊收穫滿滿。上幾個星期在上人面前長跪請求辦營隊很值得,這幾天時間不夠,希望臺灣家人要常回來。」[攝影者:顏榮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