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3月25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菲律賓 菲律賓三十慈濟情深 法親關懷回眸當年

菲律賓三十慈濟情深 法親關懷回眸當年

E-mail 列印
花蓮靜思精舍德倍師父及德霈師父,於11月7日至10日在菲律賓志業園區參加「菲奔30年精進研習營」的好因緣,在菲律賓慈濟志工的陪伴下,親自至幾位資深志工們家中關懷,並代表證嚴上人給予祝福;同時也在菲國1 1月10日,在園區內的美善生活空間咖啡廳與十五位資深老菩薩敍舊。

◎晚晴無憾心存暖 竹筒歲月愛相傳

八十五歲的志工施秀朗見到德霈師父與志工們來到家中,非常歡喜,臉上洋溢著笑容,言語中滿是溫馨的感恩之情。施秀朗回憶起在慈濟的點滴,「年輕時,在香積與生活組的時光,想起來還是覺得充實而欣慰。雖然現在年紀大了,善的種子還是繼續能延續下去,在這晚年的生活中,總是感到一些溫暖。 」慈悲心深厚的她,有些子女在國外發展,女兒在臺灣生活工作,而定居美國的兒子近期也將回國來照顧她。

志工薛秀蓉年事已高,九十三歲,見到德霈師父與法親開心地說:「我老了,這些事情還是想讓上人知道啊!」法親家人們紛紛表示,她一生低調,做事不張揚,總是默默地幫助別人。尤其她有護士專業,早期義診時在醫療組,發揮大良能,盡心付出,卻不求回報。

志工呂秀卿笑著說:「我有時間包水餃,一定叫車頭送來給您品嚐。」志工們鼓勵薛秀蓉多到園區走走看看,來感受慈濟這個「家」的溫暖。志工們談到菲律賓醫療志業的推展,上人祝福菲律賓興建醫院,需要更多的支持。薛秀蓉笑著說:「我已經捐了五個榮董,會繼續支持慈濟!」呂秀卿幽默地回應:「那我可要跟您拼數量了!」她們共同回憶起當年一起參與義診的日子,儘管當時什麼都不會,卻抱著「上人一句話,我們就去做」的信念,勇敢地投入。

陪伴的志工說:「都是在慈濟學到的,當年不會煮飯也學著煮,師父們自己都很克勤克儉,我是被上人感動、被師父們感動的。」薛秀蓉提到自己心靈曾受過傷,留下了痛楚,但對於慈濟的付出從未間斷。德霈師父給予她關懷的結緣品,並鼓勵她延續「竹筒歲月」的精神,讓薛秀蓉倍感溫暖。

◎救災無畏守初心 隨師行願愛不息

手持著這張二十年前的照片,資深志工許文煥回憶起自己熱衷參與救災的點滴。他說:「無論哪裡發生災難,我總是第一個報名,並且迅速趕往前線。我會先瞭解現場的情況,之後再與夥伴們共同商討,如何最有效地幫助災區群眾。」

2014年,許文煥經歷過一次手術,他提到:「一直很想去臺灣看醫生,但因為年紀漸長,心裡難免有些擔心,尤其是害怕會遇到突發的意外。」這也讓他現在對身體的健康,格外地留意。一旁的慈濟家人與德霈師父安慰他,並請他不要擔心,有任何困難大家都會在他身邊,全力支持他。

「我的佛珠是上人贈與的。」九十五歲的志工楊柯蔭治還清楚記得上人,歡喜地跟德倍師父分享。她的一家人都熱衷參與慈濟志業,在2013年海燕颱風那時,遇她的生日時,她的家人都參與獨魯萬的救災活動。「我不做生日,我也要去獨魯萬幫忙。」德倍師父讚歎柯蔭治一家人的發心,也祝福她及家人福報滿滿。

即使身體不便,但思維還很清晰的九十五歲志工施秀梅,不喜歡無所事事,向大家表明準備好要去當菩薩了。德倍師父鼓勵她繼續跟隨上人的腳步,在人間修行,接引更多菩薩。她說:「我做慈濟後孩子們更有福了,也誠心發願下輩子,要繼續跟著上人修行。」施秀梅這分對上人的愛與對慈濟的情,在面對死亡的了然,讓人為之動容。

◎老菩薩敘舊情深 慈濟愛傳代代延

11月10日午後,在志業園區的美善生活空間咖啡廳,德倍師父及德霈師父與十五位資深老菩薩親切敘舊。咖啡廳內部以木質結構與編織材質打造,搭配窗外的綠意與充足的自然採光,老菩薩們圍坐桌旁,專注聆聽師父們開示,彼此交流歡喜,臉上帶著笑容,同師同道同願,雖初次見面,卻有深厚的情感與尊重。這場聚會如同家聚般溫暖,蘊含靜思文化的內涵,傳遞著慈濟人文關懷與正向能量。

志工施鴛鴦長年承擔香積組,這兩年因為年老及生病才少出來。她說:「我的同修,連花二十塊錢買一份報紙都會捨不得,卻願意捐出十個榮董。」

另外志工施清清也分享與同修除了捐兩個榮董外,「我們也積極募心募愛,已募到二十幾個親朋好友一同來當榮董哦!」這種化小愛為大愛以及「福田一方邀天下善士、心蓮萬蕊造慈濟世界」的精神,著實令人感動與敬佩。

德倍師父強調合和互協不是口號,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功能,做慈濟是修自己的福,付出無所求,自然就會有回報。「有你有我,菲律賓才會越來越棒。」

八十五歲志工何白雪,當初在菲律賓第一顆種子林小正的邀約下,一口答應就進來慈濟到現在。何白雪目前持續在財務處擔任志工,「申請什麼都要看的很仔細、問到底,盡責地為財務把關。」

而早期負責文宣組的志工蔡韻圓,已八十歲,年齡漸邁,雙腳開刀都是鐵肢。她歡喜地回憶過往:「我經常晚上十二點、凌晨一點了,還走在報社的路上,雖然非常的克難,但學習到很多。」過往科技不如現在這麼發達,當慈濟新聞在聯合日報刊登時,都需要她的手工排版。

德霈師父語重心長地叮嚀著,說:「法要多分享,才能讓大家知道慈濟在做什麼?」有的人不幸中風,沒辦法出來很可惜,能幫的幫,不能幫的也可以陪伴,這才是一個家。每個人因緣不一樣,做我們能做的。「有第一代就有第二代,一代牽一代才是真正的度量,傳承走過的經驗。」

德倍師父與德霈師父以慈心關懷資深志工,話語如春風,溫暖人心。「竹筒歲月」的善與愛,在歲月中深耕,代代相傳,讓慈濟人文如涓涓細流,匯聚成愛的大海,繼續照亮菲律賓每一條菩薩道。

圖左 :德霈師父(前排左一)語重心長地叮嚀著,說:「法要多分享,才能讓大家知道慈濟在做什麼。」有第一代就有第二代,一代牽一代才是真正的度化,傳承走過的經驗。[攝影者:顏榮華]
圖右 :即使身體不便,但思維還很清晰的九十五歲菲律賓資深志工施秀梅(坐輪椅者),不喜歡無所事事,向大家表明準備好要去當菩薩了。德倍師父(右三)鼓勵她繼續跟隨上人的腳步,在人間修行,接引更多菩薩。[攝影者:施秀梅的家傭]

圖左 :菲律賓資深志工施清清(左一)分享與同修除了捐兩個榮董外,「我們也積極募心募愛,已募到二十幾個親朋好友一同來當榮董哦!」[攝影者:顏榮華]
圖右 :八十五歲菲律賓資深志工何白雪(右),目前持續在財務處擔任志工,「申請什麼都要看的很仔細、問到底,盡責地為財務把關。」[攝影者:顏榮華]

圖左 :早期負責菲律賓文宣組志工蔡韻圓(中),已八十歲,歡喜地回憶過往:「我經常晚上十二點、凌晨一點了,還走在報社的路上,雖然非常克難,但學習到很多。」資深志工施鴛鴦(右)長年承擔香積組,這兩年因為年老及生病才少來。她說:「我的同修,連花二十塊錢買一份報紙都會捨不得,卻願意捐出十個榮董。」[攝影者:顏榮華]
圖右 :菲律賓資深志工薛秀蓉(中)年事已高,九十三歲,見到德霈師父(右)與法親很開心。她一生低調,做事不張揚,總是默默地幫助別人。[攝影者:莊真真]

圖左 :菲律賓資深志工許文煥(右二)看到德霈師父(左二)到家中關懷很歡喜,回憶起自己熱衷參與救災的點滴。他說:「無論哪裡發生災難,我總是第一個報名,並且迅速趕往前線。」[攝影者:莊真真]
圖右 :「我的佛珠是上人贈與的。」九十五歲的菲律賓資深志工楊柯蔭治(左)還清楚記得上人,歡喜地跟德倍師父(右)分享。[攝影者:施美琪]
圖左 :11月10日午後,在志業園區的美善生活空間咖啡廳,德倍師父及德霈師父與十五位資深老菩薩親切敘舊。[攝影者:顏榮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