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1月22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孩子加油 站上巨人肩膀看世界

孩子加油 站上巨人肩膀看世界

E-mail 列印
故事書、小說、繪本、工具書……報到後的孩子,沉浸在二手書集尋找心頭愛後,馬上坐下閱讀,彷彿掌握了開啟知識殿堂的鑰匙。慈濟栽培學子,除了獎助學金,還有各項專案、活動和人文講座,冀滋養孩子的心靈,鼓勵他們 站上巨人肩膀看世界。

「很開心看見許多家長同時出席這場活動,證明家長非常關心您的孩子。」2024年11月3日,林誌君副警監對現場濟濟一堂,表示讚歎。

◎預防霸凌 警官提出方法

今年,慈濟「獎助學金頒發典禮」(簡稱:頒發典禮),特邀林副警監和劉珍娟伍長,蒞臨與親師生探討,近年我國日趨嚴重的校園霸凌課題。

早晨,劉珍娟伍長先與學生互動,了解他們對相關課題的理解,再進一步解說 「校園霸凌」的定義、種類和刑罰;午間,林副警監則播放近期發生、前程似錦的孩子,在學校遭受欺凌而喪失性命、家人親友悲不自勝的影片,提醒在場的莘莘學子,校園是向上學習的清淨學府,並不是他們為了「一時好玩」或彰顯「英雄主義」的行動,這只會換來更多家庭悲劇,及自己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遺憾。

當事件發生、警察付諸行動,滋事者將被拘捕、扣留等待審判;一旦罪成,犯罪者可能面臨監禁、罰款、鞭笞等刑罰。兩位警官不約而同展示罪犯被鞭笞的畫面,令學生驚呼連連。他們強調,此藤鞭並不像課堂上教師所持有的幼細藤條,一旦抽打在罪犯身上,疤痕將烙印身上,永不褪去。

如何遏止及預防霸凌?警官分享多種方法,例如校方可以制定條規及安裝CCTV監視器,遭受霸凌的學生可以向學校或各方求助,記錄事件發生經過及撥打熱線等。孩子受欺凌,需要各界認真看待及伸出援手,避免悲劇再發生。

年僅十四歲、就讀中二的林素華(化名)同學首次申請獎助學金,因優良的行為而獲得品德獎的鼓勵。長相清秀、在單親家庭長大的她,小學曾經遭受同學霸凌,不僅對她的外貌諸多批評,還在她的課桌上寫下具有侮辱性的字眼,甚至將她拉入群組進行言語攻擊,讓她深感痛苦,一度難以承受,萌生不好的念頭。幸而,她懂得向學校輔導老師與校長求助,在老師的鼓勵下,她重新找到力量,告訴自己「人生的意義是自己賦予的」,並在這樣的信念下走過低潮。

進入中學後,林素華遇到一位知己,她們有著相似的經歷,彼此互相加油打氣,讓她逐漸敞開心扉,從鬱鬱寡歡變得較為開朗。她積極學習,成績逐步提升,從班級排名的三十多名上升至十多名,證明了自己的努力與進步。未來希望朝醫療領域發展,將來能夠利用醫療知識幫助他人。

◎交通電腦 絆學變伴學

就讀中六、個子瘦小的卡洛琳(化名)受邀上臺,在下午場次頒發典禮上,與眾分享她的故事。

「父親去世前,我們的生活還過得去;父親去世後,我們陷入經濟困難;媽媽面對交通問題,從工廠女工變成食堂助理,一天收入馬幣六十,要繳付屋子租金等等,入不敷出……」自從五年前發生變故後,母親加西亞(化名)因教育程度不高,身為長女的卡洛琳成了家中的決策者,也是母親的依靠。

她不僅要處理家事,兼顧學業,還成為三個弟妹的小老師,導致一天時間不夠用。更甚的是,她住在郊區,學校距離較遠,還有左鄰右舍孩子有同等遭遇,以致小貨車型的校車,常常供不應求。家中連腳踏車也沒有的她,常常找電召車上學,一次八至二十令吉(約合新臺幣五十九元至一百四十七元)不等,成為媽媽無法承受的負擔。

「感恩學校老師推薦妹妹申請『慈濟獎助學金』(簡稱:獎助學金),幫助我上學的交通費,也讓妹妹接受線上英文課輔,成績明顯進步也減輕我的責任;慈濟還送給我手提電腦,讓我中六的課業不再煩惱。」

「我的求學路不容易,但還有人比我更辛苦;我們並不富有,但還有助人的能力。母親時常告訴我,我們盡可能靠自己解決問題!」雖然目前無以為報,但卡洛琳會到社區課輔班當小老師,或全家響應小錢行善及捐米撲滿,讓自己也能手心轉向下助人。

◎回饋行動 感念愛相隨 

九歲可愛的馬來學生凱拉(化名)是名白血病患者。三歲時因經常發高燒,送院後被醫生證實患病,自此需要經常到吉隆坡接受化療,造成龐大的經濟負擔,促使她的父母尋求社會慈善團體援助,因此認識慈濟,如今已從醫療費轉為生活補助。

凱拉平時有投竹筒的習慣,每一次投竹筒時,都會感恩志工的愛與關懷。她兩名哥哥每年都獲得「獎助學金」。一同陪伴出席典禮的凱拉很羨慕哥哥可以上臺領獎,她都會問父母為什麼她沒有被老師推薦?原來之前,她經常到醫院化療而需要向學校請假,不符合申請資格。

今年志工黃秀萍(慈凱)欣慰看見她逐漸康復,學校課業也相當積極、慢慢跟上學習進度,因此第一次為她推薦「獎助學金」。當首次踏上慈濟舞臺,她的內心是雀躍萬分,也因臺下人多而緊張害羞,她說自己最喜歡〈跪羊圖〉的表演了!

此外,就讀中學的伯川(化名)獲得獎助學金多年,與第二年獲獎就讀小學的妹妹卡麗(化名)開心地與母親和外婆出席典禮。

母親貝蒂(化名)表示,自己單親靠著在工廠工作撫養五名孩子,有時家裡白飯配著醬汁過日子,她母親會騎著摩托去油棕園割油棕葉,載回家製作掃把,幫助家裡開銷。生活非常艱辛,但孩子的教育不能斷,她期待透過教育翻轉孩子的人生,未來能擁有好的工作。

目前大女兒在沙巴就讀大學,二女兒今年剛進入學院就讀。她欣慰地說:「很感恩慈濟這一路來,對於孩子教育上的幫助,大女兒也曾獲慈濟助學,二女兒9月才獲得慈濟贈送電腦設備,協助解決學業上的需求,兩個小兒子和小女兒成功獲得『獎助學金』,真的減輕我很多負擔。」

志工教育關懷,從中了解一家生活情況,將慈濟食物銀行每個月派送免費物資的訊息,分享給貝蒂,自此她每個月申請「慈濟食物銀行」物資,節省一筆家庭開銷。卡麗天真無邪地說:「看見母親非常辛苦地工作,感謝慈濟給我們食物,給我們獎助學金,開學可以採買上學所需,也幫助我姊姊們唸書,謝謝大家的愛心援助。將來我要當一名警察,保護好人。」

相對於卡麗的落落大方,靦腆的伯川害羞地表示,自己成績尚可,但是獎助學金的鼓勵,他的成績有進步一點,並感恩慈濟給予免費的線上課輔輔助。兄妹倆今日帶來家裡的愛心撲滿捐獻,且貝蒂每個月固定捐款五令吉(約合臺幣三十七元),感恩慈濟和社會上愛心人士的幫忙,一家也以自己的能力幫助他人。

◎志工服務 眼界變開闊

「今年是我第七年領獎助學金!」十九歲的迪莉亞(化名)笑臉盈盈,和閨蜜顏玉英並肩而立,從容不迫,與十二歲初見志工時,非常害羞,經常躲在人後或房間的樣子相比,簡直脫胎換骨。

迪莉亞坦言,年幼時在學校只有一兩個朋友,遇到問題只敢向媽媽訴說。後來,上門關懷的志工給予她許多鼓勵,勸她多交朋友,擴大社交圈子。沒想到她把志工的話聽進去,再加上飼養了一隻能紓解煩惱的寵物狗,逐漸蛻變成今日的自信模樣。

志工有感她的改變,今年迪莉亞以志工服務代替小冊子,走出去接觸社會。沒想到觸發她的熱情,在慈濟活動中自動自發做事,每月環保日還邀請閨蜜和鄰居一起到環保站、環保點做環保。她說:「我們愛購買東西,但是卻不懂得處理手中的垃圾,環境污染可以降低國家形象,我們需要更懂得保護環境,也必須懂得分辨手中的垃圾及回收物。」

今年6月,迪莉亞和照顧戶孩子一起探訪孤兒院,更是開拓視野,留下深刻印象,並寫下心得:「這是很好的機會走進孤兒院,我就像進入了一個在挑戰中綻放堅韌和希望的世界,探訪孤兒院的經歷既揪心又溫暖,我深刻觀察了那些從小就面臨逆境的孩子們的生活,非常感恩能與這些孤兒院的孩子們交談……」

迪莉亞因此更懂得感恩及珍惜,雖然生活條件不佳,但她還有家人——媽媽身兼父職的犧牲與奉獻,哥哥的分擔及社會幫助,成就今日的自己,願更加努力學習,以更亮麗成績回報大眾愛心。

聆聽助學孩子的故事,受邀蒞臨現場並上臺給予學生祝福的甲州行政議員、也是企業發展、合作社及消費人事務委員會主席謝守欽,首先謝謝慈濟,非政府組織積極從事慈善工作,致力幫助不同種族宗教的低收入戶及有需要的家庭,是很值得被珍惜和重視的善舉。他說政府各單位也時時關心,希望給孩子們該享有的教育機會;而想要升學文憑或考取學士學位的孩子,倘若遇上阻礙前程的絆腳石,可以向政府尋求教育援助。

與此同時,志工對慈濟助學方案也如數家珍:「慈濟從獎助學金先開步走,從校方推薦的貧困學生當中,發現更多需要幫助的家庭,我們轉換成長期關懷補助個案;或者發現孩子成績落差大,需要多元幫助,我們依狀況處理:例如沒有機會補習的孩子,到社區課輔班或參與線上課輔,或提供補習費、尋找師資予他們;或為缺乏交通上學的孩子提供校車費補助、送電腦給有需要的孩子等;去年(2025年)開始更與校方合作,展開校園課輔專案……」

期間,慈濟更攜帶長期關懷的孩子參與各項活動,或陪伴他們當志工,讓孩子開拓眼界,心靈更踏實,也從服務項目中更加了解他們個性、長處與志向,品格培育更有方向。逐年耕耘及栽培,只要看見孩子有些微改善,例如形象整潔有禮、懂得辨別是非對錯等,對志工而言就是最大的收穫與回報。

圖左 :喜愛閱讀的孩子們,用知識照亮自己的未來。[攝影者:廖志勇]
圖右 :林誌君副警監受邀與大眾分享「校園霸凌」課題。[攝影者:周世清]

圖左 :學生林素華對校園霸凌深有所感,更勇敢與劉珍娟伍長分享她的理解。[攝影者:鄭美淇]
圖右 :卡洛琳(化名)在志工林秋琴陪伴下,上臺分享自己的求學歷程。[攝影者:郭巧雲]

圖左 :可愛的凱拉(化名.前左一)第一次領得慈濟的獎助學金,歡喜與家人、志工一起留影。[攝影者:郭巧雲]
圖右 :就讀中學的伯川(化名.左—)和小學妹妹卡蒂(化名.右),今日帶來家裡的愛心撲滿捐獻,冀望這分愛心能傳下去。[攝影者:鄧遂嶸]

圖左 :從志工手中接過品學兼優獎狀,是迪莉亞(化名)努力付出換來的肯定。[攝影者:周世清]
圖右 :迪莉亞當志工,陪伴照顧戶孩子到孤兒院送關懷,與現場的孩子們互動融洽。[攝影者:周世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