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1月22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慈濟獎助學金 為孩子的夢想鋪路

慈濟獎助學金 為孩子的夢想鋪路

E-mail 列印
許多家庭因為經濟困難,無法提供孩子足夠的教育資源,使得一些有潛力的孩子無法實現自己的夢想,甚至被貧困束縛,失去追求夢想的勇氣。「慈濟獎助學金」的設立,正是為了幫助這些孩子,點亮他們的求知與築夢之路,建 立自信心,找到人生的方向。

◎上進心 開啟逐夢之路

「獲得這份『獎助學金』,我內心充滿了感激與激動。自2018年至今,慈濟不僅為我提供了經濟上的幫助,也給予我精神上的支持。這份幫助讓我在學業上更有信心,有能力思考未來,也讓我意識到,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總是有人願意伸出援手。感謝慈濟,志工們及所有幫助和支持我的人。你們讓我相信,無論前方的路如何,只要有愛,就有希望。未來希望自己更加努力考取好大學,將來有能力,想要將所學、所得回饋社會。」來自單親家庭的蘇麗華(化名)上臺與眾分享。

蘇麗華她感恩遇到慈濟,不僅協助姊妹倆申請慈濟獎助學金,又補助一家生活費,讓她們能安心就學,專注於學習。姊妹倆為了得獎,生活態度更加自律,激發學習上進心。

2021年,蘇麗華以優異成績被培風中學錄取,並獲得學校學費全免的獎學金;姊姊蘇麗甄(化名)原本成績平庸,打算放棄升學,志工與大眾的愛讓她決心努力用功回報,2022年馬來西亞教育文憑考試(SPM)中獲得3個A 的最佳成績,增加自信心,人生變得有目標;目前完成中六,前往新加坡工作,未來進修當幼教老師。2018年,因慈濟「獎助學金」因緣,志工走入關懷,姊妹倆不因家貧放棄自我,或是夢想受限,開啟了逐夢之路。

◎展希望 點亮孩子未來

2024年11月3日,慈濟馬六甲分會舉辦一年一度的「獎助學金頒發典禮」,共有五百三十六位小學和中學生受惠,總計頒發超過十六萬七千令吉(約合新臺幣1,224,050元)的獎助學金給弱勢孩子。當天甲州行政議員謝守欽、甲中央縣教育局小學組助理局長戴啟仁督學、馬來西亞校長職工會馬六甲分會主席鄭敏莉校長、全國校長協會馬六甲分會代主席王姝郿,以及多所學校校長老師、社會顯達人士、家長與志工們,兩場逾千人共同見證,獻上祝福。

「慈濟馬六甲分會助學計畫」自1997年開辦以來累計至今,二十七年來助學關懷不曾中斷,總計幫助超過五萬名孩子。慈濟志工戴金龍(濟澤)上臺與眾分享,這些數字不僅是我們努力的見證,更是每位孩子的夢想及希望的象徵。

「慈濟獎助學金」一路走來,因應社會需求雖有所調整,但是其主要核心不變,不僅是經濟上的支持,更是情感上的寄託,它幫助孩子們檢視自己的行為,建立自信心,鼓勵追求夢想,引導找到人生方向。通過獎助學金的鼓勵,改變孩子的命運,建立良好的品行,也在不斷塑造更良善的社會。

「希望每一位同學能夠珍惜這個機會,努力學習,勇敢追求自己的夢想,將來成為社會的棟樑。感謝所有支持及參與慈濟獎助學金的人士,每一分關愛,都是在為孩子們的未來播下希望的種子。」志工戴金龍獻上祝福與感恩。

今年的典禮更特別邀請林誌君副警監及馬六甲亞羅牙也警察總區屬管理部門劉珍娟伍長,與家長、學生分享「霸凌」主題,教導大人和小孩認識霸凌,以及該如何應對與處理;讓典禮不僅是祝福與領獎,也傳達一些教育性的知識。

◎立目標 翻轉人生可能

十四歲的林筱琪(化名),第二年獲得「慈濟獎助學金」。父親是工廠員工,母親是家庭主婦,還有一位就讀小學六年級的妹妹,家裡經濟條件有限,老師協助她申請慈濟獎助學金援助。一旁的母親何麗美(化名)回憶,有次志工預約家訪,突然下起大雨。家雖然住在偏僻山頂,路難行,志工卻如期出現,她心中充滿歉意,同時也非常感激志工盡心力幫助她的家庭。

林筱琪(化名)從幼稚園到六年級由父母教導課業,成績良好,但升上中學後成績一落千丈。因父母學歷不高,再加上現今教材的內容與以往的知識體系大不同,父母已無能為力給予指導。為了提升成績,她很想去補習,但家境清寒,沒有能力。她曾迷茫、放棄自我,養成懶惰習性。

直到看見志工關懷的用心,也為了能夠拿到「慈濟獎助學金」,幫忙減輕父母的負擔,林筱琪開始在課業上下苦功。「這段時間學業有進步之外,也動手嘗試許多新事物,以前個性內向,如今學會獨立,不再依賴,為自己的改變感到開心。」

何麗美欣慰地表示,林筱琪體恤父母親的辛勞,開始主動幫忙做家務,看到她辛苦時,會自發性地幫忙煮飯、掃地、拖地。林筱琪分享,從課業學習到生活態度,做這些努力自己不曾感到壓力,反而有滿滿的成就感,也有了未來目標。她希望,高中能進入理科班就讀,為自己的人生奮鬥努力。

何麗美坦言,小時候家裡很困難,有十二個孩子,父母親把女兒送去學校上課,兒子則送去學院,但她的哥哥為了妹妹們放棄學業,去工作賺錢讓妹妹們可以讀書。但她自己只讀到中四就退學!

經歷過家貧輟學的苦,何麗美不願孩子重蹈覆轍,生活再辛苦,為了完成孩子求學之路,她做家庭手工幫補家用。林筱琪說:「希望運用今天所獲得的這筆獎助學金,緩解父母親的壓力。」何麗美表示,相較於其他家庭,已經很滿足了!在慈濟的幫助下,我們的負擔得以減輕,孩子能邁向自己的目標順利求學。

◎愛永續 求學路不孤單

張正豪(化名)今年十二歲,第一次拿到「慈濟獎助學金」。原本生活富足的家,因父親生病無法工作,家庭經濟陷入困境,向學校尋求資源協助,透過老師推薦申請「慈濟獎助學金」。

母親戴美君(化名)表示,平時在家會督促孩子功課,為了得獎,更叮嚀孩子要努力學習,上課專心聽講。以前生活穩定時,老大和老二都有補習,家庭變故後無法承擔,老三和老么張正豪從未補習,功課只能靠自己,母親則從旁督促。同時灌輸孩子教育的重要,透過教育提升自己,才能擁有好的前途。

懂事的張正豪表示,會盡自己的努力學習,不會讓母親擔憂,如今課業上遇到疑惑,會勇敢舉手發問請教老師,尤其科學科目比較弱,他投入更多時間複習。戴美君感觸地說:「現在正豪比較認真讀書,以前都是被動式,且自習時也不專心,現在有感受到他想要順利升上中學的心。」

張正豪分享,目前自己的成績有進步,也立下上大學之目標。「我未來想要當廚師,也能把所學到技術,煮美味食物給家人享用。」

孩子們一一上臺,從嘉賓與志工手中接下獎勵與祝福,其中一位育新學校的校長李麗燕感動滿滿地表示,她代表學校感恩慈濟,給予孩子獎助學金鼓勵;近兩年,又提供弱勢孩子們免費午餐和課業輔導,看見孩子在學業上的進步,也看見品行上的改變。「在孩子的人生注入更多不同的新元素,不是短時間的成果,這是點滴愛的累積,帶孩子往良善愛的方向走,幫助孩子向上與向善的進步。」

在教職二十七年,李麗燕校長分享,身為教師最大的成就,就是看見孩子從不會到會,學習到新知識,將知識化為人生的助力。教育是一條漫長的路,老師一個人能力有限,慈濟集合社會大眾的愛心,幫助弱勢孩子求學之路不孤單,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幫助他們擁有夢想的機會,有能力朝向夢想前進,更是從中引導與培養孩子感恩與回饋心,這是無法衡量的價值。

李麗燕校長期盼,孩子們得到眾人的愛,記得長大有能力後能回到慈濟,不管是捐款或是當志工,將這分愛再傳下去,如此才能凝聚助人的力量,讓愛能代代相傳,愈擴愈大。今天李麗燕校長也帶來自己的愛心撲滿(慈濟愛心竹筒),聽到錢幣滑落進入捐款甕中的聲響,開心又感動地說:「這就是愛與希望的聲音!我回去學校要帶動學生一起響應,獲得眾人的捐助,也要學習付出,盡自己能力存下點滴的零錢,一起幫助其他受困者。」

「教育脫貧」是慈濟致力幫助貧困家庭,改善其生活的方式之一。多年來,感謝社會大眾持續不斷地捐獻愛心,協助弱勢孩子穩定就學,走出滿載希望的上學路。

慈濟馬六甲分會近期推出,為弱勢孩子教育的「慈善虛擬義跑」活動,邀請您一起為愛起跑,用腳步點亮孩子希望的未來。

圖左 :蘇麗華(化名)上臺分享,感恩慈濟,不僅協助姊妹倆申請慈濟獎助學金,又補助一家生活費,讓她們能安心就學。姊妹倆為了得獎,生活態度更加自律,激發學習上進心。[攝影者:陳聯喜]
圖右 :志工戴金龍與眾分享,2024年慈濟獎助學金共嘉惠五百三十六位小學和中學生,這些數字是每位孩子的夢想及希望的象徵。[攝影者:陳聯喜]

圖左 :典禮不僅是祝福與領獎,也傳達一些教育性的知識,邀請警長與家長學生分享「霸凌」主題。[攝影者:羅秀娟]
圖右 :第二年獲獎的林筱琪(化名.右一)為了得獎付出很多努力,也看見自己的蛻變,並立下升學的目標。[攝影者:王淙鋕]

圖左 :張正豪(化名)獲得獎助學金的鼓舞,改變學習態度,期盼能順利升上中學,朝向人生目標前進。[攝影者:饒于莉]
圖右 :李麗燕校長(中)帶來自己的愛心撲滿捐獻,為弱勢孩子的教育出一分力。[攝影者:陳聯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