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1月20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醫起健康 認識細胞療法新趨勢

醫起健康 認識細胞療法新趨勢

E-mail 列印
罹癌者的希望,就是找到可以完全治癒的方法!受關節炎所苦者,希望能行動自如,不再受疼痛折磨。然而癌症,面對一系列的治療來遏止癌細胞繼續擴散,以及關節炎治療基本上是以症狀改善為主,並無法改變退化的狀態,兩 者皆是漫長又煎熬的過程。近年發現「細胞療法」有助於改善相關疾病,為患者帶來重生的希望。

細胞療法是醫療進展新趨勢,其原理是將細胞在體外培養或加工後,重新輸回體內,以達到治療或預防效果的醫療方式,目前常見的細胞治療方式可分為「免疫細胞療法」及「幹細胞療法」兩種。兩者差別在於採用的細胞種類不同,治療的對象也不同,「免疫細胞」專門針對癌症,「幹細胞」則用來治療膝關節軟骨缺損、修補皮膚傷口等。簡單來說,「幹細胞」幫助組織和器官修復,而「免疫細胞」作用在消除老廢或病變細胞。

◎細胞與再生 醫療新觀念

2024年10月30日,馬六甲與麻坡兩地的靜思書軒,特別邀請臺灣花蓮慈濟醫院的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主任李啟誠,以及骨科部兼任主治醫生李宏滿,主講「抗癌抗炎團體戰:什麼是免疫療法及幹細胞療法?」為民眾帶來最新醫學資訊。一場一小時半的醫療講座,兩地共吸引兩百八十一位觀眾蒞臨聆聽。

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癌症治療方法也在不斷演變。近年來,CAR-T細胞療法引起了全球醫療界的廣泛關注。首先登場的李啟誠主任,與眾分享免疫細胞CAR-T療法,帶領大家認識癌症新療法。他強調,CAR-T 免疫細胞療法是近代癌症治療的最大突破之一,它結合了「基因療法」、「細胞療法」、「免疫療法」三大科技醫療的特性,自己細胞救自己的方式,是許多癌症復發病友的重生希望。

李啟誠主任進一步指出,CAR-T免疫細胞療法其治療方式,先取出病人血液並分離出 T 細胞,經過精密的處理與冷凍送往瑞士,經過約一個月的時間進行基因改造T細胞,10CC血液就有一億四千萬顆CAR-T細胞,再將T細胞輸回病人自己的體內,這無敵的CAR-T細胞能精準辨識出癌細胞,並啟動免疫機制攻擊及消滅它。

透過血癌、肺腺癌及強化免疫細胞的預防醫學之案例分享,李啟誠主任以深入淺出的方式,為聽眾講解如何透過啟動體內免疫細胞機制的輔助性治療,達到預防及抗癌的效用,也開啟大家對於未來醫學的想像。

接著登場的是李宏滿醫生,表示近年來骨關節炎在大馬約佔人口的百分之十至二十之間,體重過重、職業傷害、運動不當或先天性基因問題等,都是相關的危險因子。關節炎在全身關節處都會發生,其中以退化性膝關節炎病變為最常見,因其使用的頻率比較高,發病機率也比較高。

當膝關節軟骨的傷害磨損,引發發炎反應,進而導致關節病變。初期患者膝關節不舒服、卡卡的,磨損加劇,中期開始腫脹且疼痛加重,晚期關節變形,甚至有人痛到寸步難行,苦不堪言。

過去初期醫生建議熱敷或吃點葡萄糖胺,再痛一點階段就吃點止痛藥,晚期嚴重只能透過手術人工關節置換,降低疼痛及延緩退化。李宏滿醫生分享,退化性關節炎治療目前除了手術,隨著精準與再生醫學的進步,利用「組織工程」概念,結合生物性支架、生長因子與細胞,目標著重在促進軟骨再生,如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注射(PRP)、自體骨髓腔濃縮血液(BMAC)注射,到最新的以自體脂肪為主的脂肪凝膠(SVF)注射治療。

以上皆利用幹細胞的分化及增生功能,來修補器官或組織損傷的地方,因使用的是自身的生長因子,加上生長因子品質經過實驗室嚴格把關、篩選,因此並不會產生排斥、發炎反應,安全性也提升不少,生活品質獲得大改善。

李宏滿強調,當退化性關節炎還在輕、中度階段,就得積極保養、接受治療,必要時可採用生長因子療法,幫助修復受損軟骨,再搭配減重、規律運動,讓關節組織維持健康、強韌,同時也可免去開刀命運。

◎打開新視野 治療新曙光

聽眾傅明鏈很有感觸地說:「醫生講關節痛是沒辦法能夠好好睡覺的,半夜都會痛醒,我就是這樣,時不時就會痛,很難熬!剛剛醫生分享打玻璃酸和打脂肪凝膠的效果差異,我第一隻腳兩年前就是打玻璃酸方式,上個月另外一隻腳用PRP方式治療,雖然不知道時效可以耐多長,但是目前感覺一切都很好!醫生講要控制體重,我要瘦下來才行。」

先生吳順勵附和表示,今天聽聞才了解到人的膝關節,平時承受相當於體重三倍的壓力,而運動時更高達六倍之多,由此可見膝關節承受的負荷之大。他提到,自己年輕時經常打羽球,卻在四十多歲時因運動誘發心臟病。年輕時,對於運動對身體隱藏的傷害不甚了解,因此當夫妻倆身體開始出現健康問題後,便積極關注各種健康資訊。今天特地前來聆聽,獲取更多醫療知識。

傅明鏈強調,膝蓋痛是很痛苦的事情,深深影響生活作息,但是運動還是要做,尤其是要遵守醫生指示做復健,不管腳怎樣痛還是要動。夫妻倆對於臺灣的醫學進步讚不絕口,醫生分享中獲取許多關於癌症和退化性關節炎的新醫學知識,並現場請購《新膝望:退化性膝關節炎》之書籍回家閱讀。

另一邊,母子檔賴俐蓉與周煒豪專心聽講,在問與答環節中,周煒豪舉手發問,「對於癌症發生遍及各年齡層,從醫學的角度來看是否有其主要因素?」李啟誠主任坦言,即便一個健康的人,即使菸酒不沾,也無法避免癌症的威脅。這主要是與人體在細胞老化的過程中,此起彼落的細胞總是在「突變」中,此有賴於身體的免疫系統及時偵探得知,並清除於無形,不讓細胞有癌化的可能,但無可避免一些會病變成癌症。

但是比方說,B型肝炎帶原在華人的國度很常見,而 B型肝炎帶原如今有疫苗,小時候施打疫苗,可以減少肝硬化,甚至肝癌的機率。同樣地,隨著子宮頸癌疫苗及篩檢普及,臺灣的子宮頸癌發病率逐年下降。這印證了「預防勝於治療」的重要性,有症狀時應及早處理。

退休老師賴俐蓉表示,小時候大人說早睡好,要小孩跟著做;上學後,老師說要身體健康,不要熬夜等等。但是大人都沒有說明背後的原因,導致缺乏健康知識。「醫療講座不常舉辦,今天請到臺灣專業的醫生來分享,才了解到醫學進步的速度驚人,像將細胞抽出培養再回輸體內,讓人難以想像未來的可能。今天收穫很多新知識,這才是正確獲取健康醫療知識的管道。」

她強調,網路發達如今醫療訊息漫天飛,無法分辨真假,還有很多保健品強調療效在網路熱賣,道聽塗說,觀念錯誤或是吃錯藥品造成的傷害,不敢想像。她希望慈濟能多舉辦健康醫療講座,讓大眾能接觸到疾病和健康生活資訊,培養正確的預防與治療疾病觀念。

◎未來的醫學 治療到預防 

麻坡場次的民眾余欣欣,最近因運動過度而受傷,膝蓋隱隱作痛,因而參加這場講座,渴望獲取有關保護關節的知識。

聆聽醫生的專業建議後,她對膝蓋保養有了全新的理解。她表示,將會購買由呂紹睿醫師撰寫的《新膝望:退化性膝關節炎》一書,希望進一步深入瞭解膝關節的保護與保養之道。

出席講座的夫妻檔李月嬌(懿曉)與劉進逸也收穫滿滿。李月嬌表示,當年孩子出生時,他們便為孩子儲存了幹細胞與臍帶血,但多年來,這份寶貴的儲存卻不知如何善加利用。經過李啟誠醫生的講解,她終於明白這些幹細胞在治療腦中風等疾病方面的潛力。

而在李宏滿醫生的關節保養建議中,她亦學到許多實用方法,深感信心倍增,能更從容地應對關節健康問題。劉進逸也表示,講座讓他大開眼界。他原本對幹細胞的概念模糊,僅僅知道保存幹細胞有益處,卻對實際用途不甚瞭解。

此次講座讓,他初步掌握了幹細胞技術的應用方向,儘管心中仍有不少疑問,但對醫學的進步充滿期盼,期待未來有更多成熟的治療方案。

志工黃麗雯,本職為生物老師,當天懷著濃厚興趣,以聽眾身分參加講座。她興奮地分享,細胞再生技術乃當代醫學的一大進展,尤其在癌症治療上更具突破性意義。她衷心期盼這項技術能早日達到成熟普及,讓更多病患得以受益。

講座中,從不同角度接觸到最新的醫療資訊,與實用的健康建議,這不僅是一次聆聽醫學知識的機會,更是一場有關健康生活的深刻啟示,與會者獲益良多。而不斷的研發及深入探索生物醫學和再生醫療領域,不僅是醫療科技的發展,最重要的是為患者提供更多治療選擇,改善生活品質。

圖左 :李啟誠醫生為大家講述,如何啟動人體的免疫細胞,來預防及抵抗癌症。[攝影者:羅宗進]
圖右 :李宏滿醫生分享,退化性關節炎治療除了手術,隨著再生醫學的進步,利用「組織工程」概念,著重在促進軟骨再生。[攝影者:鄧遂嶸]

圖左 :傅明鏈夫妻獲取許多關於癌症,和退化性關節炎的新醫學知識,並現場請購《新膝望:退化性膝關節炎》書籍回家閱讀。[攝影者:鄧遂嶸]
圖右 :在問與答環節,周煒豪(右一)提問,對於癌症發生遍及各年齡層之疑惑。[攝影者:鄧遂嶸]

圖左 :李月嬌表示,這場講座讓她受益匪淺。[攝影者:羅宗進]
圖右 :生物老師黃麗雯興奮地表示,細胞再生技術乃當代醫學的一大進展。[攝影者:羅宗進]
圖左 :從不同角度接觸,到最新的醫療資訊與實用的健康資訊,與會者皆獲益良多。[攝影者:羅宗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