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災難發生之後,慈濟志工走入當地,提供短、中、長期的 援助。其中包括發放救災物資、舉辦義診、興建大愛村。慈濟在在班達亞齊班德列(Panteriek)援建慈濟亞齊大愛一村,有716戶受惠,大亞齊紐恆(Neuheun)慈濟亞齊大愛二村嘉惠850戶,美拉坡慈濟亞齊大愛三村嘉惠1,134戶。慈濟階段性地將大愛屋交給災民,為災民安身、安生、安心,也因此與亞齊居民結下深厚的因緣。
◎義診服務 為民解困
為了紀念亞齊海嘯二十週年,2024年10月27日,棉蘭、美拉坡及亞齊慈濟志工在美拉坡的慈濟亞齊大愛三村舉辦義診。當地村長、村莊秘書、棉蘭志工與人醫會醫護人員,以及當地志工一起合作成就義診。義診一週前,志工在村長團隊的協助下進行訪視,並向有需求的居民發放義診券。
此義診為亞齊大愛三村居民和附近的美拉坡市民,提供醫療服務。居民尤莉安娜(Yuliana)感恩地說:「我們美拉坡的居民,非常感謝慈濟的醫療團隊和志工,感謝大家付出時間和精力,為我們提供醫療服務。」
義診中,四十七位棉蘭人醫會人員共同付出,其中包括牙醫、普通科醫師、藥劑師及實驗室分析員。除了提供基礎醫療服務,為居民診治疾病,義診中也提供衛教,提升民眾對退化性疾病,以及自我健康管理的認知。
棉蘭人醫會召集人陳醫師(Hedy Tan)說明,本次義診共服務七百六十三位患者。他說:「此次義診,也有觸及白內障、兔唇、疝氣和腫瘤患者,希望可以在12月班達亞齊的大型義診中,進行進一步治療。」陳醫師補充:「我們也期望發掘當地的醫療人才及志工,並接引他們加入慈濟人醫會和志工行列。」
◎米撲滿 培養大愛精神
慈濟棉蘭支會副負責人周佩鍁(慈鍁)表示,雖然義診地點離棉蘭很遠,但他們不以為苦,只願能為更多人帶來幫助和溫暖。她說:「人醫會和棉蘭志工們攜手同行,為民眾提供關懷和醫療服務。」
村莊秘書阿薩里(Azahri)向志工表達感謝:「感恩真主阿拉,讓我們參與慈濟舉辦的義診。醫療團隊和志工們不辭勞苦,遠道而來提供醫療服務。我們在這裡已經生活了近二十年,這個社會服務若能延續下去,將帶給我們無盡的溫暖和感動。」
阿薩希里補充:「這裡的慈濟志工為居民的福祉不遺餘力,並透過『米撲滿』互助計劃推廣大愛精神,期盼未來在慈濟的支持下,這分善行能繼續擴展。」
慈濟亞齊大愛村興建過程中,志工陳金福(慈持)長期陪伴,駐守美拉坡長達五年。對於慈濟再次來到此地,關懷大愛村的居民,陳金福感到無比欣慰。他表示:「今天能夠在這場義診中,再度見到熟悉的居民,內心非常激動,這是大愛的力量。」
◎大愛循環 倍感溫暖
亞齊大愛三村的居民,對於慈濟義診深表感恩。四十五歲的村民莉莉絲(Lilis Suryani)與五十九歲的先生巴哈魯丁(Baharuddin),一同前來求診。她說:「我們從2008年5月就入住慈濟大愛村。當年在地震海嘯後,慈濟提供房子讓我們安身,回歸正常生活。今日又再次受到慈濟的關懷,唯有希望上天可以回報慈濟。」
莉莉絲曾擔任清潔人員,自從一年前中風後無法工作。她的先生是水泥搬運工。「今天在義診中量了體重、血壓、血糖及膽固醇,醫師建議我規律服藥,並持續進行復健,希望能夠恢復行動,回到正常生活。」莉莉絲感動地說。
慈濟人在亞齊的愛心與關懷從未間斷,當地居民對此倍感溫馨,並積極投入慈濟的活動。有一些大愛村居民已成為慈濟志工,象徵著大愛的種子不斷萌芽。正如植樹需要施肥澆水,這些居民在大愛精神的滋潤下茁壯成長,期待未來這分愛心,繼續在美麗的亞齊大地綻放。
圖左 :志工彭文窗(明淳)陪伴中風的莉莉絲(Lilis Suryani)與她的先生巴哈魯丁(Baharuddin)參與義診。[攝影者:李秀美]
圖右 :民眾熱烈響應義診活動,本次義診共服務七百六十三位患者。[攝影者:李秀美]
圖左 :村莊秘書阿薩里(Azahri.右一)感謝慈濟舉辦義診,免費為居民拔除病苦。[攝影者:李秀美]
圖右 :除了義診,志工也在現場舉辦衛教。[攝影者:李秀美]
圖左 :莉莉絲(Lilis Suryani)與先生巴哈魯丁(Baharuddin)從2008年5月就入住慈濟大愛村。[攝影者:李秀美]
圖右 :志工陳金福(慈持)曾駐守美拉坡長達五年,陪伴亞齊大愛村的興建過程。[攝影者:鄺保明]
圖左 :陪伴亞齊慈濟的楊樹清(惟澍.右)正募心募愛。[攝影者:鄺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