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1月20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雪隆分會 群策群力傳愛心 難民義診獻關懷

群策群力傳愛心 難民義診獻關懷

E-mail 列印
2024年9月22日的週日早上,慈濟武吉伯倫東( Bukit Beruntung )環保站首次為社區難民舉辦「義診」活動,提供外科、兒科、婦科和牙科服務。這次義診動員約三十九位醫護人員和九十位志工團隊 ,惠及一百九十名巴基斯坦籍和緬甸羅興亞難民。

武吉伯倫東(Bukit Beruntung)是雪蘭莪州烏魯雪蘭莪縣的一個城鎮,位於萬撓(Rawang)和雙文丹(Serendah)之間,比鄰新古毛(Kuala Kubu Baru)市區,距離吉隆坡約一小時車程。

◎環保道場 化義診區

義診當天週日早上,慈濟武吉伯倫東(Bukit Beruntung)環保站首次為社區難民舉辦義診活動,提供外科、兒科、婦科和牙科服務。今天來看診的難民,一般居住在附近的武吉伯倫東組屋區,大部分難民都持有難民證,有的已經在當地生活了十多年,並孕育著第二代。

美好寧靜的清晨,微微晨風,天還沒亮,當很多人還在溫暖的被窩裡時,人醫會醫護人員和志工們一早就陸續來到武吉伯倫東環保站,開始為義診做準備;大家懷著一顆美善的心,為社區難民健康把關。

武吉伯倫東環保站首次作為慈濟義診的場地。從9月開始,志工就為義診的前置工作進行規劃。經過志工精心策劃,約三間小型工廠寬的環保站,被劃分為登記處、等候區、牙科、看診區、清洗醫療器材區及配藥區等;場地還設有特別櫃檯,供難民諮詢。

為了提供難民更寬廣的等候空間,志工們不僅搭起了三個帳篷,還在各個區塊細心規劃了「竹筒歲月區」、「兒童彩繪區」及「手工藝區」,並由志工帶動不同節目的快樂團康等,還附設「發放蔬菜和麵包區」,讓每戶的難民家庭都可以領取一份蔬果和麵包回家。

雖然烈日當空、氣溫持續上升,但大家絲毫不懈怠,及時補充水分後,依然精神充沛,繼續投入努力付出。

難民離開家園,身分不明,在恐懼、擔憂和貧困中,過著不可預測的未來,缺乏的是精神上的支柱。志工的笑臉和醫護人員的親切關懷,讓他們感受到像家人一樣,受到尊重和關懷。醫師耐心細膩的服務,關注病人的表達與需求,對病人的愛心和專業精神,給難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社區難民 免費醫療

童瑪納(Thung mana)細訴:由於在緬甸暫住土地被佔領,相較於繼續留在家鄉面臨不公平的待遇和不確定的未來,他唯有獨自逃離緬甸來到馬來西亞。在穩定生活、存夠金錢後,也把自己的父母接來團圓。在馬來西亞,他認識了同樣來自緬甸的妻子,並組織起小家庭。

他是家裡唯一的經濟來源,從事家居裝修工程臨工,以勞力工作每月賺取約一千六百令吉(約新臺幣一萬一千元)的微薄工資,勉強維持一家七口的生計,而他的妻子目前還懷有身孕。

由於無力負擔昂貴的診療費,童瑪納(Thung mana)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帶著全家六人掛號看病。三個孩子被帶去看牙醫,而懷孕的妻子去看婦科醫生,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壓的年邁父母,也一同來諮詢就醫。

他高興地表示:「非常感恩慈濟義診,能夠來到我們居住的社區,為我的家人和同胞們提供治療和關懷。除了讓我的家人得到了免費的醫療,也讓我省下了一筆昂貴的醫療費用。

由於緬甸發生軍事政變,南毅(Ram Ngai)面臨不確定的未來,他別無選擇下逃離緬甸,來到馬來西亞尋找出路,在馬來西亞生活了十多年。從單身到建立家庭,如今他已成為一家六口的經濟支柱。

他們住在組屋區,每月房租、水電費約馬幣八百令吉(約新臺幣五千八百元),只剩下幾百令吉用於養家,微薄的薪資根本無法存錢。明白照顧健康的重要性,所以他帶著妻子和孩子趁著這個難得機會,一早就來到義診現場接受牙科治療。

◎不分國籍 回饋社會

赫馬•達希尼•約翰遜(Hema Darshinee Johnson)醫師表示:「這是我剛從柔佛回到吉隆坡後,第一次參與慈濟舉辦的義診活動。之前,我一直在尋找機會參與社會服務活動,希望能提供醫療服務。

護理師艾格尼絲•阿爾福(Agnes Alphons)樂於助人,並很高興今天受邀參與難民義診服務。每當有舉辦義診,她都自願報名付出一分力。她說,這是她第一次參與慈濟舉辦的義診。在活動中,讓她感受到慈濟志工助人為樂的熱情和愛。語言的溝通對她來說有挑戰性,但靠翻譯員的協助,最終大家都能一一克服。

◎親身參與 視病如親

潘禮恩是馬大醫學院的畢業生,同時也是畢業慈青,目前在馬大醫院擔任研究助理。他曾參與難民訪視和新古毛殘智障院機構關懷,這是他第一次參與難民義診。他表示,義診是為醫療資源匱乏的地方提供醫療援助,謹記上人說:「醫療是生命工程,醫護人員要有使命感。我們要以人為本,視病如親的為每一個病者提供愛心醫療協助。

尼姆汗翁(Neam Khan Vung)來自緬甸,持有聯合國難民署核發的難民證。她和父母已經居住在馬來西亞十七年。今天來到義診看牙醫後,她還協助擔任翻譯,不斷與慈濟志工和難民溝通,講解看診的流程。在行動管制令期間,她透過聯合國難民署的安排,前往位於吉隆坡半山芭富都路路(Jalan Pudu)的慈濟義診中心就醫。

由於居住地距離市中心太遠,許多同胞難以前往義診中心就診;她很高興慈濟義診來到自己居住的社區,為同胞們看診,這無疑解決了他們的交通問題。她深深感恩慈濟醫療團隊和志工,為難民在日常生活、醫療等方面,提供了許多幫助,讓他們在異鄉不再感到孤單無助,也感受到滿滿的愛。

◎初次承擔 學習平臺

志工吳名勝(惟賓)表示,今天的難民義診是雪隆北一社區第一次承辦,大家都沒有經驗。對於緬甸羅興亞難民,和巴基斯坦難民族群的語言溝通與交流,仍面臨許多挑戰,但志工團隊盡力克服,找來許多翻譯員來協助醫療團隊,讓醫師可以更好地掌握和了解病人真實的需求,從而提供更精確的診斷治療,解決他們的病痛。

由於社區從未舉辦過難民義診,這次難得的因緣,社區志工與醫療團隊一起合作,為社區的難民提供義診服務,無疑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學習平臺,讓大家對義診活動的程序,有了多方面的了解和增加知識。

從醫療團隊和人力資源編排的所有手續,到辦理社區邀約、節目安排、掛號、問診、醫療諮詢、取藥等各項程序,都需要一一考慮。雖然一開始遇到了一些考驗,但大家不分彼此,透過人醫會醫療團隊、義診中心的醫護人員、社區志工們的用心,在善解、包容和相互配合及全心全意投入,使得整個過程順利圓滿進行。

今天的義診活動,看到許多家庭一家大小來接受牙科服務與看診,或來尋求諮詢醫療服務。正如上人慈示:「苦難人走不出來,有福的人走進去;服務人群是造福,從中學習是修慧。」團隊一起合和互協真誠付出,做利益眾生的事,此刻的體悟是那麼地真實與美好。

圖左 :慈濟志工在等候區與難民互動,跟他們講解小錢行善,講解「竹筒歲月」的故事。[攝影者:陳世權]
圖右 :童瑪納(黃衣者)說:「非常感恩慈濟義診,能夠來到我們居住的社區,為我的家人和同胞們提供治療和關懷。除了讓我的家人得到了免費的醫療,也讓我省下了一筆昂貴的醫療費用。[攝影者:陳世權]

圖左 :南毅(青衣者)表示微薄的薪資根本無法存錢,所以他明白照顧健康的重要性。他帶著妻子和孩子趁著這個難得機會,一早就來到義診場地接受牙科治療。[攝影者:陳世權]
圖右 :志工吳名勝表示:難民義診是雪隆北一社區第一次承辦,雖然面對一些考驗,但大家都不分彼此,相互配合用心投入,使得整個過程順利圓滿的進行。[攝影者:陳世權]

圖左 :第一次參加慈濟義診的護理師艾格妮絲·阿爾福,透過活動中,感受到慈濟會助人為樂的熱心和愛心。[攝影者:陳世權]
圖右 :身為畢業慈青的潘禮恩,目前是人醫會成員。他謹記證嚴上人的教導「我們要以人為本,視病如親的為每一個病者,提供愛心醫療協助。」[攝影者:陳世權]

圖左 :赫馬·達希尼·約翰遜醫師,很感激有這個機會參與義診醫療服務,能為有需要的人提供協助和貢獻,感到榮幸和有意義。[攝影者:陳世權]
圖右 :來自緬甸的尼姆汗翁,很感恩慈濟醫療團隊和志工的付出,讓他們在異鄉不再感到孤單無助,還感受到滿滿的愛。[攝影者:李秀君]
圖左 :為了提供難民更寬廣的等候空間,志工們不僅搭建了三個帳篷,設有兒童彩繪區,兒童手工藝、快樂團康等,並由志工帶動不同的康樂節目。[攝影者:李秀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