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跨宗教交流 互相學習
達魯薩蘭‧貢託大學這次的參訪,是學術研究的一部分,屬於田野調查,目的是讓學生們了解佛教如何運用在慈善活動中。
「我們意識到,在各種不同的宗教概念中,有一些分歧點和共同點。在這裡,我們的學生有一個可以借鑑的鏡子,就是推廣愛心和幫助他人是沒有局限性,沒有隔閡。我們身為穆斯林,也看見證嚴上人所提倡的大愛精神。」達魯薩蘭‧貢託大學宗教研究學程講師阿杜拉(Abdullah Muslich Rizal Maulana)解釋道。
在溫馨交流和紀念品交換後,學生們在兩位志工的引導與陪同下分成兩個小組,參觀了靜思堂的各個樓層。大家參觀了大愛電視臺錄影棚、靜思堂一樓的人文展示廳、二樓的福慧廳、三樓的國議廳、四樓的講經堂,還參觀了上人的小木屋模型。
◎雙向交流 帶來啟發
接待學生們的印尼慈濟秘書處公關部同仁馬爾萬(Marwan Yaumal Akbar)熱烈歡迎他們的到來,也對活動宗旨表示肯定。他說:「這次參訪是一個非常棒的活動,因為他們遠從東爪哇專程來到雅加達,來了解和學習慈濟。尤其這些學生的專業是宗教比較學習與研究,所以不僅讓他們了解慈濟,我們也能藉此了解他們。」
馬爾萬進一步補充,這類參訪能夠促進和開啟更多包容性的討論與交流。「我們希望除了達魯薩蘭‧貢託大學的參訪,未來有更多大學能與慈濟合作。我們非常歡迎各種跨宗教組織、教育機構的參訪,讓大家可以互相學習。」
其中一位大學生,阿琦菈(Aqila Farah Salsabila)是這次參訪中獲得新體驗的學生之一。這是她第一次參觀並了解慈濟。阿琦菈說:「在了解到慈濟成立的宗旨後,真的讓人感到非常了不起。因為慈濟強調的是不分種族、宗教、文化背景的大愛精神。」
在參觀靜思堂的過程中,阿琦菈和其他同學們注意到許多細節,從慈濟在印尼的慈善足跡,到在環保方面的貢獻。「我們看到他們(志工)如何收集和處理回收物。這不僅是在保護環境,回收物的所得也會捐贈給需要的人。慈濟的做法給了我們很多啟發。」
參訪尾聲,達魯薩蘭‧貢託大學伊斯蘭教原理學院的大學生們分享心得。其中,奧利雅(Nakhwa Hasanatul Aulia)表示:「感謝真主阿拉,這次參訪讓我們學習到許多,學習文化、學習如何推廣一個精神。在這裡,我們也學習了生命的意義,感謝印尼慈濟。」
圖左 :達魯薩蘭‧貢託大學的講師法蒂菈(Fadhillah Rachmawati .左二)和代表印尼慈濟的陳惠新(本新 .左三)互相交換結緣品。[攝影者:Arimami Suryo Asmoro]
圖右 :除了參觀靜思堂,學生們也參觀大愛臺錄影棚。[攝影者:Arimami Suryo Asmoro]
圖左 :印尼慈濟基金會秘書處公關部同仁馬爾萬(Marwan Yaumal Akbar .左)向達魯薩蘭‧貢託大學宗教研究學程講師阿杜拉(Abdullah Muslich Rizal Maulana .右)介紹印尼慈濟歷史。[攝影者:Arimami Suryo Asmoro]
圖右 :在靜思堂一樓的人文展示廳,學生們觀看靜思物品和證嚴上人的書籍。[攝影者:Arimami Suryo Asmoro]
圖左 :阿琦菈(Aqila Farah Salsabila)了解到慈濟強調的是不分種族、宗教、文化背景的大愛精神,讓她受到很多啟發。[攝影者:Arimami Suryo Asmo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