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高雄資深志工蔡慧玲(右二)分享了自己對晨鐘薰法與品書會的心得。她說:「晨鐘薰法不一定要在凌晨,時間點不拘,但最重要是恆持。一旦一天不聽、兩天不聽,就容易懈怠下來。」[攝影者:顏榮華]](/community/./images/community/B6A0D210AEF811EFAAD3C6288C713F3D_0.jpg)
2024年11月8日,正值慈濟菲律賓分會成立三十週年,為此於11月7日至9日在菲律賓志業園區舉辦「菲奔30年精進研習營」。11月7日晚上,營隊舉行功能交流活動,分兩大主題為「慈青及年輕人接引、帶動及陪伴」及「讀書會推動 熏法香精進共修」。
◎品書會恆持傳法 用心灌溉菩提芽
在讀書會的研討中,高雄講師團隊以互動方式帶動學員,分享讀書會的實際操作經驗與心得。這和德倍師父叮囑菲律賓志工「社區應廣辦讀書會,這是深入法脈、世代相傳的關鍵方法。」的理念與活動推動方向不謀而合,鼓勵在場志工共同努力,將法脈根植於社區。
菲律賓品書會總窗口洪真珠分享了當地品書會的現況。她指出,菲律賓志工在災難發生時行動迅速,展現出極大的愛心。然而,在法的追求上則相對較為欠缺。「因為許多土生土長的華人,華語本就不太熟練,要讀中文書或聽法更是困難。」她表示,目前參加品書會的成員多以見習志工和培訓志工為主。
志工蔡安琪是馬尼拉地區品書會的導讀者之一,她回顧品書會的緣起,表示:「2019年,因籌備2020年的《水懺》演繹,我們開始了品書會。雖然《水懺》演繹因疫情無法如期舉辦,但品書會從實體轉為線上,一直堅持了下來。」
品書會固定在每週一和週四晚上八點至九點半舉行。活動通常包括溫習上一集的內容,透過影片聆聽證嚴上人的開示,接著進行心得分享。有時,週一的品書會還會加入健康醫學常識或素食家庭菜的烹飪分享,讓參與者獲得更多啟發與實用知識。蔡安琪語重心長地說:「只要有一個人願意參加,品書會就會一直恆持下去。」
◎菩提新苗聞法潤 品書會中齊成長
納卯區志工吳麗君分享了當地聯絡處品書會的發展歷程。該品書會自2020年5月成立以來,至今已有四年,每週固定一堂課,先後研讀了「信願行」系列的四本書:《靜思‧信願行的實踐》《善護‧信願行的實踐》《心蓮‧信願行的實踐》《點燈‧信願行的實踐》。
吳麗君表示,這些書籍內容從證嚴上人出生、慈濟的起步,到組織逐漸茁壯,為志工們提供了深入的了解與啟發。她說:「現在我們導讀的是《解惑‧信願行的實踐》,內容是上人答客問,涉及『生老病死』等人生課題,讓人感恩上人在這紛擾的世間所給予的諄諄教誨。品書會對我們而言是一個充電的平臺,聞法、說法、傳法,每個人都能是其中的一份子。」
納卯聯絡處是剛成立的新據點,志工接觸慈濟的時間不長,這些書籍如同及時雨,滋潤著這顆剛發芽的菩提新苗。「書中記錄了上人如何以悲心與宏願,帶領弟子走菩薩道,從艱難中開創慈濟,一張張發黃的照片更讓人動容與不捨。」
吳麗君強調,品書會不僅分享書中內容,還會播放最新的《人間菩提》開示,讓大家與上人同步了解全球五大洲的慈濟脈動,見證志工如何在各地耕耘與付出。
此外,品書會還邀請納卯區志工擔任導讀,並由資深志工回饋分享,將內容與當地慈濟活動相結合,讓與會者了解「數十年前上人在做的事,今天弟子們依然在延續」的精神。
然而,吳麗君也提到目前的困境:「現在參與品書會的人越來越少,很多志工受邀承擔導讀時會感到害怕。」這讓她感到有些無奈,但仍期盼品書會能繼續滋養更多菩薩道上的同行者。
◎法脈深耕共薰法 多元互動啟法喜
高雄資深志工蔡慧玲分享了自己對晨鐘薰法與品書會的心得。她說:「晨鐘薰法不一定要在凌晨,時間點不拘,但最重要是恆持。一旦一天不聽、兩天不聽,就容易懈怠下來。」她還提到,品書會可以透過聊天方式分享心得,例如參加活動的法喜經驗,進一步啟發其他人。「也可以舉辦遍地開花的讀書會,人少時大家可以輪流參與,形成良好互動。」
另一位資深志工黃建中強調:「要用多元化的方式接引,盡量讓大家有因緣參與,並在品書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感受到成就感。」此外,高雄團隊也回饋建議:「品書會的形式應儘量多樣化,例如舉辦小型《水懺》演繹,提供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平臺。有了成就感,大家自然會更喜歡參與。」
透過品書會,志工們不僅溫故知新,深耕法脈,也在彼此分享中激發更多法喜與智慧。以恆持心續慧燈,期待人人皆能在菩提道場中共同成長,讓善的種子在菲國遍地開花,代代相傳。


圖左 :菲律賓品書會總窗口洪真珠(右一)分享了當地品書會的現況。「因為許多土生土長的華人,華語本就不太熟練,要讀中文書或聽法更是困難。」她表示,目前參加品書會的成員多以見習志工和培訓志工為主。[攝影者:顏榮華]
圖右 :高雄講師團隊溫玉香(左)及王獻聰(右)在功能交流——慈青及年輕人接引、帶動及陪伴的研討中,分享自己寶貴的經驗。[攝影者:翁淑理]


圖左 :志工蔡安琪(站立者)是馬尼拉地區品書會的導讀者之一,她回顧品書會的緣起,表示:「2019年因籌備2020年的《水懺》演繹,我們開始了品書會。雖然水懺演繹因疫情無法如期舉辦,但品書會從實體轉為線上,一直堅持了下來。」[攝影者:顏榮華]
圖右 :納卯區志工吳麗君說,品書會不僅分享書中內容,還會播放最新的《人間菩提》開示,讓大家與上人同步了解全球五大洲的慈濟動態,見證志工如何在各地耕耘與付出。[攝影者:顏榮華]


圖左 :透過品書會研討會,志工們不僅溫故知新,深耕法脈,也在彼此分享中激發更多法喜與智慧。讓善的種子在菲國遍地開花,代代相傳。[攝影者:顏榮華]
圖右 :學員洪麗娜(持麥克風者)在品書會研討課中,分享自己的心得。(圖:洪真珠(站立者))[攝影者:顏榮華]


圖左 :高雄講師團隊黃建中、施宏典、蔡慧玲和宗教處同仁邱必成(右起),以互動方式帶動學員,分享讀書會的實際操作經驗與心得。[攝影者:顏榮華]
圖右 :高雄資深志工黃建中(站立者)則強調:「要用多元化的方式接引,儘量讓大家有因緣參與,並在品書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感受到成就感。」[攝影者:邱必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