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在分組功能交流「人文真善美」研討中,講師林淑娥(左二)以幽默風趣的方式講解,帶領志工模擬訪視過程,教授錄影、攝影與採訪的技巧。課堂氣氛活潑熱鬧。[攝影者:蔡美安]](/community/./images/community/F9A74120B08D11EFAAD3C6288C713F3D_0.jpg)
2024年1 1月8日,慈濟菲律賓分會迎來成立三十週年的重要時刻。為此,自11月7日至9日於菲律賓志業園區舉辦「菲奔30年精進研習營」。此次營隊邀請來自臺灣高雄區的十位慈濟志工授課,包括人文真善美合心行政林淑娥與合心編採組廖耀鈴等志工,帶來內容豐富的課程與交流環節。
其中,「見證留史 現代大藏經」課程和分組功能交流的「人文真善美」主題,為菲律賓人文真善美志工提供了深刻的啟發與學習機會。
◎溯源留史見證善 書寫人文傳承美
在「見證留史 現代大藏經」課程中,講師林淑娥分享了高雄慈濟志工的歷史溯源故事——1994年八一二岡山水災。這場三十年前的大水災中,高雄志工如何動員救援並帶來深遠影響,成為歷史的見證。「藉由這段歷史,希望菲律賓的家人們也能著手記錄當地的重要事件,例如海燕颱風等,為慈濟留下珍貴的見證。」她如是勉勵著。
在分組功能交流「人文真善美」研討中,講師林淑娥以幽默風趣的方式講解,帶領志工模擬訪視過程,教授錄影、攝影與採訪的技巧。
課堂氣氛活潑熱鬧,臺上的志工雖然是臨時邀請,但表現十分稱職。有志工甚至蹲地拍攝,全神貫注捕捉最佳畫面。講師廖耀鈴還分享了剪輯軟體及各種應用程式的實用技巧,幫助更有效地整理與呈現資料。課堂最後的 Q&A 時段,學員紛紛發問,如「出班前該如何準備?」「現場如何掌握主軸?」等,講師也毫不保留地傳授經驗。
「參加人文是我最快樂的事,我樂意承擔這分責任。」林淑娥回顧自己承擔高雄人文真善美合心行政近三十年的歷程。當時,人文真善美志工不到十人,她邀請講師授課,教授錄影、拍照和寫作技巧;親自打電話邀請志工報名參加;並主動尋找出班記錄的機會,讓志工在出班中學習與成長。
經過多年努力,高雄人文真善美志工從早期的零星人力,到如今的三、四百人。「只要用心方法對,就能找到更多人來共同完成使命。」她鼓勵菲律賓法親,發揮同樣的精神。
林淑娥也分享在此功能自己的體會,當遇到好的素材時,回家後內心充滿喜悅,靈感與思路自然湧現,讓文章得以迅速完成。「隨著時間的累積,這就是我們的修行。」
她認為,人文真善美的核心在於記錄他人的美善,並專注於觀察他人的優點。「這樣心情自然會變好,同時也會讓自己變得更美好。」林淑娥將自己對人文志工的使命和熱忱與對生命的深刻體悟,鉅細靡遺分享給菲律賓法親家人,期待他們將菲國的善行足跡,留在慈濟的藏經裡。
人文真善美合心編採廖耀鈴分享了她對使命的深刻認識,她說:「人文真善美是在為慈濟撰寫見證,也是在為時代寫歷史!」她強調,若無人記錄當下發生的事件和活動,就如同一切未曾發生過一般,毫無痕跡。「而有了記錄,就能留下見證和歷史的印記!」廖耀鈴的分享道出了人文真善美志工的重要角色,為慈濟歷史留下珍貴的足跡,也為未來的世代保存一段段令人深省的故事。
活動結束後,學員們紛紛表示受益匪淺,學到了更專業的技巧,未來在出班記錄時,將更加得心應手。
◎人文記錄存溫度 使命承擔續慧命
學員高筱婭參加三天的精進研習營,擔任人文真善美團隊的一員,感到非常幸福與感動。她特別提到高雄講師林淑娥的分享:「在人文真善美好修行!」她認為這句話非常真實,因為透過參與記錄,不僅修正了自己的習氣,也學習用微觀的心看見更多美善。「每一次的紀錄,讓我的生命有了廣度與深度,更添溫度。」
此外,她知道證嚴上人的期許:「要把菲律賓的回憶記錄累積起來,讓它成為生命的傳家寶。」因此,她立志把握因緣,承擔人文使命,傳播美善,留下史實。最後,她以一句祝福勉勵大家:「善念時時生,慧命日日增!」並期許慈濟菲律賓的志業能如同揚帆遠航般,隊伍浩蕩,越揚越長。
學員曾明英參加完「人文真善美」研討課,深刻體會到一位人文真善美志工從學習到能夠獨當一面,至少需要一年半的時間。「這期間不僅要開辦多項課程,給他們學習的機會,還需要用心陪伴,讓他們的道心不退轉。」她有所體悟地說:「做人文真善美真的不容易,像做香積一樣,起早摸黑,雖然辛苦,但法喜充滿,也難怪淑娥師姊能堅持三十年。」
回顧自己的慈濟路,曾明英表示,雖然接觸慈濟三十年,但因家業與事業的牽絆,真正全心投入的時間並不多,接觸多年後才受證委員。「第一個十年,我因先生往生要顧家業,第二個十年忙於事業,但慈濟法親的關懷始終伴隨著我,這分溫暖讓我銘記於心。」如今進入第三個十年,她立下心願:「我要專心志業,勇於承擔,才能福慧雙修。」
◎初心發願護慈濟 感動行動傳法脈
學員顏榮華在精進研習營中,承擔了隊輔和人文真善美功能組的雙重任務。她感恩地說:「這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讓我挑戰自己,同時為慈濟志業付出。」她特別感恩德倍師父和德霈師父帶來上人對菲律賓蓋醫院的祝福,並以細心的陪伴與指導,讓她在這段時間學習了豐富的善知識。
在營隊出班中,講師林淑娥手把手傳授拍攝技巧,從廊景到特寫都悉心指導,讓顏榮華的攝影技能有明顯提升。她分享道:「人文真善美不僅是拍攝影像,更是以影片、照片和文字的方式護持慈濟,這樣的付出同樣重要。」
營隊期間,顏榮華被資深菩薩的精神深深感動。八十五歲的何白雪和八十九歲的陳寶蓮,參與慈濟已有三十年,仍懷著學習的態度,重新化身學生。「她們不挑剔,每一項工作都全力以赴,這分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此外,她也對志工呂麗卿用心與資深菩薩互動的場景印象深刻。「這不僅是記錄,更是學習。」
而在「飲一杯智慧的法水」座談中,學員林思寶因頭皮問題減少參與慈濟活動,德倍師父給予她擁抱和鼓勵的場景,更讓在場記錄的顏榮華動容流淚。「當下我發願,要化感動為行動,勇於承擔,用文字與鏡頭記錄慈濟的美善足跡。」
課程中,講師廖耀鈴的一句「不怕不懂,最怕不學」也啟發了榮華,讓她與自己和解,不再抗拒寫作。「我開始在拍攝後,把相片寫上圖說,發現生命可以更有溫度和深度。」顏榮華感恩所有承擔功能組的工作人員,捨去私人時間,以大愛成就研習會圓滿。「我們愛上人,就愛上人所愛。願我能時時保持初發心,勇於承擔,將慈濟的精神世代相傳。」
◎傳遞美善承使命 記錄活動留見證
學員陳舜綿不顧身體不適與繁忙行程,毅然承擔慈濟菲律賓分會三十週年慶的人文真善美志工。原本計劃參加姪兒婚禮後與家人稍作停留再返菲,卻因志工施菱菱來電告知人文真善美組人手不足,她思索後果斷改票,提前回到菲律賓。「三十週年慶,這輩子也許只有這麼一次,不可能再有來生,怎能錯過?」她說。
在研習營中,陳舜綿主要負責圖說。談及自己的轉變,她坦言:「以前我對圖說不太感興趣,總覺得它像『小人書』,片面又不足以闡述事情重點。」但經過多次學習與實作,她逐漸領悟到圖說的核心價值——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把簡單的畫面濃縮化。
她深刻認同講師廖耀鈴分享的話:「人文真善美是在為慈濟寫歷史,寫見證。如果沒有人記錄活動,那就等於零;有人記錄,就能留下歷史和見證。快樂承擔,不僅能讓我們看到他人的美與善,也會讓自己心情快樂、心境美善。」這段話讓她備受啟發,並進一步感受到人文工作的意義。
陳舜綿回憶過去參與離島義診和救災發放時,透過鏡頭記錄下眾多動人的畫面與場景。「每次拍攝,那些拔苦與樂、溫暖人心的故事,都深深觸動我的心。內心的喜悅與感動,無法用言語形容。」她說這些經歷讓她更加珍惜記錄的使命。
最後,她引用顏博文執行長的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大愛電視臺是慈濟的磐石,人文真善美則是慈濟的譜寫者。」陳舜綿以此為動力,希望自己能透過鏡頭與文字,繼續為慈濟書寫歷史、傳遞美善。同時她也很感恩地說:「參加慈濟讓我結識了一群好姊妹,建立了真摯的友情,並肩同行於菩薩道上。每一次承擔,都是法喜充滿的學習與成長。」
透過鏡頭與文字,學員們不僅學習到記錄慈濟的歷史,更將大愛精神與美善足跡傳遞給更多人,讓使命薪火相傳,凝聚愛的力量,為未來世代留存永恆見證。


圖左 :在研習營中,人文真善美志工陳舜綿(左二)主要負責圖說。經過多次學習與實作,她逐漸領悟到圖說的核心價值——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把簡單的畫面濃縮化。(圖:左起:林三美,陳舜綿,林玉玲,林美明)[攝影者:呂志澤]
圖右 :菲律賓人文真善美志工把握用齋後的短暫時間,把拍到的相片請教講師林淑娥(左二)及廖耀鈴(左三)。[攝影者:邱必成]


圖左 :在「飲一杯智慧的法水」座談中,講師林淑娥(著背心旗袍者)和廖耀鈴(著旗袍者)與學員交流「初發心」。[攝影者:邱必成]
圖右 :在「見證留史 現代大藏經」課程中,講師林淑娥(持麥克風者)分享了高雄慈濟志工的歷史溯源故事——1994年八一二岡山水災。[攝影者:邱必成]


圖左 :學員曾明英參加完「人文真善美」研討課得,有所體悟地說:「做人文真善美真的不容易,像做香積一樣,起早摸黑,雖然辛苦,但法喜充滿,也難怪淑娥師姊能堅持三十年。」[攝影者:顏榮華]
圖右 :「只要用心方法對,就能找到更多人來共同完成使命。」講師林淑娥(持麥克風者)鼓勵菲律賓法親,發揮同樣的精神。學員高筱婭(第一排左二)對講師林淑娥的分享「在人文真善美好修行。」她認為這句話非常真實且認同。[攝影者:蔡美安]


圖左 :高雄人文真善美合心行政林淑娥分享,遇到好的素材時,內心會充滿喜悅,靈感與思路隨之湧現,文章便能快速完成。「隨著時間的累積,這就是我們的修行。」[攝影者:顏榮華]
圖右 :高雄人文真善美合心編採廖耀鈴分享,若無人記錄當下發生的事件和活動,就如同一切未曾發生過一般,毫無痕跡。「而有了紀錄,就能留下見證和歷史的印記!」廖耀鈴的分享道出了人文真善美志工的重要角色。[攝影者:顏榮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