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在委員李妙霖(前排中)的帶領下,慈青、大愛幼兒中心、慈二代和慈三代的小朋友們共同用手語演繹〈讓愛傳出去〉。儘管排練的時間短暫,但只要用心,便不難達成。他們感人的手語演繹,加上優美的旋律,讓在場的每一位觀眾都深刻感受到慈濟那分大愛精神的力量, 讓愛傳出去.....[攝影者:顏榮華]](/community/./images/community/583DF9D0B24C11EFAAD3C6288C713F3D_0.jpg)
2024年11月8日,正值慈濟菲律賓分會成立三十週年,為此,在11月7日至9日在菲律賓志業園區舉辦「菲奔30年精進研習營」,共有一百六十位學員及四十三位工作人員參與。在最後一天(11/9)晚上,慈青們在「三十週年感恩會」手語演繹三首歌曲,還親自邀請大愛幼教中心、慈二代及慈三代共五位孩童同臺演出。慈濟菲律賓分會大愛精神傳承,如同星星的微光一代傳一代,年輕一代新希望,代代相傳。
為呈現菲律賓分會前、中、後三十年的故事,慈青真善美團隊剪輯三支影片搭配手語演繹呈現三個階段:1994至2004年的「愛的種子 初綻希望」、2005至2014年的「燃燈傳愛 心心相連」、以及2015至2024年的「愛在菲揚 共創未來」。
◎手語融愛傳希望 三曲載情慶三十
每月慈青學長、現已受證委員的李妙霖和慈青們,會跟著慈濟志工到位於奎松市骨科醫院的bahay mapagmahal與rondalla on wheels(轉動樂韻)的殘障兒童們互動關懷。
每次探訪時,他們會表演手語歌曲〈人間有愛〉。李妙霖說:「慈濟已經關懷這所機構二十多年了,創辦人是位很了不起的修女,和上人同年齡。他們有很多傑出的畢業學長姊 有參加過殘障奧運會,也有去海外演出過。」李妙霖回憶第一次去很驚歎他們會慈濟歌,當時她自己也還不會〈人間有愛〉,回來就拉著幾位慈青一起上網學,也請志工教。
現在每週日下午二點到四點,慈青團隊都會練習手語,希望透過共同的興趣,瞭解歌曲背後的意義及凝聚感情。當慈青團隊知道菲律賓分會即將迎來三十週年慶時,他們決定在感恩會上手語演繹〈人間有愛〉、〈one more candle to the light〉和〈讓愛傳出去〉三首歌曲。
〈人間有愛〉是慈青早已學會的曲目,而且可展現慈濟的理念;〈One More Candle to the Light〉象徵點燃心燈,傳播愛與希望;〈讓愛傳出去〉最適合總結慈濟的努力,把大家的愛融會在一起,傳遞給更多人。
「這三首歌分別代表菲律賓分會三十年來的不同階段,記錄著慈濟在菲律賓的成長歷程。」慈青學長翁順豐補充,這一概念由李妙霖提出,而且由他和李妙霖承接〈人間有愛〉的教學任務。「〈人間有愛〉傳達的理念與慈濟精神非常契合。」這首歌是翁順豐在印尼慈濟學到的第一首手語歌曲,至今仍讓他記憶猶新。
然而,練習的過程並不容易。他提到最大的挑戰是時間難以統一,因為大家都有繁忙的課業和工作。「每當看到慈青,我總是用各種方法鼓勵,甚至『拉著』他們來練習,只為讓我們能夠呈現出最好的表演。」為確保動作的標準與一致性,特別邀請志工洪英黎協助指導,讓翁順豐克服了菲律賓手語與印尼版本略有不同的困難。
◎法親情深不曾忘 虔誠尋回慈濟路
翁順豐是印尼第一顆慈青種子,一路見證並陪伴著印尼慈青從草創到茁壯,在印尼慈濟是培訓學員。2014年,翁順豐因經商來到菲律賓,逐漸與印尼慈濟失去聯繫,甚至將所有的慈濟制服送人。
直到2023年,翁順豐的父親罹患重病,他回憶道:「即使我已經脫離慈濟十年,印尼的法親仍然沒有忘記我,主動關心我的家人,這讓我深刻感受到法親情深。」父親病故後,翁順豐回到菲律賓,積極尋找當地的慈濟志工,期盼能重新回到這個溫暖的團體。
2024年初,當菲律賓靜思堂舉行歲末祝福感恩會,活動結束後,人潮散去,翁順豐默默地在靜思堂虔誠禮佛,他的舉動引起了李妙霖的注意。李妙霖主動關心他,並邀請他參與菲律賓的慈青活動,帶領他重新請購培委制服。後來新進慈青受服儀式中,翁順豐承擔課務組,他更發願:「所有我認識的慈青,都是我要陪伴的對象。」
翁順豐感恩能帶領慈青們完成這場意義深遠的演出,希望透過手語演繹,能讓更多人感受到慈濟人文之美及精神。「希望慈青能繼續發揚這分精神,對的事做就對了。」在「飲一杯智慧的法水」座談中,他向德倍師父發願,2025年參加菲律賓慈誠培訓。德倍師父則祝福他:「加緊腳步,把握因緣,趕緊受證!」
◎壓力重重迎挑戰 齊心協力承重任
柯佳榮是今年加入慈青與分會的同仁,首次參與菲律賓分會三十週年紀念活動,便肩負起手語演繹及剪輯影片的重任。那段期間雖然壓力重重,但也讓他學會了在挑戰中成長。回憶起整個過程,他坦言:「雖然累到哭,但這段經歷讓我受益匪淺,學到了很多。」
一切始於活動前一週,李妙霖在群組內發布志工招募消息,尋找剪輯手語影片的成員。影片以「落地生根 三十而立 愛在菲揚」為主題,記錄慈濟在菲律賓三十年的歷程。內容需涵蓋慈濟的發展歷史、愛的傳遞與精神弘揚,是一項意義非凡但挑戰巨大的任務。
當時,柯佳榮對剪輯有濃厚興趣,但內心卻十分糾結。身為分會同仁,他的主要責任是活動期間負責記錄,會比較忙,所以需要好好休息備戰。但柯佳榮看到報名者寥寥無幾,只有李妙霖、剪輯者林西宏和素材收集者林靜瑤三人,「當時我想,這麼大的工程怎麼可能只有三個人完成?」
於是,他決定加入成為團隊的一份子,希望能幫助減輕壓力。最後慈青剪輯團隊由七位慈青及學長組成,有腳本主導李妙霖;素材提供李妙霖、林靜瑤、柯佳榮;剪輯者柯佳榮、許瀅瀅、林西宏、鄺榮順及影片顧問翁順豐。
◎團隊攜手克難關 歷史傳承展人文
然而,接下任務後的第一個挑戰便是時間的緊迫與工作量的龐大。除了剪輯短片,柯佳榮還被邀請參與手語演繹,作為新手的他,一方面需要熟悉手語動作,另一方面還得應付影片剪輯的細節工作,壓力可想而知。
「剛開始真的覺得自己好像挖了一個坑,讓自己跳進去,但又不想辜負大家的期望。」在手語練習和剪輯影片交織的日子裡,柯佳榮每天早上上班,午餐後抓緊時間剪輯,晚上回到宿舍繼續趕工,有時甚至熬夜到凌晨。
他特別主動選擇負責1994至2004年的慈濟歷史片段,因為這段時期資料有限,需要翻閱文宣部的舊相冊和檔案。「雖然很辛苦,但翻閱這些資料時,我也感受到慈濟在菲律賓一路走來的辛苦與成長,這讓我更加珍惜自己的任務。」
影片的開頭,柯佳榮期勉自己一定要做到「眼前一亮」的效果。最終,團隊決定用真實的母女對話聲音代替AI音訊,讓片頭更溫暖、更真實。影片製作過程並非一帆風順,溝通與協調成為最大的挑戰。「有時候意見分歧會讓人感到沮喪,但我們都秉持同一個目標,就是把這段歷史呈現給大家。」經過多次修改與調整,最終短片如期完成並於活動當天播放。
手語練習方面,因為剪輯工作的繁忙,柯佳榮的練習時間被大幅壓縮。直到活動前兩天,他才有時間瘋狂補練,確保不出錯。「當我站在臺上完成手語演繹的那一刻,所有的壓力都化為滿足感。這種與大家共同努力的幸福感,是無法用言語形容的。」
這次經歷也讓柯佳榮更加堅定面對未來挑戰的信心。「雖然過程很焦慮,但從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下次遇到類似的任務,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得更好!」最後他感恩地表示:「沒有師姊和夥伴們的幫助,這麼大的任務我不可能完成,這是屬於大家共同的成果。」
同時,柯佳榮回顧這段歷程,感慨萬千。「這次挑戰讓我不僅學到了新技能,也明白了提前準備和團隊協作的重要性。」他還反思到慈青歷史記錄的傳承問題:「翻閱文宣部的資料時,我意識到這些寶貴的歷史需要被更好地保存。希望未來能通過影片與簡報,讓更多人瞭解慈濟的故事,並傳承慈青的人文精神。」
慈濟菲律賓三十週年研習會凝聚老中青志工的努力,讓愛與希望代代傳承。無論是手語演繹還是歷史影片製作,這份共同成就,不僅承載過往,更激勵未來世代延續慈濟精神。


圖左 :慈青學長翁順豐(左)分享,「每當看到慈青,我總是用各種方法鼓勵,甚至『拉著』他們來練習,只為讓我們能夠呈現出最好的表演。」[攝影者:柯佳榮]
圖右 :每週日下午二點到四點慈青團隊都進行手語練習,因為希望透過共同的興趣手語,瞭解歌曲背後的意義及凝聚感情。[攝影者:柯佳榮]


圖左 :慈青學長翁順豐感恩能帶領慈青們完成這場意義深遠的演出,希望透過手語演繹,能讓更多人感受到慈濟人文之美及精神。[攝影者:柯佳榮]
圖右 :慈青蔡美安(右)除了手語演繹,也承擔人文真善美拍照功能。[攝影者:顏榮華]


圖左 :因為剪輯工作的繁忙,直到活動前兩天,慈青柯佳榮(中,宇宙大覺者前)才有時間瘋狂補練,「當我站在臺上完成手語演繹的那一刻,所有的壓力都化為滿足感。這種與大家共同努力的幸福,是無法用言語形容的。」[攝影者:顏榮華]
圖右 :柯佳榮是今年加入慈青與分會的同仁,在手語練習和剪輯影片交織的日子裡,他每天早上上班,中午抓緊時間剪輯,晚上回到宿舍繼續趕工,有時甚至熬夜到凌晨。[攝影者:顏榮華]


圖左 :高雄講師林淑娥(著旗袍者)陪伴慈青人文真善美團隊翁順豐(左二)、柯佳榮(右二)及蔡美安(右一),示範採訪蔡昇航副執行長(左一)。[攝影者:顏榮華]
圖右 :當慈青團隊知道菲律賓分會即將迎來三十週年慶時,他們決定在感恩會上手語演繹〈人間有愛〉、〈one more candle to the light〉和〈讓愛傳出去〉三首歌曲。[攝影者:柯佳榮]
